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红星 迁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0644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迎面而来的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受到空前的挑战。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真正的健康。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十一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关注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或缺陷。致使课堂上经常出现违纪现象;比赛中出现违背体育道德现象。所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应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使学生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1 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1.1认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课前要提供学生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合理的场地布局,方便课上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2.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有其思想,虽然不成熟,但是其思想是原始的、纯洁的、善良的、可塑的。他们渴望得到如大人的待遇。我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的,但往往却因为教师自己,构建起彼此之间的无形墙。我想要深入理解学生,要耐心、热情地关怀学生,平易近人与他们做朋友是最好的方法,你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小大人们”。教师与学生谈话,居高临下,冰冷的态度,空洞的说教,一味的批评,都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害怕你,远离你。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感化他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接受你、信任你、喜欢你。这样在相互尊重的情形下,在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 创设健康快乐的活动情境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这已成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2.1 课的准备部分 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善形象思维,他们见到某种事物,便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思维——动作融为一体,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的过渡。如教师根据季节变化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为线索开展的活动——“找春天”,就是在教师语言启发下,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奇妙的动作。教师说“春天来了,小树长高了”,学生可做伸展运动,也可做提踵练习;“春天来了,桃花悄悄开了”,学生可做蹲起斜上举动作,也可三、五人拉手成圆形,表示桃花开了;“春天来了,青蛙醒了”,学生可边叫边跳。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的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预设不同的情境。如在教正面投掷垒球的动作时,提示学生想一想“鞭子抽打动物”一瞬间疾速准确的举动,使学生产生思维联想,得出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要领,从而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在做高抬腿跑时,让学生想一想上坡骑自行车时的腿部动作;在跳跃练习时,可创设通过"雷区";投掷练习时,可创设"炸碉堡,填炮弹"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待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集体观念不足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以任何理由侮辱谩骂他们,同时,还得教育其他学生要关心帮助他们。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培养学生对为人处世的正确观念。如在一次迎面接力赛的教学中,红队同学在预赛时,一名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传棒时出现失误,不小心把接力棒掉在地上,和黄队落下了五、六米远。红队学生埋怨这位同学,这位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闹起了情绪。针对情况,我及时走过去给参赛队鼓励,告诉他们,凭借你们的实力只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决赛时人人争先,争取第一是没有问题的。听我这么一讲,全组同学都紧握双拳,参赛学生也咬紧牙关,互相鼓励,结果经过大家的努力,决赛夺得了第一名。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对不良的倾向和行为能及时启发,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抵制,为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课的结束部分 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情境。如在一节活动课的放松时,有一名同学提出由另一名同学帮助互相放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了解到有一名同学平时遵守纪律,但上课不很积极,文化课也沉默寡言,可是他却从当中医的爷爷那儿学得一手按摩,很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在他上课时,课前我把他找来,这节课的放松由他来带,并鼓励了一番,希望能发挥他的特长。他犹豫了一会儿答应了。结果他的放松手法不仅使我吃惊,更让同学们感到新鲜,那效果可想而知了。这节课后,该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课上不仅积极主动,且文化课也主动与老师配合,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3 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授的动作技术听不进去,专门跟老师“作对”,练习动作时不但不能积极、认真,甚至老师不让做的技术动作他偏要去做,犯了错误后,老师对他批评教育,他却表现出满不在乎,还持对抗情绪;有些学生胆子小,对新生事物接触能力差,活动时不合群、不合作,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3.1 真诚实意“爱”学生 打破师生间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角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切从学生出发,放下了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蹲下来与学生讲话;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去选器材、布场地;有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对学生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对小事不过分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这一理念的到来,使我们的教师醒了;教学活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3.2 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才积极主动而有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寓教于育,育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可让学生观看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互相评论的方法,或适当引入音乐伴奏来诱发学习情趣。 3.3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突发事件等进行渗透 体育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因运动项目的不同,其教育的效果也不同。如田径项目800米或1500米的长跑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领、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如何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教学过程中难免学生会出现一些好的或不良的现象。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好的苗头和不良现象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如在一次低年级的“掷轻物”教学中,我反复讲清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动作,获得学生的喝彩。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了一遍,不料该生没有掌握好要领,投出时重心偏移,摔倒在地上。这一摔,摔伤了全班同学的信心与勇气。到自己投时都你推我让,似乎不愿意练。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同时讲解解放军叔叔苦练基本功,如何为国献身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让学生明白人生时时处处都充满困难,只要你能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开始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的主动权,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法,提出适当要求,并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4]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