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1期
 
我国近十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2000年到2009年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运动生物力学论文来研究

2010/1/11 15:43:31 浏览次数 6725  

路慧娟1,贾志强2
( 1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部,陕西 西安 710068;  2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部,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出近十年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论文,对其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分析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进展趋势。结果表明:运动技术分析类的运动生物力学论文研究比例有所上升,占主导地位;论文选题比较广泛,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包括有其它学科及非体育专业的研究;运动创伤的生物力学机理的研究也有所增多;方法学的研究也有所提高,为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到实践中提供了依据;但一些高难度的选题研究方面还比较弱,如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保持我们的优势研究,同时应加大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核心期刊;进展;趋势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从它的形成发展来看,是在近几十年内由普通生物力学的成就而产生的。1967年在瑞士苏梨士召开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讨论会, 1973年正式成立了国际生物力学学会, 1982年成立了国际运动生动力学学会,1980年我国在成立体育科学学会的同时,成立了运动生物力学学会,进一步标志了运动生物力学从生物力学中独立,而成为一门正式学科[1]。
    运动生物力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运用力学方法使复杂系统数学化的技术,对人体运动行为进行客观而量化的描述、解释和评价,进而为改进和完善动作技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技术方案。在实践中,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用于确定各专项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作为运动员的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此外,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和康复器械的改进,仿生机械如步行机器人的设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时还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了依据。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学术界观点不尽相同,较有影响的观点是: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2]。

1 研究对象
    2000—2009年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论文,共86篇。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运动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出近十年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313篇,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章共86篇。
2.2 逻辑分析法
    对整理的文章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我们最后得出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运动生物力学论文共86篇。从下表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它以侧重于理论的研究逐渐过渡到以实践为主的研究。这表明运动生物力学逐渐融入到了运动实践中,使体育运动逐渐有“法”可依,加速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们过于注重运动生物力学与实践的结合,忽略了对理论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应该一头轻或一头重,这样会阻碍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逐渐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的比重逐渐加大,而在2000年、2001年、2003年以及2007年这四年中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研究的比重呈曲折上升的趋势。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生物力学的论文选题范围是比较广的,涉及到基础理论、方法学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运动生物力的应用训练等方面,在这些选题中运动生物力学应用训练、实验室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运动生物力学应用训练占了42%,其次实验研究占了21%,这说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比较熟练的应用于实践中。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的研究领域又涉及到各个方面。


    由表3可以看出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涉及到了田径、武术、冰雪、球类、举重、自行车以及水上项目等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运动生物力学侧重于田径、球类以及武术这三个项目,在其它几个领域研究还比较少,这说明运动生物力学由于技术等条件的不足,导致运动生物力学在自行车、水上项目等领域的应用,显得明显的不足。


    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主要用于科学训练、测试的应用研究,论文的显著特点是探索合理的训练方法。
    测试方法的进步和多样化是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基础,统计结果表明(表4),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测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动中以图像解析为主,伴随有高速摄影的测试方法;实验法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较多;最近几年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红外影像分析、肌电测试分析以及测功仪的测试方法虽然有但很少,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同步研究的测试方法在近十年的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研究也较少;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虽然少,但它的介入将全面提升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程度,特别是仪器的研发和动作的模拟与仿真;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基本没有涉及到平衡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

3.2  分析
3.2.1 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还不太成熟,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来完善。运动生物力学是刚兴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就50年,在理论等方面还亟待完善,它需要其他的学科来补充,其中,力学、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形成和理论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3.2.2 由于先进测试仪器研发的缓慢,对一些体育运动中的动作分析具有局限作用。
3.2.3 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学的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我国在方法学方面虽然有研究但内容不够广发,也不够深入,这也是阻碍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增加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同步研究。
3.2.4 研究论文选题内容广泛,运动技术类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占主流。但其研究并不深入,今后的发展趋势应将从单纯的对人体技术动作分析深入到内在机理的探讨。

4 发展趋势
4.1 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的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理论分析需要实验测试数据的补充,实验方法需要理论来指导,这成为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趋势,严波涛对人体的运动生物力学能量学的研究做了详尽的阐述,这将有助于推动运动生物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建立比较完善人体运动能量的测量和评价体系[3、6]。
4.2 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研究。主要是人体各环节参数的测量,如重心位置、转动惯量。这类研究很少,我国的参数基本都是参考外国现成的数据,由于人种的不同,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出入。郑秀媛教授利用CT法验证建立了一种研究人体惯性参数的方法,从而结束了借用外国的人体惯性参数的历史,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4.3 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研究人体运动损伤的文章还比较少,应从单纯的对人体技术动作分析深入到对内在机理的探讨,减少运动中损伤的发生。比如有人研究发现膝关节伸肌力量及其运动速度对跳跃起到重要作用,单存或过多的强调伸肌发展造成伸屈肌力差距过大,引起膝关节外伤。这样了解伤害机制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预防。
4.4 运动器械、仪器设备的研发。主要关于运动器械设备的力学特征分析,如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对运动器械、仪器设备的研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这类研究有比较好的前景,若利用得当,将大大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的作用。
4.5 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是任何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特别像运动生物力学这样未发展成熟的新型学科,对其方法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7]。
4.6 大众健身的研究比例应加大。大众健身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体质的增强、健康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11]。事实上,运动生物力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竞技体育的专利,但是,运动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却主要归因于竞技体育的需要[10]。近十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对正常人群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很少,随着人民群众对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科研者对健康体育的研究也应进一步的增强,这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8、9]。
5 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生物力学研究力量分布很不平均。有些方向很多人去做,如田径中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而有的方向没人做或做的很少,如仪器的研发研究。运动中人体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比较多,并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人体生物力学参数、运动损伤的机制的研究不是很多;几乎没有人来做计算机模拟仿真和运动器械的开发研究;对正常人的健身体育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也不是很多,正常人的生物力学研究,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加大动作的运动损伤机制的研究、运动器械的开发以及正常人群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加大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琨,刘秀峰.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生物力学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
[2]严波涛,王清.运动生物力学能量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4).
[3]霍洪峰,赵焕斌,叶静,李逸群.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9, 45 (3).
[4]杨建设,顾亮.运动生物力学发展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1999,(1).
[5]纪仲秋,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瞻望[J].
[8]霍洪峰,赵焕斌,葛毕敬,王海涛.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110.
[9]赵焕彬,王海涛.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62-64.
[10]李国华,王井昌.高新材料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2):91-94.
[11]杨艳.大众健身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74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