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6期
 
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发展预测与对策

2009/6/2 16:04:06 浏览次数 3817  

何胜保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曲阜  273165)

摘  要:本文对我国八所重点体育院校近四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进行统计,通过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八所重点体育院校2010至2015年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做出预测,旨在建立这一发展形势下的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预测;培养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数量的灰色预测,为掌握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高等教育的膨胀会导致高等教育的贬值,从而导致了教育界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劣币驱除良币现象。面值相等原材料价值不同的两种货币,低驱除高)[1]。也就是说,学历的高低已经不能成为择业优劣的关键,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弱驱除强现象的加剧在体育教育界已经出现,学历与就业“倒挂”现象愈演愈烈。所以,亟需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2006年至2009年计划招生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304人。
2.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了1994年至2008年有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资料。
    2)数理统计法。收集整理以上我国八大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近四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数量,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建立GM(1,1)模型。一般GM(1,1)模型只能作短期预测或发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2],所以该模型的建立能较为准确地掌握2010至2015年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3  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近四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数量(见表1)。


3.2数据处理
    由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可根据后验比C和小误差概率p对模型进行诊断,当p>0. 95和C<0. 35时,模型可靠,这时可根据模型对系统行为进行预测[3]。因此仍需进一步作残差GM(1. 1)模型分析来修正预报模型以使预测更精确。由上表的原始序列,即:X(0)={ 1326, 1544, 1632, 1802},我们利用DPS软件作了两次处理, 结果如下:第1次残差序列分析结果(见表2),


    模型参数a=-0.051717b=1419.986596
    x(t+1)=28782.936364e0.051717t-27456.936364 Qmin=-13.54258
    对当前模型的评价:C=0.1553很好p=1.0000很好,未来6个时刻预测值(见表3,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数统计)。


    继续对残差序列进行建模分析,第2次残差序列分析结果(见表4):
    模型参数a=0.865333 b=50.221755
    x(t+1)=-44.494925e-0.865333t+58.037507 Qmin=-6.7966


    对当前模型的评价C=0.0642很好p=1.0000很好。未来6个时刻预测值(见表5,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数统计):


3.3 未来六年年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预测值
    根据灰色理论, -a为发展系数,当-a≤0. 3时,1步步预测精度98%,2步和5步在97%以上[11],第1次残差序列分析的模型参数-a=0.051717<0. 3,第2次残差序列分析的模型参数-a=-0.865333<0. 3,均满足要求。显然在对其残差作残差GM(1, 1)模型建模分析后,有更高的精度(Qmin分别为-13.54258,-6.7966)。所以,根据修正后的预测模型,对2010—2015年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的招生预测值分别为1773、1866、1965、2070、2180、2297人。
3.4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对模型精度检验的结果可知,本文所得到的GM(1,1)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来预测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通过预测,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6年的1326人增长到2015年的2310人,仅10年时间就翻了近一番。下面通过我国重点体育院校招生计划一览表(见表6)来分析。2006年至2009年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的招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的增长率16.44%,2008年为5.70%,2009年为10.42%),2010年将成为招生增长的拐点,增长率为-1.66%,而后将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增长率在5.30%左右),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也与我国的体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着动力和源泉。


4  体育研究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扩大,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预测可以就看出,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正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之中,然而在这一发展形势之下,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事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亟需慎重思考。
4.1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
    通过重点体育院校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来看,西部仅占总数的12.8%,加上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首要的选择就是进大城市或留在出生地,放弃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就业机会,以致东西部体育人力资源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
4.2录用制度的缺陷
    迄今为止,尽管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大多于以前,但入学方式却没有太大改观。录用制度采用初试、复试制,初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学生按志愿填报,与高考形式基本无异。复试由学校自主命题,现场答辩的形式对英语口语、专业理论进行考核,训练学专业还有身体素质测验。对于研究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务实、勤奋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却为之少见,可以说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4.3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知识更新较慢,涉及学科发展前沿的较少,研究生课程没有体现专、精、深和前沿性。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不能适应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跟不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4]。也可以说,研究生规模的扩张与教育的发展不相协调。
4.4评价的误区
    培养过程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直接环节[5]。目前研究生教育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与方法,把分数作为衡量研究生成绩的基本依据,对于学习过程中那些独到见解、体验,如何学习及能力的培养都无关紧要,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  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对策
5.1提高社会适应性
    体育的各项组成要素与社会结合甚为密切,作为体育的从业者各项素质的要求,也必然要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致。研究生就业优势的丧失,将构成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发展降温的主要因素,这说明我国不同教育之间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人才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
5.2推进东西部体育发展的“和谐”
    现阶段东西部体育人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愈加突出。所以,西部地区亟需制定优厚的政策和措施,扩大西部地区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重,加强东西部人才的互动与交流,在“西引东输”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东西部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的“和谐”。
5.3优化导师指导方案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一般都需要跟着导师走,其实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这样势必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开发。研一阶段,需要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培养科研兴趣,研二阶段,是确定研究方向的关键时期,所以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导师的“再选择”,以便实现导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5.4 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
    体育与其他学科具有交融性,所以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或“我听名师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互动与交流,实行跨专业联合教学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学校需要突出教学特色,培养出具备前瞻性,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竞争、专业知识扎实、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5.5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
    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开发前沿知识[6]。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评价目标应包括德、智、能、绩4个方面 [7]。所以,评价标准也应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设置新的考核要求。对“德”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来实施,“智”和“能”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创新、科研、教学三个方面,最后得出成绩,合格给出评价结果,不合格重修,进而建立系统的反馈机制。具体考核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6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重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发展的预测,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对策,使重点体育院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能带给其他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带来一些启示。培养出能够面向市场的体育科研、教学工作者。通过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东西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导师指导方案、跨学科的联合教学、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等手段,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应对扩招形势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郑继伟.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60.
[2]门可佩,官琳琳等.中国人口发展预测研究[J].理论新探,2007,22:6.
[3]王庚.南京市GDP的灰色预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32.
[4]李小昱,王为等.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75.
[5]于秀娟.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97.
[6]杨逢华.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管理[M].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2004,9: 15.
[7]马革蓝,连漪.对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16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000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