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3期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0/4/8 16:27:14 浏览次数 4752  

汤龙
(建始县红岩民族小学  湖北建始   445307)


摘要: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重要途径。在培养高校学生整体素质中有独特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因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课余活动缺乏相应组织管理与指导,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需求,且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还未引起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湖北   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   课余体育

1  问题提出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于贫困山区,主要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客观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事业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及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建立新型课余体育活动机制,推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续,是体育教学内容实践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转变阶段【1】,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正处于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变的阶段,如何使大学生自觉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中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应对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高校课余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内的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45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及著作20余篇,初步拟定调查指标体系。
2.2.2  专家访谈法
    将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用特尓斐法向省内从事多年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辅导工作的教师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征求意见。
2.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0份,回收率93.3%,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2.8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253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64.90%,女生137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35.10%。
2.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Microsft excel 2003软件包系统完成问卷的统计处理。
2.2.5  逻辑演绎法
    对问卷中各级指标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结合实际,通过演绎推理,从而得出解决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现状这一途径的科学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等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2】。课余体育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动机排在前四位的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33.60%);提高运动水平、参与竞技比赛(17.00%);结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2.65%);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10.67%)。女生参与课余活动动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25.55%);形体健美、拥有好身材(20.44%);丰富课余文化生活(14.60%);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13.13%)。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动机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体健美、发展个性方面,这与学生自身需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说明学生对体育功能和价值有了正确认识,但是学生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认识不足,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3.2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兴趣爱好与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有92%愿意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证明学生有较强的体育意识;有近80%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只有16.9%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这造成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的差异,不参加体育锻炼人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上看,具有如下特点:(1)喜欢的项目多样化与集中化趋势并存,在所设置项目中都有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两个以上喜欢项目;(2)喜欢项目存在一定性别差异,男生更多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较强的项目,女生更多的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排球等运动强度相对较低、竞争较小,有利于形体健美的项目。(3)学生选择三大球人数列前,把三小球选择作为锻炼手段人数日益增多。由于场地设施限制,选择网球、垂钓、野营等现代余暇体育的人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所调查几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很少有学生选择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锻炼方式,这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及我省参加各级民运会人才选拔极为不利。
3.3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度、时间、强度状况分析


    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较好,在活动频度、时间和强度上,男生均强于女生。
    体育人口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3】。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部分人口称为实质性体育人口。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4】。经统计得出,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人口为39.50%,同比略高于向政、刘学哲2007年《湖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人口与准体育人口现在调查》一文中所提出在校大学生体育人口38.65%的水平。同时从表2至表4可以反映出80%以上学生每周能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且活动时间、活动强度较大(男生)。这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基础,但体育活动频度影响了体育人口数量。
3.4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情况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次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5】。通过实地走访和与部分教师访谈了解到,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几所高校课余都组织有训练且目的都是为参加各级比赛。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目前,几所高校主要是围绕各级各类比赛而展开,因其地域特点,以民族传统体育经济训练为主。竹马、陀螺、毽球、板鞋、押加、珍珠球、抢花炮等项目训练和竞赛已形成一定的规范。如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2007年就直接与省民宗委、省体育局联合组建了竹马、板鞋、珍珠球、陀螺等运动训练队,并开展训练和比赛,于同年11月在广州举办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为湖北省代表团取得4金2银3铜的好成绩。
3.5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竞赛情况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都逐渐形成了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由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的五位一体化课余体育管理模式,其课余体育竞赛已校内为主体,辐射校际、地区、省市、国家级比赛,具有竞技性、合作性、教育性、娱乐性、层次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诸如竞赛宗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普适性差,难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竞赛应向娱乐与趣味方面转向,加大舆论宣传,鼓励更多的人参与。
3.6  影响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发展的因素
3.6.1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健身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学校体育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身观念。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为其修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然而由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组织于管理机制,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学校对体育经费投入偏少等造成了课余体育发展受阻。
3.6.2 个人因素
    从个体上看,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物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主动地去参与而兴趣是激发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克服困难,维持个体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积极因素。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以及体育活动时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提高的体育运动意识。
3.6.3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与政策法规的完善情况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又一重要因素,有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能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提高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地域经济发展是改善社会环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在执行国家、省市政策法规上,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配套设施和投入远远跟不上步伐,相应地方性法规也亟待完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从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情况来看: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化管理体系,但效果不明显,基本上还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要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一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1.2  从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频度调查情况来看不太理想。虽说80%以上的学生每周能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且活动时间、活动强度较大(男生),但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热情、活动效果却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指导等因素制约而不尽人意;长时间中等运动量的学生人数远远达不到我国有关教育和体育法规的要求。
4.1.3  从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结果来看:男女生动机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体健美、发展个性四个方面。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富有明显的社会性,更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生活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同事也说明学生对体育功能和价值有了正确认识,但是学生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认识不足,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4.1.3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都能安排教练员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其训练和竞赛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2007年就直接与省民宗委、省体育局联合组建了竹马、板鞋、珍珠球、陀螺等运动训练队,其训练成果在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但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湖北民族地区高校全方位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这是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4.2 建议
4.2.1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全民健身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得到真正落实。同时针对目前目前高校体育改革在课程教学和业余训练上研究相对较多,对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相对较少的现象,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的课题研究,促进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尽快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4.2.2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网络。形成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主管部门(学生处、团委、系)支持,体育部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各单位和团体协会自我管理为主体的网络局(院学生会、系学生会、体育协会等)。
4.2.3  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改变认识,摆正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公平对待体育教育,真正落实各项体育法规,保障体育经费的正常运行,加强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购买必要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的使用、维修管理制度,为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基本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4.2.4  改革学校体育目标,构建具有湖北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调整教材内容,将现行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与保健养身等结合起来,重视健身,养生与健康的协调与统一,制定符合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发展实际的教学指导纲要,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能积极参加课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比赛。
4.2.5  强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内容尽可能丰富。
4.2.6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向有偿化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丽红 长春市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6
[2]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 学校体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28
[3]  仇军,高峰 体育人口概念研究[J] 体育科学 1999(2)
[4]  仇军. 中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函数方程推导[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5]  周登嵩主编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6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80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