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0期
 
从思想到实践的理论准备——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008/10/8 11:18:28 浏览次数 4932  

孟凡强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摘  要:休闲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育思想是从哲学、史学、社会学的视角更深刻的阐释文化、社会、身体与体育教育关系的思想结晶;也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揭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鉴于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障碍,本研究指出明确主旨、构建主体和强化内核是其向实践转化的理论准备的主体结构。并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机制,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评估激励机制和疏通教学成果转化的渠道等措施保障和促进成果转化。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内涵;意义;理论成果;转化;障碍;理论准备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同样是生产力。但是近些年来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却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领域,每年涉及教学、教改的研究成果数以千计,且大都属于应用研究之类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体育实践依然在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不仅其改革的进展甚微,且也不如“成果”所言在促进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且是其他学科无以替代的作用。如今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生活方式乃至创新素质和能力都能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来实现,然而事实上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张“窗户纸”,目前还只能“看、说”而不能“触摸”。究其原因,即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脱离现实需要;研究者研究目的的自身功利性等有关。更与我国当前的理论研发体制有关,因为理论成果的转化研究涉及诸多的管理层面因而成为一个薄弱环节。
    “快乐体育思想”从其提出到淡出学校体育舞台的事实表明,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的提出到付诸实践的体育教育革新,其间还需做好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诸多准备。一但这种准备不足很可能导致该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长期停留在认识层面,导致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实践的“貌合神离”。休闲体育教育的提出尽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否能够指导体育教育教学的革新并最终转化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 休闲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1.1普遍有闲社会的到来需要建制化的休闲教育
    20世纪科学技术于对人类做出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1995年5月5天工作制的实施,以及同年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休闲文化的进程,同时揭开了我国休闲文化新的历史篇章。如今我国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休闲生活方式已成为中国城乡公众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
    伴随普遍有闲社会的来临,我国公众对休闲的需求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健康的、积极的休闲方式和消极的休闲方式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休闲生活方式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推进公众休闲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必须向人们提供有效的休闲教育加以引导,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因此,走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建制化的休闲教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并且,有研究考证“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1]。因此,现代社会背景下发展建制化的休闲教育亦是普遍有闲社会的根本需要。
1.2 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休闲教育来复归教育的本性
    休闲教育也称为闲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人们对休闲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J•曼蒂和L•奥杜姆认为:休闲教育(leisure edueation in the sehool)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步的理解自我、理解休闲、认识休闲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关系,人们经历一个在自己的生活中确定休闲的位置和意义的过程[2]。美国休闲学家曼蒂认为休闲教育“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亦是‘育化人’的重要手段。”[3]尽管理论界对休闲教育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无论从什么角度、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描述,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发展日常个人兴趣和爱好;发挥个人创造力;提供参加社会的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格和成就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满足感;为职业和发展准备;丰富精神生活;增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等方面[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劳动与休闲以及劳动教育与休闲教育在生活中经历了由原本的融合到分离对立的过程。从当今休闲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休闲教育是在新的水平上复归了教育本性,是劳动教育与休闲教育的再次融合。今后的教育将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休闲教育,而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使人的教育真正为人的生活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了推动休闲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相结合
    古希腊时代的教育除了基础学问之外,还包括体育、音乐、读书、乐器演奏、象棋、魔术练习等休闲教育。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的幸福就在闲暇中。如果有正确的利用闲暇的能力,就可以形成作为自由公民的健全的生活基础。”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从事体力劳动的百姓是没有机会接受以上休闲教育的。文艺复兴时期,从传统基督教的宗教观解放出来的人文主义相当发达,人与自然、艺术相协调的价值观也相当发达,随着竞技、舞蹈、音乐等休闲活动应该纳入教育的认识提高,正确的利用闲暇、争取健康的身心发展的观念成了主流。
    产业革命后的20世纪40年代,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开始变化。60年代,发达国家的大学开始把休闲课程纳入教育课程中,有的大学把它纳入体育课程里,有的大学则把休闲课程单列出来。体育高中或体育专门学校则把休闲课程列为正规的课程。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把休闲课程放在体育课程里,作为增强国民体育和为提高劳动效率的政策性课程加以利用[5]。因此,尽管各国休闲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方式和目标存在差异,但是,作为建制化的休闲教育毕竟找到了有效的实现途径,并已有了将休闲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结合的先例。

2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2.1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普遍有闲的社会”背景下休闲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休闲体育教育的认识基本达成如下共识,即“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6]
    尽管概念明确指出休闲体育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然而由于当前理论界对“休闲”这一概念认识的不确定性和多视角性,从而也造成了休闲体育教育内涵的多元化。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休闲体育教育作如下理解: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非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下“休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将向社会体系提供健康的、积极的、规范化的休闲方式,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将成为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注重“体验”和“畅”,重“道”而不仅是“器”是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其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从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休闲体育项目和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探索的问题,对原有教材体系“破”与“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休闲体育教育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的革故鼎新之过程。
2.2 休闲体育教育的时代价值
    从哲学层面的“身体”视角来看,“人类是一种天然有缺陷的动物,体育的意义之一则在克服这种缺陷”[7]。据此有学者指出“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创造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高级生活方式,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回归,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人类自我解放与完善”[8]。因此,休闲体育教育是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育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发展身体”的必然。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9]。其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人文环境和谐发展;利于休闲体育的社会化等三个方面。
    从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教育作用的角度来看,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10]: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作用等几个方面。
可见21世纪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发展人”和“为了人的发展”上,它更多地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是,身体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的潜在障碍
3.1思想认识在成果转化中的障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休闲有时遭受质疑,有时又被人们合理的提倡。到了20世纪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休闲的合理性才得以充分的显露,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成为社会发展的合理内驱力[11]。虽然如今的休闲已经成为推动各学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休闲与教育结合,进而与学校体育结合并走入建制化的教育制度之中,还需要一个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思想认识在成果转化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休闲体育教育是否会动摇“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这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因为,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阵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载体”。[12]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还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13]。无疑“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已成为当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解决健康、休闲的关系将从思想认识层面制约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其次,休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并使之走入建制化的教育体制之中,是否有损教育的严肃性。毕竟我国的教育长期服务于意识形态,在此背景下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始终将教育看作是“跨越龙门”的渠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有效供给能力的障碍
    尽管休闲体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一变化并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的有效供给能力将成为制约其向实践转化的核心障碍。当前关于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成果还局限于如下几个方面:从休闲教育的层面阐释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14];立足学校教育的整体视角谈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策略,基于课程教学的视角谈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对策[15];在没有休闲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休闲教育的原则探讨休闲体育教育的原则和休闲价值取向下体育教材选编的原则。
    当然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休闲体育的理论体系依然没有形成,休闲体育教育与休闲教育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外部的联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从研究的系统性上来看,以往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把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此外,从向实践转化的层面上来看,其研究总体上看还缺乏针对性,基本上还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部分成果是针对高等院校的,甚至有的研究没有具体的对象和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休闲教育方式、手段、内容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制约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障碍,因此在其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增强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的供给能力是其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和核心。
3.3 转化渠道不畅的制度性障碍
    通常自然科学成果一般都经过宣传、试验、推广、甚至登记专利、公开拍卖和科技入股等方式去实现其价值和效益。而社会科学研究则没有这样的中间环节和渠道,一般来说社会科学成果的研发者和应用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缺少交流,从而导致成果研发者的供给和成果应用者的需求不衔接、不对应。目前,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其理论成果的转化渠道不畅和缺少中间环节,并不足为奇。但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这一制度性障碍,由于体育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从充分体现参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因而来自转化渠道不畅的制度性障碍是可以预见并可以解决的。
    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潜在的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成果管理层面上看,过去的科研选题、立项更多地集中于体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忽视对体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侧重于应用型理论成果的研发,而忽视应用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研究。对科研立项的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中更是忽视了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因此,导致了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缺乏经验总结和方法指导。其次,从教学管理层面看,体育教育教学实施主体进行成果转化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因为,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效益等大都与发表论文的数量、各类比赛中的获奖等直接挂钩。而切实的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其产生的效益却是潜在的、长远的,难以成为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尺。虽说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但是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难事,革新科研成果评价体制,改革体育教师考核管理制度都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4 实践过程中的技术性障碍
    实践休闲体育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这一总体趋势下把握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所面临的技术性障碍。这些障碍将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开展休闲体育教育,而不把困难再次归结为缺乏必要的场地和设施;第二,如何在休闲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既体现其教育性、系统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特征,又不失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而不是流于形式;第三,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搭建“健康目标”的实现与追求“过程的休闲”二者之间的通道,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休闲的乐趣,从而使健康目标的实现成为一种不自觉行为;第四,如何合理搭配体能教育、技术技能教育、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处理好其内部逻辑关系以及与终身体育相衔接的问题等。当然在休闲体育教育切实的实践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技术性障碍,这些技术性障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需要教育实施者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
4 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理论准备
4.1明确主旨:完善增进健康与休闲生活方式养成相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
    需要明确的是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不是要扬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是对“健康第一”思想的扩充和完善,是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以身体娱乐的形式实现。因此,增进健康和增强青少年体质依然是休闲背景下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核心。而充实并完善以增进健康为核心的并体现其时代特性的休闲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则成为其必要的理论准备。
    有研究对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包括:“使学生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个人需要的指导、休闲的理论研究、新运动方式的创造等”[16];“正确认识休闲,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休闲体育知识和感兴趣的休闲活动知识;形成积极利用休闲时间的休闲意识和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掌握相关休闲体育的技能和其它感兴趣的休闲技能”[17]。体育专业休闲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普通学校的休闲体育教育目标体系的确立,并制约其实现程度,因为休闲体育教育必须通过体育院系的专业人才培养来实现。
    立足于现实的休闲教育背景,并着眼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化必须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相统一;精神目标和身体目标相统一;休闲目标与健康目标相统一;课内目标与课外目标相统一;理论知识目标与身体运动目标相统一;个性目标与共性目标相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具体包括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休闲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基本健身知识与传统运动技能的掌握,休闲体育行为方式的获得等方面。
4.2 构建主体:重构体现休闲特性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因此重构体现休闲特性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其走向教学实践的主体,否则休闲体育教育的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一个系统只进行元素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结构分析;改革一个系统只靠更替元素也不行,还必须进行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看一个系统的作用只进行元素的功能分析是不可靠的,还必须进行整体功能分析。因此,重构体现休闲特性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问题,事实上包含了对原有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而并非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也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
    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不能只停留在运动项目的作用、功能的分析或进行单一项目的增添、消减上,而必须对其整体结构及功能进行研究[18]。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对个别运动项目的消减问题,有包括了对千篇一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造。后者还包括对心理拓展训练、紧急救护与逃生的身体活动技能、运动处方和锻炼出方、野外体育活动和时尚运动项目的引入[19]。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是其对现行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改造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理和规律的探索[20],也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有机的融合这些缺乏内部逻辑性和外部规定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休闲方式的养成问题。
    在休闲体育教育思想进入人们视野的初期,我们必须正确的审视体育教材体系这一现实问题,不能再让这一思想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目的。要深刻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材体系的重构问题关系到其理论向实践转化工作的成败。
4.3 强化内核:深入探索休闲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及过程模式的个性特征
    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的特征: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它既不要求遵守刻板的规则,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形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服[21]。罗歇•苏这段描并非在解释作为名词的“休闲体育”和“体育运动”的区别,事实上他阐明了作为动词的“休闲体育”和“体育运动”之间的过程区别。因此,深入探索休闲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及模式,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过程的休闲化之特征”是其基本内核。
    以往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有如下三点共识: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和途径;体育教学过程是有组织的程序和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毛振明先生在其《体育教学论》中也指出:“体育教学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体育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22]。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并不是要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过程,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实施中突出休闲性和学生的乐趣体验。
    杜威经验教学理论认为纯粹的经验是最基本的东西,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来之于经验,从经验出发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杜威认为,经验就是尝试或实验,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验、行动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感受,于是“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23]。尽管现行的体育教学过程依然在一定意义上贯穿了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然而不能否认“四阶段”、“四过程”及微观层面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再练习”的教学过程模式依然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并且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看不能说不是体育专业教学过程的“修订版”。而注重休闲性和乐趣体验的休闲化的体育教育,通过传统的教学过程难以实现。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是否应该从“游戏”切入,或者如何从“游戏”切入,再通过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导入以上所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杰弗瑞•戈比在其著作中指出要使教育更有休闲色彩,要“把它作为教育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的角度来教育理解”,“如果个体游戏(信息处理和刺激)的需要得到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开始向自律的过程发展”[24]。总之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都提出的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将制约其向实践转化的形式和效果。

5 优化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环境的思考
5.1 建立有利于教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机制
    休闲体育教育理论研发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实施主体是体育教师。尽管成果转化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最终还是取决于体育教师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潜能的有效发挥。而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则又受制于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和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首先,要鼓励教改立项和教学改革实验,为有利于向实践转化的成果研发创造平台;其次,要建立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科研成果考核和评定的联动机制,相互承工作考核和成绩评定结果,把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改革工作效果的评定与其它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相联系看待,制订可操作的量化转换方法与制度。对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的教师及科研、教学管理人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成果评奖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从而从政策导向层面调动广大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疏通成果转化渠道。
5.2 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评估激励机制
    对休闲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激励,是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创新和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相关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评价机构,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此种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论文篇数、著作字数、发表等级(国家或省部级)、转载家数等传统的评价标准。以成果转化所带来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为根本标准,以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和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是否能符合学生当前及未来对体育知识的需求,是否能与社会体育发展相接轨,是否符合体育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等为具体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区别自主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鼓励自主研发成果的转化,从而有利于具有休闲性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材化改造,和具有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以上所述均应作为成果评价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从而削弱“假、大、空”的体育教学理论研发的市场。
5.3 疏通教学成果转化的渠道
    前面谈到对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包括自主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转化两种情况。通常来说自主研发成果的转化渠道畅通,更适用于高等院校的,因为高等院校即具备自身的理论研发能力又具备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但是此类成果的转化受制于自身的理论供给能力和研究视角的影响而难以系统、深入、持久,并难脱狭隘。而对于他人研究成果的转化则需要建立必要的成果转化渠道,其适用于普通中小学及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此类情况应该由国家及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建立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并逐步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中介服务组织的网络化,及时发布成果信息,沟通成果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联系。对上述向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或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可按照非营利性机构运作和管理,促进其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与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

6 结 语
    随着“普遍有闲的社会”的到来,休闲体育教育思想得以提出。这一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既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该说休闲体育教育是人们从哲学、史学、社会学的视角更深刻的阐释文化、社会、身体与体育教育关系的思想结晶;也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揭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21世纪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从“发展人”和“为了人的发展”上,诠释了身体价值和精神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然而从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到该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休闲体育教育还面临思想层面的障碍,理论成果供给能力的障碍,以及转化渠道不畅的制度性障碍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性障碍等问题。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本研究指出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必须做好如下基础理论准备:1.明确主旨:完善增进健康与休闲生活方式养成相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2.构建主体:重构体现休闲特性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3.强化内核:深入探索休闲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及过程模式的个性特征。并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机制,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评估激励机制和疏通教学成果转化的渠道等措施保障和促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法]罗歇•苏著,姜依群译.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P9
[2][美] J•曼蒂, L•奥杜姆著.叶京等译.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3,P87
[3]侯玲.休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P168
[4][5][韩]孙海植,安永冕,曹明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P117-118,P119
[6][9]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P17-19
[7]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 20(3)P1-6
[8]赵岷,许国宝,李翠霞.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体育教育的21世纪猜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P53-57
[10]肖伟君.论高校休闲运动与健康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2007,27(2)P161-164
[11]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0P2-3
[1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
[1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14]石振国,田雨普.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P80-84
[15]倪瑞芳.关于开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P76-78
[16]牛静.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的初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P17
[17]王红梅.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P32-33
[18]杨丽华.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P535-537
[19]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P76-91
[20]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P65
[21][法]罗歇•苏著,姜依群译.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P74
[2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P42-45
[2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P57
[24][美]杰弗瑞•戈比,康筝,田松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P305-306;296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3227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