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2期
 
论篮球意识概念界定的理论误区——兼论篮球比赛意识概念的重构

2009/12/25 10:20:45 浏览次数 5061  

何小军
四川民族学院  626001

摘  要:篮球比赛意识以一种隐性的主观形式被掩盖在篮球运动技能和时空(客观)特征之下,使其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更难以捕捉。从而形成比赛时意识需要的急迫性,训练中意识则被轻视、被淡化以及此概念难以定义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篮球理论研究,就必须对篮球比赛意识的概念加以准确、规范、科学的定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篮球运动的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篮球意识;意识;篮球比赛意识;认识;特性

1 对当前‘篮球意识’理论研究误区的辩析
    对‘篮球意识’典型范例定义的收录中主要发现了字、词义的用法与内容方面产生的疑问,使其定义与实践中的先有含义后有概念的‘篮球意识’产生一定分歧。
    孙云[1]认为:‘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运动实践中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对篮球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支配运动员在球场上应对各种复杂困难情况,随机应变,争取主动,敏锐和正确地决定自己行动和对策的一种即兴思维能力。“用了‘反映和能力’”。在这里‘反映’不能修饰意识。意识的瞬息性往往是‘无意识’的‘反应’过程,意识是思维的调节器,它对调控思维的无限性和克服思维的惰性更接近于现实的目的起作用。意识的瞬息性在体育竞技中体现得尤其鲜明。如果意识经过积极思维能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那么,错误的反映是否也是意识?意识对思维和行为的作用、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思维强调过程,而意识注重提炼。另外,人的实践本身就具有能动性,而意识和思维也同样如此;“能力”在辞海中解释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技能,它易与“技能”的定义相混淆。如果把“篮球意识”定义为“能力”,显然不能表达这一词性的含义。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经验和知识只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手段则是实践。
    余建华[2]认为:‘篮球意识’是运动员自觉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的反映,表现在具体动作转向思维、并由思维再转向具体动作的过程。“用了‘反映以及动作与思维的相互转换”。根据逻辑学要求,“对于所下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把“篮球意识”定义为“… …的意识”显然包含了被定义项,不符合逻辑学的要求。而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反射活动,但有时并不一定产生行为,如想象、幻想。而对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听课、下棋来说,也时常伴随着动作,如动笔与落子——行为。篮球比赛主体是动作(形象)思维的过程,‘篮球意识’注重提炼的特征就决定了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有动作(行为)的表现。我们还认为:意识不仅注重提炼、而且注重结果。而‘思维与动作的相互转换’显然是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也能决定意识的机械唯心论。
    郭永波[3]认为:‘篮球意识’是指运动员在从事篮球活动中,遵循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对发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客观情况所做出的应答反应。它是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是潜在于人脑之中的,是通过运动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用了一个‘反应’”。郭永波虽然提出了意识与动作的微妙关系,却用了一个‘反应’。‘反应’是指与对象的时间关系;而‘反映’是指对景象的认知状态,二者是有区别的。意识是属于精神认识的范畴,意识的定义要突出心理活动对思维的调控作用、思维对行为的支撑作用。
    董伦红[4]将意识定义为:从事篮球运动的人们( 主要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认识活动,是他们在篮球实践中自觉并产生的认识活动,既包括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也包括他们自己对篮球运动认识的认识,即他们自我意识的意识。董伦红明确指出了意识是认识的范畴,也提出了意识是控制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直接指向目的。还指出了意识的主观性、客观性特征。遗憾的是没有在概念中得到体现与深化,由此转向了借助元认知来对‘篮球意识’内涵的分析。

2 意识特征与篮球比赛意识特征的认识与界定
    尽管近几年来有关“篮球意识”的研究文章不多,但对“篮球意识”一词的各种定义到不少。造成“篮球意识”定义不准确的原因除对意识本身的认识理解存在模糊问题之外,就是对“篮球意识”所指向的范围与内容存在偏差,上述范例对‘篮球意识’概念的描述就主要反应了‘基点’这个问题。要赋予“篮球意识”科学的涵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的描述与定义,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5]——既给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中的意识研究奠定了基础,潘淑认为:“从实际分析,意识就是认识,意识活动就是认识活动,意识虽然有比较抽象的方面,但也有具体的方面,对意识能否取得正确的、具体的理解,这是心理学能否真正走上科学轨道的一个关键问题”[6]。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篮球比赛意识的捷径道路。必定篮球比赛意识属于哲学、心理学意识范畴。其次,就要把原来的‘篮球意识’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纠正过来,重新找准篮球运动的‘基点’,实现科学定位。
2.1意识特征及其篮球比赛意识的再认识
2.1.1意识的主观性特征
    意识的主观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它们又受到人的主观状态既感情、兴趣、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意识形式的主观性特征。第二、个体意识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第三、意识的主观性并不能否认意识的源泉和内容的客观性,所谓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各种意识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每位运动员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显得格外真实的。运动员可以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却只能通过观察、判断、暗示和身体接触去了解对手、理解同伴意图和场上的时间、空间而获得意识经验与信息。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运动员面临许多信息的选择上,即把有的信息结合起来或分离开来,选择一些或拒绝一些,在比赛的一瞬间运动员只能觉知到意识经验的一部分或最为重要的那一点。这就是意识对思维的提炼作用。运动员不可能对作用于机体内外的所有刺激都加以注意,否则必然导致信息超载。而运动员又总是力争去多获得一点信息。比如:克服向前推进既要控好球又要捕捉到场上的任何一次战机出现的可能的矛盾。思想、情感和心境是主观的东西,战略、战术是客观的东西。
2.1.2意识的能动性特征
    意识的能动性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并不像照镜子反映物体那样简单。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认识。思想、意见等是主观的东西,行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这是人类特殊的能动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因此,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7]。对于意识能动性的认识,首先,运动员觉知到与球队、球场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球队、球场保持和谐。其次,意识把运动员的训练(记忆)与现在的比赛(感知)联系起来使其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运动员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创造自我。最后,运动员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训练记忆与现在的比赛感知联系起来,控制并计划自已的行动(包括创造性动作)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现代篮球比赛意识的能动性是使球所处的比赛状态越来越多的失去了‘自由的时间’,运动员的高空动作就是限制球的自由状态的有效方法,使其球为我所支配、为目标服务。意识的能动性特征中的创造性认识是现代篮球比赛发展的精髓。
2.1.3意识的统一性和流动性特征。
    意识还具有统一性和流动性的特征。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2006年男篮世锦赛中中国国家队对斯洛文尼亚国家队,终场最后5秒钟,王仕鹏接到刘炜的底线发球后快速突破投篮三分成功的胜负意识,无论对于你或他再次回忆起那种经验时仍然是一个整体。尽管此时视觉(回顾)和知觉通路接受的刺激不同,但那个意识仍然是一个整体。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动性的实质是累积性的而不是再发性的。在这流动的意识中,实际上也包含着一系列的意识到下意识的转化。下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广泛的。大量的随意动作都是下意识自发控制的。下意识是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意识的意识—亦称潜意识。动作动力定型和动作自动化程度、数量、质量是潜意识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也是篮球比赛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2对“篮球比赛意识”这个概念的界定
    从‘篮球意识’的内容来看,不仅涉及到除技术运用和战术配合的比赛意识(团队意识-个体与集体配合意识、角色意识-位置意识、胜负意识、斗智意识、攻守意识-有球和无球意识、执行教练以及利用规则意识)外,还应当包括教练选才意识、传授意识、学练意识、强身健体意识、欣赏意识等。而上述典型范例中所描述的‘篮球意识’并不完范,主要针对的是直接指向技术运用和战术配合的比赛性质。也就是说,这个指向更接近于“篮球比赛意识”的概念。因此,在定义‘篮球意识’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经过酝酿,修正为“篮球比赛意识”这样一个概念较为妥当。修正为“篮球比赛意识”还有其原因:
    其一、无论是篮球教学也好、训练也罢,人们最为观注的是竞赛,竞争重于参与,也重于获胜本身。
    其二、任何形式的篮球运动最终都会归入竞争的‘基点’上,唯有其竞赛才具吸引力、表现力、欣赏力,也只竞争,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魅力,也只有在激烈对抗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激发意识活动的产生。
    其三、竞赛体现了在规则约束下的规范化操作,有利于‘篮球意识’的产生、形成与培育;也就有利于篮球运动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把篮球比赛作为意识研究的起点和从这个角度来定义篮球比赛意识,是遵循事物本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如:在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公民(个体或集体)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国家法律所逐步形成的法律意识一样,篮球运动员(个体或集体)同样地也应当在规则的范围内逐步形成篮球意识,而篮球规则只有在篮球比赛中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威慑力。
    由此,我们有必要以回忆比赛的方式来看意识注重结果的表现形式:198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转播了1985年NBA总决赛湖人对凯尔特人队第六场比赛的录像。“当一名进攻队员突破上篮,球在篮筐上颠了几下没进,紧接着快速跟进的另一名进攻队员高高跃起将球重重砸进篮筐的时候,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一片哗然——原来篮球还能这样来打”;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西班牙国家队对中国国家队的比赛中,中锋加索尔多次“快板式空中接力灌篮”[8];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的后撤步和腾空后的变向、变位滞空投篮的个性化技术。难道这些不是意识的焦点引领思维来到了未知的时空吗。


    我们再以“同一传球的实验” 的简单范例来说明篮球比赛中的个人与集体技、战术中意识的运用、战术基本配合的意识表现和意识表现的水平问题。如图2所示:通过这个简略的范例可以断定李四和王五的意识水平和彼此从事实践的累积数存在较大差距,意识的重要性得以显示。以上例证中篮球意识的表现,都是通过比赛的形式体现篮球意识的。篮球比赛的意识可根据意识作用的结果来加以描述。比如上述意识都可以厐统的称为进攻意识--空中补篮意识--快板式空中接力扣篮意识等等(同一概念的不同称呼)。随着篮球比赛的不断发展与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篮球意识所指向的内容和排生出来的概念将会更加广泛。所以,‘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的广义,甚至包括篮球运动的管理意识。而篮球比赛意识是以篮球比赛规则为基点的意识。因此,篮球意识界定为篮球比赛意识更为科学。
2.3篮球比赛意识特征与要求


    上述抽象性地描述了哲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特征和篮球比赛意识。对于篮球比赛意识特征加以形象、概括性的表述,不外乎就是思维特征、观察判断特征和行动特征三个方面和所包括的十六个要求。如图2[9]。思维能力特征是个人、团队具体技、战术意识强弱的体现;观察判断特征是意识产生的首要条件,即为对象行动服务;行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指向目标为核心的动作质量、数量、幅度包括单个和组合动作的运用以及动作运用的攻击性、攻防配合的整体性、应变配合的适应性、调节性等外在动作表现形式、能力。行动能力是思维在意识的调控下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必须受到意识的调控。另外,瞬息性要求包含在思维、观察和行动三大特征之中。因为,篮球比赛属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不是象技能主导类或技能主导类非同场对抗项群。如:田径运动中短跑所表现的“四个过程”逐个依次出现的流程,有相当的主观性因素。篮球比赛的运动技能则是属于非周期性的开放性的[10]。它是思维占据一定优势的项目;是精神因素(心理与思维)和物质因素(技术动作的数量质量、形态、机能、素质)相结合的整体;是面对问题的出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实施方案的思维过程。生理机制是运动员受到球场上的各种刺激后,通过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做出行动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思维和观察判断的瞬息性,还是行动特征所具有的节奏的鲜明性,都使篮球比赛意识对瞬息性提出更高标准。这是篮球比赛既不受体重又不受身高的约束约定俗成的对抗规律所决定的。因此,瞬息性是篮球比赛意识最高的要求。意识是篮球运动的灵魂。

3.篮球比赛意识的定义
3.1篮球比赛意识的内涵
    上述关于对“篮球意识”概念界定的理论误区和“篮球比赛意识”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出“篮球比赛意识”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内涵:1)它是运动员在从事篮球比赛中产生的;2)它是在人脑对篮球比赛规律、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殊反应;3)是潜在于人脑之中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实用性、决断性;4)它是心理活动控制和思维提炼的结晶;5)它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其结果的过程。
3.2篮球比赛意识定义
    物质决定意识,观念成就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动作)。意识是思维的焦点。理论来源于实践,经过升华后的理论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即要烙守实践中的真理,又要符合一定的逻辑要求。根据篮球比赛意识的内涵,本文把“篮球比赛意识”的概念定义为:运动员根据实战应急需求不失时机的通过思维对心理活动(微观)及其行为(宏观)的调控并共同指向目标的认识。以此来作为“篮球比赛意识”概念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孙云 蔡雪梅 在技术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卷 第4期 2005年l2月
[2] 余建华 浅析篮球意识的要素及作用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l9卷 第 4期
[3] 郭永波 孟文娣“篮球意识”定义辩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9月第19卷第3 期
[4] 董伦红 曾晓琼 对篮球运动中意识内涵的再探讨[J]2001年第1期 体育学刊
[5] 陈先达 杨耕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全国高校“两课”推荐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2版85-188页
[6] 潘淑 意识一心理学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 19 
[7]《列宁全集》中文2版 第55卷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杜1990年
[8] 朝阳 李广生 王正丰 现代男子篮球运动发展的新动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第35卷2009年第2期57-49页
[9] 项群训练理论 田麦久主编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著[M] 第六章 技能主导类同扬对抗项群训练原理 作者 麻雪田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第253页
[10]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体育学2008年28(1)
[11]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编写组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杜 121-135页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511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