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红1 方新普2 1.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2.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成教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人类开展体育的初始是增强体魄,改善健康。职业化是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职业化体育所提倡公平公正、道德伦理、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并不影响人们对体育具有健康的价值判断。呼唤体育回归健康、回归自然,这种体育本质的回归,更表达了促进群众体育乃至促进健康为始源至为永恒的内容。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的利益互补是推动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竞技体育;职业化;群众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其实是来源于西方,中国并无相应的传统。学习西方并没有错,然而我们却没有学到职业化的精髓。由于受到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我们更多是把与职业体育伴生的但不属于职业体育本质的恶习滋长了。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摆正心态,眼睛里只有金钱,导致越走职业化,运动员的水平就越下降。然而人家的职业体育却是长盛不衰。群众体育在我国的重视与开展已经有一些年头,可是从历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种群体的体质调查结果来看,群众体育在发展社会成员的体质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00年前,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已经阐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新教徒的一种信仰:个人对上帝负责,在人世间寻求上帝恩宠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那么我们的职业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不尽如人意,是工作努力不够呢?责任不够呢?还是市场机制问题呢?本文一方面就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与群众体育、体育本质回归的必然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提出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利益互补的途径。
1 竞技体育职业化与群众体育 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对体育职业化道路进行摸索。1992年大连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推出职业联赛,至今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联赛业已全面展开。[1]然而我国在探索体育职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并不是我们的的领队、教练工作责任性不强,也不是我们的运动员踢球不敬业。而是缺乏一个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由于我国体育职业化尚不成熟,体育产业也刚刚起步,俱乐部经营与实力普遍偏弱,资金不足,以及政府干扰,我国职业化体育还经不起市场的风吹草动,使得竞技体育在职业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飘摇的状态。说明我们的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还不够成熟,或者说我们的竞技体育文化市场还比较薄弱,制约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观念或制约我国体育体制理论创新的关键,归根到底是缺乏主体文化观念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被认为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发展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实行的是“双轨制”政策,政府一边提出《奥运争光战略》,一边提出《全民健身纲要》。我国体育是人民的一项事业,群众体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而供给,是公共产品(物品)的服务活动,而竞技体育应为市场运作行为。当前公益性群众体育政府投入不足,而竞技体育本应让市场化、职业化、社会化融资的方法兴办,与本应该由市场运作机制,而由政府供给投入资金,是与市场经济其经济成分是有矛盾的。我们竞技体育资金投入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政府该对群众体育投入资金却仅仅是口号与宣传,资金投入不足。在“双轨制”政策性条件下竞技体育是主导,群众体育是附属。所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和诣的,矛盾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1.中央政府的决策、立法与地方政府执行严重失衡。国家体育局隶属国务院直管,地方体育局归省、市管,其财政由地方划拨,经济上不是线性关系,国家体育局是业务管理部门,国家出台全民健身纲要,提倡群众体育路线,谁出钱?谁投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产品谁负责?这显示了中央立法决策容易,而地方财政执行难的问题。中央的政策之所以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地方政府执行困难或执行不力;2.有很多政策就很难执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中央政府或者说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没有考虑地方政府的可操作性,地方政府无法落实。我国长期以来竞技体育资金的投入远远高于群众体育资金的投入,而群众体育谁投入、谁落实无人问津,群众体育组织、场地、器材公共产品谁来维护老百姓的体育权力没人管;3.国家只管政策、出政策、出文件,执行成本主要是地方承担等等。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调一致,建立二级、三级甚至四级政府的一整套的立法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市场经济运作的进一步规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广大人民对金牌意识将会逐渐淡化,生命中的休闲、健康、娱乐,体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体育的文化意识将会不断的增强,将掀起群众体育热潮。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柱。两者既不是天平的两端,也不是机械的拼合,而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 从这方面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它们是融合互补的。表明了有利于在体育事业实体内部建立竞争机制、考核机制;有利于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的补偿机制;有利于发展多方面筹集资金,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渠道,构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互相融合高度协调。而群众体育经济和竞技体育经济,即两者经济成分应互相独立、群众体育公共物品的提供固然需要和依靠政府投入补充,竞技体育依靠市场融资、企业参股、集团公司、民间、社群组织运作。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是推动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使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把竞技体育适当的放到市场中去让它自行发展,让市场去协调和选择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政府可以从中起宏观调控和平衡作用。这就是让竞技体育走职业化发展之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融合互补。
2 体育本质回归的必然性与竞技体育职业化 我国体育之路将如何走?李盛霖同志曾就“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意见,那就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竞技体育,二要发展群众体育。[3]体育职业化是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从体育本身来说,现代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激烈,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奥运会发展的需要都促使体育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从市场发展需要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强烈需要。因此应市场需求,体育竞赛市场、表演市场、文化市场不断扩大促使竞技体育走向职业化的发展之路。[4]可以说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市场,市场的发展同样也少不了竞技体育。作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同样竞技体育职业化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况且在中国又是一个新生事物,再加上各种社会人文条件的不成熟,失败、挫折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体育的职业化在我国已经走了十多年了,留给我们过多的是伤和痛,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体育职业化道路的正确性,否则那岂不是因噎废食。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来寻求解决的突破点,增强体育自身的免疫能力,自己调节自己,以趋使它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5]体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体育的基本价值也是它的本质。因此体育本质回归是体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的的价值支点在于促进健康,追求尊重自己,热爱生命,保证健康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基本准则;体育的价值另一支点在于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尊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体育的价值还有一个支点是维护公正,尊重对方,公正公平崇尚真善美的基本人性,处理体育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但是体育本身就包含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是竞争,一旦竞技体育没有竞争就失去了竞技体育的意义。因而,竞技体育职业化必须将竞争作为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人类发明体育的初始是增强体魄,改善健康。因此职业化体育与提倡公正平、有序和谐、道德伦理、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并不影响人们对体育具有健康的价值判断。 奥运会举办国在体育方面的收获,其差别往往就在于举办国是否能利用这个契机有效地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从理论讲,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高度的结合,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守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它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的融合,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呼唤体育回归健康、回归自然。体育本质的回归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然而我们是如何把体育本质的回归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机的相结合呢?强身健体是体育本质,在此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强身健体”的内涵和外延,体育的职业化要以此立足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从而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虽然以名次定为竞争目标,但其内在依然没有改变促进人类健康。不管体育运动如何发展,它的基本意图还是大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把竞技体育理解为一种名利的“搏杀”,它就会走向了体育内在精神的对立面”。[6]那才是扼杀体育,竞技体育不会因自身的更高道德要求而遭否弃而损害人类健康。 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可以说是竞技体育的根本,也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力量源泉,因此群众体育首先要发展好,失去了群众体育的支持可以说竞技体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本质的回归,更表达了促进群众体育乃至促进健康为始源至为永恒的内容。“凡是违背健康宗旨,为了体育而体育的运动项目、药品、器材等实际上是反人类的,不值得提倡、施行”。 [7]体育运动非竞争的功能转化为群体的、大众的是回归体育的原始初形态,体育追求健康、尊重生命是它的基本的、普遍的价值判断。
3 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利益互补的途径 3.1 利用奥林匹克精神开发群众体育资源 体育资源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容和手段,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丰缺及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群众体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包含有实物、人力、文化(观念、意识)、信息等方面,其中人力、文化、信息资源现阶段较为稀缺,这些是目前和今后急需开发的资源。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社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奥林匹克精神是竞技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归纳起来,包括:进取精神、超越意识、整体思想、全球观念、公平原则、和合主义和科学理念等方面。随着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人们心中广播善种,影响甚巨,促进全社会体育道德风尚的回归,以及国民体育精神的提升。它虽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物质设施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影响更深远、更广泛。因此,利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开发、整合群众体育资源,满足和服务于社区居民,有效推进群众体育建设。 3. 2体育思想观念的融合。 竞技体育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总是被作为宣扬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工具,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特征和其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而对于群众体育,最初的发展,只是作为口号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上,在宣扬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满足国人的大国国民的心理上,没有竞技体育那样明显,所以总是被人们放在所遗忘的角落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人要求扬国威的展示心理逐渐弱化,那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也应在新时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做出调整。一方面,把体育从宣传工具转移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回到其文化教育的正常轨道,开发其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 普惠于群众,普世于民族;另一方面,强调竞技体育在民众心理具有的强烈感召力,激发祖国人民情感和祖国至上的精神,唤起人们的向往和创造。 3.3 提倡二者功能的“相互取予” 体育职业化使体育成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以其特殊的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强烈需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将是职业体育商品最大的购买群体,群众的参与充分肯定了体育项目的市场价值。通过媒体、企业等的介入,将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对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引导和鼓舞作用,也加速了体育本质的回归。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前我国以及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将会使更多的具有观看比赛欲望的潜在消费者具备更强的支付能力,从而转变为现实的赛事消费者和支持者。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资金、设备、人才资源等等。 3.4 构建符合二者利益共同发展的体育制度 我国体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它自己一定的历史背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条件建设要求的制约。现行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由国家体委、省、市、自治区体委、县区体委层层机构组成的行政领导体制,此外还有教育、工会、军队等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管理机构。以行政地域划分竞赛利益群体,以行政地区划界进行逐级选拔,以专业队为竞争基本力量,以全运会为国内激励机制,表现出极大的行政干预力量。这些体制存在着封闭式、产品经济过分集中、包揽一切、长官意志的行政机制体育行政化就明显,就会影响竞技体育环境,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就会流于形式。应在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建立一个跨度很大、社会容量极高的业余训练系统,在全国形成以娱乐性、健身性俱乐部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社团网络体系,推行协会制,体育社团实体化,打破部门、地区、行业的条块分割,构建最具包容性的全国、全社会、全体人民和青少年共同参与的、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举国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8] 3.5 通过体育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 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制定合理体育政策和规划,加强公益性、福利性、兴办群众体育,或通过娱乐税收改善、投资体育公共设施,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和保证体育群众参于体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管理机制,财政补贴只能减缓,而不能彻底解决体育资金存在的问题,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要靠融资、产业化、社会化,并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以及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通过商品交换原则兴办竞技体育。
4 结论 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群众体育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先导和魅力;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两者互相依靠,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两者都互为需要,不能缺少任何一个。[9]因此,有效地协调整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利益互补,缩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明非.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利与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4). [2]黄勇,郭翔.论竞技体育职业化“四步曲”——社会化、实体化、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思辨[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4).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常务副主任李盛霖同志赴国家体育总局调研[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4] 钟秉枢,于立贤等.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兼论深化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5] 郭英帝.发展体育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6][7]曾建平.绿色体育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10). [8] 高泳,王志勤.我国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冲突与契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9] 肖林鹏,李宗浩等.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回顾[J].体育学刊,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