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3期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探讨

2009/3/9 11:25:41 浏览次数 3194  

冉卫国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太平乡中心小学  257235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观察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全面健康的目的。本文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及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能力;培养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隐藏在优越生活背后的健康问题却成了制约人们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学生的体质日趋下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例如:在全国、省、各级运动会上,以兰州市为例,兰州市17岁以下中小学生田径项目中,男女114个项目的运动会纪录中,有78项纪录保持10年以上无人打破,其中33个项目保持15年以上,有6项纪录保持了30年。同时其他省市一些中学校运动会的纪录也是一创十年无人打破,而且相当普遍。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体重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肺活量也呈下降趋势,学生的柔韧性、耐力、速度、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也呈下降的趋势,某些疾病的检出率居高不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体育长期得不到重视是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主要手段,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在学生素质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挑战也是多种多样。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方针就是要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工作者们应该知道,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定的活动所需要的完整的本领才能。施方良等人指出:“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使知识和能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1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1]。运动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本人半年来的体育教学体会,结合个人的认真观察和请教具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首先,体育教学必须使学生由“书生型”、“单一型”和“半封闭型”的意识结构向“现代型”、“多样型”、“开放型”转变,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跑的项目一直是学生十分头疼的项目之一,特别是耐力跑的训练,其特点具有运动量大、持续时间长,又一定的难度。因此,耐力跑成为教学工作的难点。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耐力跑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活动欲望,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把游戏穿插在那些运动量大、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中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增强了体质,又锻炼了身体。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我校体育课有了明显的改善,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一致认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方式非常适合他们,因此我校的体育教学效果较改革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其次,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加的运动项目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运动项目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知道的甚少。运动能力的培养除了与自身素质因素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参加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有关,这是至关重要的。那些运动量大,又枯燥的项目,如果运动量过于大,就会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因此,体育教师要处理好这层关系。为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水平,选择适当的游戏和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让学生进行锻炼。我校在认真做好上级安排的教学进度的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试验中认真研究和总结了以往体育理论的传授经验,提出了不同水平,不同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再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采用多种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为运动能力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的。如采用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等方法的教学方式。多种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和学生自觉进行锻炼的形成。如体育教科书中对于练习的周数和次数与学练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练习中,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练习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采用体育游戏法,组织学生按一定的规则、情景和具有象征性内容等的综合身体练习的方法。良好的练习环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增强练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
2.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本领[2]。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育运动能力为基础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地、长期地锻炼形成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同时又是学生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身体锻炼的欲望,关键是看体育教师如何去引导和指导他们。学生在进行自我锻炼的初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并加以指导。这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首要完成的任务。体育教师要将运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身体锻炼相结合,教师在传授“三基”的基础上,交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该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师要把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活动课上学生的练及余暇体育的自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相应的自我锻炼能力。
    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如周期性锻炼计划、学期锻炼计划、全年锻炼计划等,并且要及时地督促学生按照制定的计划坚持锻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具有很大的惰性,需要有人不断地去提醒和督促。体育教师只有经常督促、鼓励学生,为他们讲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处,学生们才有可能坚持进行自我锻炼。否则,他们就很难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在学生按照计划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再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观赏体育比赛和教学视频,组织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从某种方面讲,兴趣就是一种动力。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趣,而于运动亦然。”有兴趣才乐于锻炼。可见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到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中去。
2.3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受干扰或破坏,或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3]。而中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调整自己的主观感受,消除不良情绪,摆脱挫折的能力[4]。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所付出的代价是最低的。这是学校体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原因所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挫折的情景适中。毕竟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受到的挫折不宜过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因人而异,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有选择、有目的、有意识的变化教学的形式。教学方法上,对于那些身心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组织教学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感受挫折,同时提高难度,严格要求;对于那些身心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组织体育游戏活动,降低要求,减少他们的挫折程度。这样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是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提高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往往产生自卑的心理,有时候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要降低要求,并不断地加以鼓励,使学生们感到挫折并不是可怕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体育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优秀运动员克服挫折的事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有些学生身体素质非常好,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往往事与愿违,能力与目标产生矛盾。这部分学生经不起挫折,既影响其心理健康,亦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动水平。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教给他们自我评价的方法。
    再者,教师要通过教学中学生“角色”的扮演提高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学是以一定的情景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时常改变着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尝试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学习相应的技术规范,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感受。这个过程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提供了适宜的机会。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在角色冲突的过程中完善其心理体验,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增强自信,更有利于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利用竞赛、评比、测验等各种教学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面对困难、障碍和竞争对手挑战的过程中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察能力
    体育观察能力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和知觉,对教师的直观教学(包括示范、影视图片、模型教具等)形成视觉表象或感知的过程[5]。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授新的动作时,要注意提醒和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原始形象。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清楚动作要领与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做示范时应该做到动作标准、熟练、轻快、优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应根据动作的性质结构以及要求学生观察的部位而定[5]。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观察,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的方法很重要,学生可以重点观察,可以整体观察,又可以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观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按动作的先后顺序和动作的节奏来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清楚每个技术环节是怎样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的学习,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观察时抓住关键部分。任何练习都有技术关键或练习难点,如跳远的“踏跳”,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在学习中抓住了关键,就相当于解决了主要矛盾。学生除观察教师的示范外,学生们互相观察和自我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方法。练习中学生通过相互观察可以获取新的信息,通过自我观察可以矫正、调整自己的多余动作。教师在利用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动作正确的同学作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动作不正确的同学也应作为同学们的观察对象。前者,教师可以鼓励、表扬;后者,教师要指出错误,并且还要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目的的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通过每节课来培养和训练,并使其提高。
2.5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6]。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体育教学作为由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其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6]。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的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田径中的跑、跳、掷,球类中的篮球、排球和足球等各种技能的学习来锻炼身体的,这就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了体力基础。因此,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完善和提高这些基本生活技能。
    体育教学中大多是有活动情景内容的教学,尤其是游戏、教学比赛;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处于不同的位置上。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学生扮演的角色也就随之变化。这就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来组织和安排学生在游戏、教学比赛、队列中的位置,分配不同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如:在一场教学比赛中,教师有意识的安排性格内向的学生担任场外裁判,为其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比赛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所处位置的职责,使这些学生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对职责、义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之一。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如:小组间的项目比赛等团体比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信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随机组队的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个性的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对方,寻求对方的承认,与同伴之间进行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中还可以学会随着合作伙伴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教学以期实践性、团体性、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等特点,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为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广阔的空间[7]。如:学生在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田径教学中的接力跑,游戏和球类教学中的组队对抗练习等过程中,随时会与不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对抗或合作。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范围得到了扩大,学生间的了解也得到了加深,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行公平竞争,学会宽以待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配合于协作,体验了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这些都有助于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了集体的相容性和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21世纪,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是适应社会要求的一项措施,是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一项措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又不断丰富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内涵。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民族兴旺的大事,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3.2 建议
3.2.1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突出能力培养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体育教师要摈弃传统以教师、课本为主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方法,突出“发展”的观点,而发展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
3.2.2 体育教材要适应体育教学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材的单一,枯燥,给教学带了很大的不便。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选择的余地,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又选择的进行体育教材编排,尽量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3.2.3 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落实到能力培养上
    体育教师要研究体育教法,尽可能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体育教学在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借此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2.4 体育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加强评价与鼓励的力度
    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差距,进行改正。另外,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当正面引导,多加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进步很小,教师也应要及时进行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获得成功。
3.2.5 体育教学资源应得到尽可能大的丰富。
    体育教学资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体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假设没有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可想我们的体育教师岂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参考文献
[1] 宋志敏.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55-56.
[2] 刘建华,等.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2,(2):69-70.
[3] 庞炜.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56-58.
[4] 崔志伟.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2006,(1):3-13.
[5]王新冠.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101-102.
[6] 郑姚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11-113.
[7]金晓峰.论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202,24(2):16-21.
[8]赵付霞.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40-141.
[9 ]赵家贵,胡涛.素质教育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1999,(4):62-64.
[10]郭海玲.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2):58-63.
[11]张国庆,李颖.体育教学中学生非健康心理的表现与对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845-847.
[12]李久德.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87-89.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1323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