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9期
 
网络体育群体:互联网时代的体育新形式

2009/9/8 15:10:04 浏览次数 3530  

张永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系,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出现新特点与新变化,网络体育群体以其独特的运动体验为现代城市人所接受。通过研究网络体育群体的形成、内涵及其特点,对其内在条件进行SWOT的分析,并提出网络体育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互联网时代新型体育群体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体育群体; SWOT分析;全民健身;互联网

    中国改革30年,互联网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以2.53亿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1]。互联网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从单纯的信息发布渠道向多应用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流的平台转化,连日常的衣食住行、健康休闲等都被不断搬上网络舞台。网络体育群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群体。探究网络体育群体的内涵、特征以及对其内在条件评析,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开拓体育健身新方式,加速体育生活化、普遍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体育群体的内涵与及其特征
1.1  网络体育群体的内涵
    卢元镇先生是较早对体育社会学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把体育群体纳入到体育社会学所关注的范畴中,对体育群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各种类别进行较详细论述[2]。网络体育群体是互联网高度发达所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就其结构、形成和行为而言,网络体育群体具备体育群体的各种性质,是体育群体所指对象的范围。因此,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本研究将网络体育群体作如下界定:网络体育群体是指利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以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由体育爱好者个人创建,并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参与体育实践的自发性民间群体。
    通过互联网,同城市、同地域的许多网民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健身者和体育爱好者,加入共同的网络群,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生活,组成健身群、休闲会或者球队进行各种锻炼和比赛,以满足自己健身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愿望,网也变成了健身群友。网络体育群体有传统的篮、排、足三大球群体,隔网相对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群体,有新兴的徒步、登山、攀岩、钓鱼爱好者的群体,也有包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友群等等,种类多种多样,他们的活动既有室内运动和户外运动,也有竞技运动和休闲运动。此外,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还开展如休闲旅游、爱心活动、环保活动等社会性、公益性的活动,大大扩展了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范围,丰富其活动内涵。可以说,网络体育群体的出现使传统的体育锻炼延伸出的新内容,形成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
1.2  网络体育群体的特征
    体育群体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践行的社会群体,可分为正式体育群体与非正式体育群体。非正式体育群体具有行为的自发性、活动的经常性、内容的广泛性和组织的松散性等特点[3],网络体育群体归属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类型,富于时代气息,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
1.2.1 群友身份的多重性
    与其他非正式体育群体不同,网络体育群体群友不管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彼此之间多以网名相称呼,网友、群友与运动伙伴身份的重合,给拓宽人际交往带来新的价值观与归属感。网络体育群不存在正式的控制手段,而依赖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及浓厚的感情来维系,群体的规章制度均由群友自行制定,并通过网络投票通过。每次活动均由群友提前制定计划、方法,网上发贴,网上报名,自主参与,活动中承担自我管理责任,此时群友们既是参与者、组织者又是管理者,这种多重身份的组合给他们更加自由与广阔的展现舞台。
1.2.2 群体行动的一致性
    网络体育群体的组成少则七、八人,多则上百人。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时,除了兴趣爱好、活动内容表现出一致性外,还在对群主的认同感、活动费用的AA制、参与选择的自由权三方面体现一致性。网络体育群体群主,一般是活动的发起人与召集人,具有较高的体育活动能力、热心公众活动、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共性,是群友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出来的,公众认同性强;活动费用的AA制促使群友消费的自愿、透明,减少利益问题的冲突;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较为松散,如对某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不认同,群友可以选择是否参与该次活动,自由度大。
1.2.3 活动效用的综合性
    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大多是根据群队的自身条件与群友的建议制定的。无论是竞技型还是娱乐型健身活动,网络体育群体都会考虑每次活动有一定的运动时间与强度,可以舒缓群友的身心筋骨,不断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同时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化,把健康、娱乐、社交、亲近自然交织在活动当中,使群友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自由。

2 网络体育群体SWTO分析
2.1 Strength(优势)分析
2.1.1健身项目的个性化
    网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运动需求来选择体育群体,通过参与活动来释放自我、展现自我。通过网络论坛交流(广西红豆社区)、参与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以及对群友的访问等方法,对广西的185名群友的健身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网民们具有更时尚的运动思想,他们选择的健身项目是多样化的,有动感激情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有自由休闲的徒步、登山、攀岩、垂钓,有刚柔相济的瑜珈、太极拳、健美操,也有驰骋飞奔如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友活动。健身项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需求,提升了大众的生活质量和情趣,从而在运动健身中获得自我肯定和个性特征的拓展。
2.1.2 活动场所的本土化
    网络体育群体大多建立在同一地域,群友几乎生活在同一城市,本土化的体育活动场所就成为他们活动的首选目标。调查表明,网络体育群体主要把活动安排在当地的体育场馆、郊区、农村、城市周边的山水之间,这样的场所既容易集中又方便解散,在健身的同时领略休闲,在自由的时光中彻底释放自己,无忧无虑,尽情享受健康、自在、快乐的生活。
2.1.3 联系方式的便捷化
    网络体育群体借助互联网的交流方式,如QQ、MSN、UC以及城市论坛平台发贴、跟贴,相互交流,分享运动锻炼心得体会,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相关的细节。通过网络,网络体育群体可以很方便的设计个性化的健身内容、运动场所,感受最真实的放松与休闲。
2.1.4 活动费用的经济化
    作为平民化的体育群体,网络体育群体的每次运动、出游所产生的费用大都由成员AA制承担。即使少部分的网络体育群体交纳会员费,这些会员费的数额很小,并且也只是用在群体里的公共开支里,如广告横幅、爱心礼品,从而降低成本,促使群体管理更和谐轻松。
2.2 Weakenss(劣势)分析
2.2.1  群体成员流动性大、约束力差
    作为自发性体育群体,网络体育群体成员流动性大、约束力差,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性质决定着自由、自愿、自主,群友参加活动是来去自由,没有约束;其次,如果群体内部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制定的规章制度由群友的“素质”来维持,缺乏刚性约束,也很难继续吸引群友的参与热情;其三,部分群友毅力薄弱,缺乏恒心,缺少自我约束力,导致参加群体活动时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情况。
2.2.2  成员分布不均衡   
    成员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体育群的实力和凝聚力,体现群体的活动效果和受欢迎程度。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决定,网络体育群组建的数量各地差异较大的;同时由于运动项目性质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所需经济支撑不同,各项目群体里群友的数量分布也严重不均衡。地域上,以广西为例,南宁市作为首府,它的网络体育群体组建数量惊人,从热门的气排球、羽毛球,到新兴的跆拳道、街舞,再到冷门的攀岩、高尔夫球都能组建起相应的群体,单单就“气排球俱乐部”、“气排球QQ群”统计就有上百个[4];相比之下,贺州、防城港市作为较小的地级市,网络体育群体的总数则大大减少。在群友数量分布上,气排球、自由徒步等网络群体的成员数量最多,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庞大的群友基数促使这些群体又拆分为一群、二群、三群……,人气极旺;而像攀岩这些需要较强专业技术的网络群体,群友的人数就很少,往往五、六个发烧友便成为一个群体。
2.3 Opportunity(机会)分析
2.3.1 现代生活方式引发运动需求
    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效率高、心理压力大、超负荷工作容易使人们产生的紧张情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使人们直面健康与生命的种种问题。寻求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健身伙伴,一项能够长期坚持开展的体育活动,一种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就成为现代城市人的迫切需要,网络体育群体的出现顺应了这种需求。
2.3.2 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使全民健身运动更注重“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理念的渗透,各种类型的 “假日体育”、“社区体育”、“商业体育”等民间活动经常开展,以喜闻乐见的休闲类体育活动形式强调公众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着更多的人们从旁观者转变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为网络体育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2.3.3 e时代体育生活新感受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交际方式,扩大了人们交际的半径,这个时代所表现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享受和自我发展型的,追求时尚与展现个性逐渐成为新e时代人们的愿望与需求。网络体育群体摈弃现代生活的机械化和统一化,从其运动形式出发,通过群体活动来表达运动体验、个人情趣、自我快乐和满足,体现出的是一种“健康、轻松、休闲、快乐” 健身观,促使其个性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得到升华和发展,这种感受也就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2.4 Threat(威胁)分析
2.4.1安全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网络体育群体开展新型体育活动方式时,安全问题成了影响体育健身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如广西南宁“7.9”中国户外运动第一案[5],柳州摩托车“驴友遇难”[6],就给网络体育群体敲响了警钟。对于网络体育群体而言,如何明确群友的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本次体育活动强度的大小、加强群体的运动管理与群友的自律,保障外出活动时的人身安全等等问题,都是非赢利性的网络体育群体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一旦群队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就会给这个群体的后续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如何解决安全性 “软肋”是网络体育群管理者迫在眼前的任务。
2.4.2信任问题
    网络体育群体活动的前提就是相互信任。安全事故的发生会导致群外人们对网络体育群的安全缺乏感,导致群友对自己所在群体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的不信任;同时,由于群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参加报名,即使有网络上的交流沟通,但是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交往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现实中“见光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意见不同、猜疑、摩擦等,都容易使群友之间失去认同和信任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群体的破裂和分解。
2.4.3社会道德与法律问题
    网络体育群体是体育社会发展的新型群体方式,社会道德同样制约着它的发展。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之前,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文明行为是保障网络体育群体正常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主要保障。在活动的开展和群友交往的过程中彼此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准线,否则会带来一系列诸如利益、情感、风险承担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每位群友都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约束力的考验。一旦在活动中受到人身损害而引起纠纷,这种考验将会使群友面临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艰难的道德抉择,难以确保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而法规的不健全,更使群友的相关权利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3  网络体育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与其它体育群体不同,网络体育群体的建立与开展活动更多地是借助网络。建立顺畅、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聚集人气、提高点击率和回复率,对网络体育群体内部的关系维护、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活动参与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奠定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的论坛、QQ、MSN等多种交流途径,网友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体育群队,申请加入后就成为群友。群友除了及时了解群队的最新活动计划外,还可以在网上晒晒自己的相片,写写活动的日记,和大家一起分享相聚乐趣、运动体验和活动心得。有些网络体育群体还建立起自己的网页,群友们通过密码验证后进入该网页,可以畅所欲言,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2 加强网络体育群体的监督管理
    与其他非正式体育群体相同,作为自由的、松散的群体,网络体育群体缺少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监督机制。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网络体育群体的发展,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网络体育群体登记制度,提出具体的指导措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当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利于网络体育群体发展的举措,从体育活动、健身方法、安全卫生、法规制度等方面引导网络体育群体开展活动,以适应新时期群众体育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网络体育群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接受体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登记和备案,在这些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章程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运动的棋子作用,促使网络体育群体能健康的、有序的、规范的发展。
3.3 提供群体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体育群体的活动空间广阔,接触的事物复杂多样,安全风险较大。因此,给群体提供安全保障教育和措施关系着网络体育群体的健康发展。安全教育培训可在网络论坛和群队集会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知识、运动技巧、损伤预防、险情规避等等,保障措施有:活动前特别是户外活动前购买意外伤亡等相关特种保险、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配备随队医务工作者、具备急救知识和方法、配带性能优良的运动装备、求助救援机制等等[5]。条件较好的群队或从事具有高风险运动的群队(如攀岩、登山)还应该组织培训班,对群友进行专业运动技术、保护技术、运动装备的使用、互救应急能力以及风险评估能力等进行运动前的培训,从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积极防范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李舫,张健.中国互联网:网络刷新生活[N]. 人民日报,2008-11-27第16版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6~111
[3]孟凡强,赵红娟.培育和发展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35
[4] 王立芳. 50年冬泳、400片羽球场地、10万气排球“粉丝”[D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2008-06-07
[5] 寒石. “中国户外运动第一案” [DB/OL]. http://www.tnn911.com,2006-12-27  
[6] 陆原.广西“驴友遇难”第二案:家属向14名驴友索赔37万[DB/OL].http://www.sina.com.cn 2007-08-27
[7]橄榄.户外活动安全手册[EB/OL].WWW.Bjlyw.com.2008-09-1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18159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