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6期
 
浅论08北京奥运期间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得失

2009/6/2 15:29:49 浏览次数 4004  

姚红卫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  上海  200438)

摘  要:本文以国内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报道为例,探讨奥运期间沪上主要纸媒体育新闻重点报道语言的得失。指出:媒体要切实履行好党的喉舌与群众的耳目这两个重要职能。把握客观报道的尺度,体现语言报道的公正性与辩证性。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语言   辩证性   林丹   


    先看奥运前有关林丹的报道:《林丹摔拍的傲慢与偏见》(叶志明《文汇报》2008.01.31版次:8)这是《文汇报》的一则单篇体育评论,没有配发相关的报道。笔者十分赞同评论员“林丹理应为他的摔拍道歉”,但同时也认为评论员把此次冲突定性为“林丹摔拍的傲慢”,这就类似于简单的贴标签,类型化,媒体评论员完全以教师爷自居,字里行间充斥着训骂、批判、挞伐。“一个为无数青少年崇拜的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如此无知无礼,却得到了不小赞许和纵容,不能不说是被畸形了的体育心态的傲慢与偏见。”这就有点上纲上线了,在人物报道中太苛求了。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就是说,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会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更不可采取讥讽、求全责备、暴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体坛形势错综复杂,国际交往相当频繁,赛场的一些言行有国际元素,年轻运动员也很爱模仿,这种言行也不一定符合传统的规矩。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来自外部的文化,在交融中生存下来,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普世价值。有些现象,一时很难看清事情的真相,这就要求我们的报道更应该坚持客观,不能仅持一词,而应听听多方面的意见,少些或不下主观意见。
    对同一事件,《解放日报》《就在韩国羽毛球公开赛上摔拍道歉(引)林丹:“当时实在气昏了”(主)》(2008-01-29  08版:体育新闻):相较而言,这则新闻要客观一点,读者可以看看各方心态。运动员有问题,裁判员也有问题,教练当然更有问题。关键时刻,林丹克制了自己,控制了突发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启示就是:媒体在针对复杂的体育现象进行报道时,不是囿于一己之见,只讲一面理,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而是只有把握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听听多面理,及时报道。在行文时应该隐含如下信息:正确疏导,相互尊重,正面创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职业道德的导向。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才能以体育公众人物的高尚情操感染赛场观众,倡导体育礼仪,引领文明观赛。
    奥运特刊夺冠的报道:《“超级丹”完美正名》(《文汇报》,作者:谷苗 日期:2008.08.18 版次:10)夺冠以后的报道,转向另一个极端,可谓“一俊遮百丑”,“尽情享受全场观众的欢呼,他将球拍、战靴统统扔扔上了看台”,记者甚至用欣赏的笔调叙述道,“高高跃起,扔掉球拍,躺倒在地,林丹用力捶击着这片让他一雪前耻的场地”。甚至有些媒体,通俗化地报道追逐“林丹靴”、“林丹拍”的高价竞标,拿无趣作为有趣,追逐铜臭味。《劳动报》奥运特别报道2008年8月19日大事记T8版语录专栏:“我出10万元,给我林丹那只鞋。”(林丹获得奥运男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后,激动地把自己的两只球鞋分别扔向两个方向的观众,当晚即有自称接到其中一只鞋的人在网上发帖,要用10万元求购林丹的另一只鞋。   文⁄小刀)这时,“扔”的行为就是“文明的”,难道不是“扔靴事件、摔拍事件”了?全没有了《文汇报》前期评论的“犀利锋芒”。前期的评论,真可谓“一丑遮百俊”。
    我们的媒体应具备逆向思维,把热点报道进行冷处理。林丹夺冠当日,《劳动报》(上海)奥运特别报道的“中国星”林丹报道,整版基本上围绕林丹做文章,有消息、身世、花絮、冠军其人、羽球综述,全面报道了林丹夺冠的过程,使读者对林丹的成长、业绩、个性优缺点、成功、失败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读来过瘾。这是该报冷静处理的结果,是对奥运特别报道精心谋划的好结果,使笔墨详略得当、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比如,2008年8月18日T4版“冠军其人”特别报道《摔拍子他也有一套》(特派记者  曹轶姗)写来笔墨有趣,有思辨性。不厌其烦地介绍他的一系列好成绩,“在不满20岁的时候,林丹就因为在国际羽联的系列公开赛上接连夺得5项赛事冠军,而被誉为‘超级丹’”。2006年至2007年,连续夺得世锦赛的冠军,是在杨阳之后,中国历史上成功卫冕世锦赛冠军的第二人。这些年,他还是中国队成功卫冕汤姆斯杯和苏迪曼杯的头号主力。也介绍他的“一些误会”,一些争议。如上述,因韩国司线多次误判以及与执教韩国的前中国教练李矛发生口角,林丹一怒之下而发生的将球拍掷向李矛的“摔拍事件”。还有2008年4月,有报道称林丹因对国家羽毛球队内分组对抗赛的分组不满,与教练吉新鹏发生激烈冲突。这样处理一个体育公众人物,令人可信,较为妥当,读者可以根据较全面的报道做出较公正的判断。
    总之,媒体立论应该公允,在事件来龙去脉不明朗的情形下,切不可事先妄言是非,以免造成舆论的被动与失误。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等.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姚红卫.确立六大理念,确保奥运报道成功[J].《新闻实践》,2007(12):19-21.
[4]姚红卫.多元背景下体育新闻语言的承继性与时代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329):99-100.
[5]姚红卫.谈谈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体育新闻用语倾向[A]. 陈伟主编.体育新闻传播新视野[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94-401.
[6]姚红卫.《警惕体育新闻传播用语泛情色化》[J].《新闻知识》,2007(4):53-54.
[7]姚红卫.试论报纸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语言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9-4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530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