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6期
 
我们还需要城运会吗?

2011/11/22 11:18:32 浏览次数 3031  

  杨明


    第七届城运会明天就要在南昌闭幕了。反馈的信息表明:大众普遍对这个赛事不关心,看电视转播的人不多,现场观众更少。媒体报道不咸不淡,难成热点。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第一、这是个主要为20岁以下在各市专业青少年选手设定的赛事,缺少明星,观赏度不高;第二、该赛事和参与城市的整体体育与青少年学生体育现状没有实质性关系,名不符实;第三、全国大型运动会过多,已经造成大众审视疲劳。
    有人认为,假如进行网络调查,赞成取消或改革城运会的人会占多数,因为,这个赛事的定位过于狭窄和功利,与城市体育开展无关,与在校的青少年体育也无关,依然是20多年前奥运战略思维的产物。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体育的功能,集中表现在竞技体育拿金牌上,其社会、经济、文化功能都未得到体现,是狭隘的。不能为了栽几朵花,整个园子都不管,体育必须走与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不能再忽视下去了。
    笔者以为,在中国体育转型的历史节点,中国竞技体育如何改革,青少年学生体育如何开展等话题,需要不设禁区的开放性探讨,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碰撞,只有如此,中国从体育大国向强国转变才不会成为空话,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问题才能得到重视。
    城运会是奥运战略的有机部分,其问世和中国体育特定发展阶段有关。1988年,中国奥运军团“兵败汉城”,仅获得5枚金牌。为了发现和培养竞技后备力量,城运会应运而生,取代了青少年运动会。当时城运会的定位很清晰,也很明确:为了奥运,发现和培养16岁到20岁以下的竞技体育苗子。
    这个定位在当时容易理解,中国需要奥运,国人需要金牌,城运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国体育承载的任务和功能与今日大不相同,竞技体育的辉煌凝聚了人气、振奋了精神,同时,城运会上走出了一批体育明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体育功能的回归和重新定位,体育和教育脱节产生的恶果,以及青少年体质多年来的持续滑坡,城运会刺激提高有效,推动普及无力的利弊得失开始显露出来,奥运金牌重要,但提高青少年整体体育素质水平更重要。
    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和城运会在内的各种运动会,都在调整和变革。国际上,为了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青奥会诞生了;残奥会和奥运会“连襟”了;国内,为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全国体育大会诞生了;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交给教育部大体协承办了。
    城运会既然是青少年运动会,就应该属于广大的青少年,不应该仅成为少数专业选手竞争锦标的舞台。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目的是推动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开展,带动者众;而全国城运会的目的是培养和发现竞技体育苗子,基本和普通学生无关,获益者寥。如果仅仅是为了发掘几个专业苗子,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地搞超大型全国综合竞赛。
    另外,不能仅仅呼吁体育改革,在中国,教育系统在学校体育上毫无作为,只看重分数,不顾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比体育系统的金牌至上问题,还要可怕,因此,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更需要呼吁,这关涉到祖国的未来!(完)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704384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