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5期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研究

2011/9/15 15:44:01 浏览次数 2873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田静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真正的健康不仅从身体、心理上保持健康状态,还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就没有什么价值意义。在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指使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和谐统一的新健康观。
 关键词:健康第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一、正确理解“健康第一”的价值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关系而言的。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如何使孩子们在今天和明天与社会的交融中真正懂得并具备友爱、合作、竞争、自信、刻苦、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建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重点,这也正是我国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大量的观察说明健康的人学习与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不健康的人。失去健康为基础的教育和学习对学生本人及社会都没有多少价值与意义。
    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呢?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我们的选点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2)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下降;(3)超重及肥胖学生又有所增多;(4)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5)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社会的飞速前进,世界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竞争,也是自立自理、善于合作、乐于交往、勇于探索等综合素质的竞争。上述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又怎么进行人才地竞争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再次强调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实然体现与应然地位
    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实践。显然,没有正确的学校体育思想,就不能有正确的体育实践。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的上述五方面的问题足以说明过去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有着某些方面问题和在贯彻“健康第一”思想时的不到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体育教学中应试教育现象还比较严重。中小学体育教学绝大部分还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学习竞技技术,过分强调技术的掌握。有的学校为了体育升学考试成绩,打破教学常规,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有些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身体素质不好的情况下苦练,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牺牲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影响和挫伤了中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其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使受教育的全体青少年“德、智、体、美、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健康第一”也要理所当然地确立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因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环节,这也是对学校体育体质功能的认识。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体育)作为人们获得体育的初始阶段,其追求的第一目标就是健康!
    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已不单单是增强体质,而是以增进日常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体育课教学改革中应把“健康第一”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成为新体育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健康第一”为主题,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维度来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目标。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关键在于领导。在我们的选点调查中,有92%的学校领导不太重视体育,40%的学校每周保证不了两堂体育课的开设,82%的毕业班基本不上体育课(课表体现却被其他课占用),50%体育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半路出家的大有人在。每学年召开不了一次田径运动会的占36%,课间操保证不了的占65%。体育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身体教育的重任。学校体育中的这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都无法保证,又怎能去贯彻《决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呢?因此,最为迫切的是中、小学校的领导应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地、反复地学习《决定》,领会其精神实质,站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前沿去思考问题。在抓智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快乐体育活动园地的建设,建造体育场地,配置体育活动的器材设备,积极地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保证体育课的教学及学生课外锻炼身体的时间,使必修课与活动课相结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真正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起责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上和教学目标上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从主宰转变到朋友;把学生视为从身体发展的人到成为健康的人;把自己视为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设计者、决策者,从教练员到教育家;把课程从体育到体育;对学生评价要转变到给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师还要认真剖析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才能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当教学手段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矛盾时,要服从健康,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
    由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生物体育观曾是多数体育教学工作者传统的教育观念。它主要以提高生理机能为目标,追求对人体生物学的改造,忽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要由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和多维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乐教”的精神,还要有“会教”的本领。可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使体育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学生最需要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三者的关系。体育锻炼是身体活动的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强身健体,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旺盛的精力。因此,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形成了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不仅对学生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适应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适应社会环境对角色的要求和变化,达到奉献社会、自我成就、自我实现的境界。体育活动能帮助学生在社会环境和群体环境中,以最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不断地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它们同时富于人体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能偏废。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促进人的形成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提高,伴随着肌体的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人体产生的心理变化和个性心理特征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不断发展。以前体育教学模式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心理、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关注不够。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自尊心、自信心难以培养,情绪和人际关系难以调控,克服困难和坚强意志品质难以形成。因此体育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三者的关系,让它协调、和谐都得到发展。
    (4)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多元化教学。实施“健康第一”就是要转变传统灌输式学校体育教学为服务型健康教学,重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如要特别意识到体育保健,让受教育者知道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保健。让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合理搭配食物才能保证最佳的营养价值。学会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问以及保持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养成良好健康意识。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及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教学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同时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知识、技能的认知、形成规律;必须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竞技项目进行改造,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能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自我锻炼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踢毽子、跳绳、篮球比赛、拍球比赛、呼啦圈比赛、拔河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学生运动能力,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育的快乐,使孩子们在今天和明天与社会的交融中真正懂得并具备友爱、合作、竞争、自信、刻苦、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逐步形成和建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达到“健康第一”的目标。
    (6)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中,就要树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对身体健康和健身指数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发展速度及努力程度,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评价,此项评价占50%;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通过课外努力自学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或通过自编自创的项目、动作、锻炼方法进行评价,此项评价占50%,以督促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
    第一,“健康第一”思想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它涵盖了体育素质教育全部的内容,突出了它的全面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时代性、全面性、主体性、人文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指使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和谐统一的新健康观。
    第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健康第一理念也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健康第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突出的重要地位。
第三,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中(1)关键在领导(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三者的关系(4)实施多元化教学(5)要建立新的考核方法来评价体育教学,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需要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铺设畅通的立交桥。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3、《辞海编辑委员会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5] 李桂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4,(6)。
[6] 鲁长芬:试述“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J],浙江体育科学,2002(1)。
[7] 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789250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