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2期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 (乒、羽、网球)运动损伤类型的比较

2010/3/4 15:56:20 浏览次数 8812  

马永强,田象迎
(临沂市岸堤中心小学,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摘 要:以项群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进一步总结了持拍隔网对抗项目练习及比赛过程中产生损伤的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损伤;特征

1 前 言
    按照项群理论的分类标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是同属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的运动。它们共同的竞赛特征是在比赛时以球网为比赛设置中介,将比赛双方队员隔开,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球拍将不同特点的来球击回对方场区或球台。 得分手段包括主动性得分和对方失误送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能否把对手各种特点的来球有效的防守反击给对方体现出来。
    随着持拍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的发展,对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以单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运动损伤的探讨,本文以项群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前人对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运动损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持拍隔网对抗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和预防的方法。

2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损伤特征研究
2.1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种类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损伤主要分为:扭伤、拉伤、挫伤、劳损、脱位、骨折等几种常见类型,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运动损伤种类以急性运动扭伤、拉伤、挫伤为主。


2.2 手腕损伤
    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都是非身体接触的运动,然而这三项运动却是训练、比赛强度很高、对抗性很强,比赛无时间限制的激烈运动。从调查中得知,这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手腕,这是因为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都是以各自项目所需的球拍为进攻武器,完成练习与比赛的。
    由于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技术要求,无论是击打动作、扣杀动作还是吊球、推球、扑球时都要求运动员的手腕做出后伸、外展、旋转等动作,再根据不同的技术特点手腕快速伸直、闪腕、鞭打,使来球按照自己的进攻意图击给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羽毛球、网球的扣杀动作、还是乒乓球的旋切、推球等,都要求手腕通过侧旋、后伸、鞭打等快速的变化,从而给对手最有力的回击。这使得手腕部的薄弱环节三角软骨盘不断受到旋转辗挤造成损伤。
2.3 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是由股胫关节、骨骸关节构成,膝关节的生理特点是:周围有韧带加固,膝关节的构造和股胫关节头大,关节窝较浅,两个关节的的吻合度小,关节囊薄而松弛。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运动特点是:运动员的身体经常处于半屈位,各种移动步伐如:滑步、跨步、交叉步等频繁使用,使得膝关节反复屈伸扭拉,造成髌骨与股骨的相应关节而相互异常错动。
    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膝关节也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在羽毛球和乒乓球练习和比赛中,频繁出现短距离内的瞬间变向、侧身、跨步、后蹬等动作,使得膝关节的稳定装置半月板持续的承受着剧烈的拉力和牵引力,可能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的不协调、用力过度、长期疲劳积累等原因,就有可能造成膝关节脱位、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等急性损伤。网球的发球、接对方各种来球等动作同样需要膝关节做出各种方向的动作,所以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膝关节是主要的损伤发生部位。
2.4 踝关节损伤
    人体踝关节的结构组成是由:胫骨、腓骨的远端和距骨组成,外踝比内踝长,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起跳、侧向移动时,踝关节的活动幅度大,足内翻肌群的力量大于外翻肌群,导致踝关节的内侧三角韧带力量大于外侧距腓前韧带的力量,限制了脚外翻的能力,使得整个内翻的牵制力量相对弱一些。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横向、侧向移动,起跳扣球,防守前扑等动作中,当练习者处于腾空阶段时,脚避免不了跖屈内翻倾向,如果落地脚支撑不够稳定,踩空或向一侧倾斜等,都可能使得形成内翻,使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扭伤。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起跳和迅速的急停或变向等动作,使得踝关节和跟腱周围的肌腱韧带承受很大的负荷,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如:羽毛球、网球的发球、扣球支撑落地的脚不够稳定,技术动作不正确,起跳过于猛烈准备活动不充分等,都可能造成踝关节的损伤。乒乓球的全场移动,跨步、侧步移动等都容易使得踝关节受伤。
2.5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损伤网球肘
    持拍隔网对抗对抗类项目是技术、战术、体能并重的运动项群,比赛的时间长,来回移动距离长,击球次数多,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回击球、发球、扣球等几乎多有的动作都需要肘关节的参与,高负荷和高频率的运动,使得肘关节成为运动员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网球肘学名为:肱骨外上髁炎,因在网球运动员中发生率较高而得名。在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运动员在处理发球、扣球、削球、拉球的动作时,用力伸腕的同时需要前臂旋前、旋后等动作极易造成网球肘的形成。在运动员正反手击球,挥拍,扣球及发球时,由于过度的拉伸肘关节周围的肌腱,使得嵌入肱骨上踝,肘关节外展而损伤。如果肘关节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下外展或被迫内收时,肘关节周围韧带也容易收到过度牵拉或肌肉过度收缩,从而造成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2.6  肩关节损伤
    肩关节作为人体中最灵活的关节之一,是由肱骨和肩胛骨的关节面组成,肩关节的关节面是典型的球窝状关节,其表面弧度差大,关节囊较为松弛。喙肱韧带、喙肩韧带作为肩关节的链接韧带。肩关节附近的肌肉有胸大肌,岗下肌及背阔肌等。肩关节的前下方没有肌肉和韧带的覆盖形成了最薄弱的部位,使得肱骨头容易滑出,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挥臂击球、扣球等动作时容易损伤,肩关节的受伤也主要是肩袖损伤,如岗上肌肌腱的损伤。
    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的运动损伤中,肩关节的损伤是运动员常见的病症,这主要是由于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无论是羽毛球的正手、反手击球、扣球,还是网球的跳跃击球、救球、大力发球、高空截击球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动作都需要右臂(左臂)后引,胸舒展。当来球位置适合时,上臂向右上等方向合理移动,肘部领先与大臂,前臂急速内旋带动手腕做出各种回击动作。所以,当运动员的肩关节重复进行这些动作时,使得构成肩轴的肌肉群长期处在离心性超负荷的状态,很容易由于动作不正确、用力过猛等造成肩关节的损伤。
2.7  腰背肌肉损伤
    羽毛球、网球运动员在扣球时,身体成反弓姿势,达到拉长腹肌初长度的目的,此时在躯干部位募集的肌肉主要有骶棘肌、斜方肌,腰方肌等,利于扣球时收腹更有力量,因此运动员的腹肌力要大于背肌力。可以说腹肌是腰背肌的对抗肌,如果腹肌的力量不足,容易使得脊柱后身过度而导致腰部损伤。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的腰部频繁的处于过屈(如:羽毛球、网球的弓步接吊球、乒乓球的扣杀等动作)或过度拉伸状态(如:羽毛球的扣杀、后场击高球,网球的发球等动作)。运动员在重复做这些动作时候,腰部肌肉很容易受到损伤。另外,练习者可能由于运动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肌肉过于放松,错误的技术动作,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等,都可能在成腰部损伤的发生。

3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安排运动量
    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有很大一部分是运动的负荷过大造成的,因此科学安排运动的量成了教练员的重要工作。只有科学、适中的训练负荷才能有效发挥身体的最大潜力。过度的训练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训练者的健康来说过度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容易造成运动员身体的劳损等,影响运动的寿命。
3.2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训练课或比赛之前的重要内容,合理科学的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帮助运动员尽快的把身体的各部分调动起来,降低肌肉等部位的粘滞性,克服各个器官的生理惰性,更好发挥身体的机能和潜力,所以,在训练课或比赛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的活动开以后再开始练习或比赛。
3.3 加强局部对抗肌的力量发展
    持拍隔网对抗类运动都是以单侧的肌肉活动为主,以肩部、腰部肌肉群最明显。持拍隔网对抗项目专项运动特点决定了,练习的过程中运动肢比不运动肢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使得经常运动的肌肉群比不运动的肌肉群要粗大,力量也要大。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要注意肌肉群的平衡发展,特别注意发展对抗肌的力量,如腰部肌肉的力量。平衡的发展才能保证身体发力的平衡,减少损伤发生的内因。
3.4  加强营养与恢复
    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的运动中,运动员的腰、肩、手腕、膝部等负担过重,在比赛或训练的间隙及比赛结束后,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放松,如:热敷、按摩、理疗等加快疲劳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肌肉恢复速度。另外,在大负荷的运动之后,饮食方面要加强营养膳食的补充,以保证身体恢复对营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理论与应用成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52-255.
[2]刘开物,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1999,(1),23-27
[3]贺泽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204-205
[4]王辉,普通高校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病因分析及预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91-92.
[5]黄学辉,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53-15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500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