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4期
 
职业女足向高校女足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008/4/8 11:41:14 浏览次数 5055  

倪宏竹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部 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女足从创造辉煌到衰落的原因,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女足职业化所面临的窘况,探讨开辟高校女足后备人才培养道路的可行性。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职业女足向高校开女足发展可行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职业女足与高校联办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加女足人口、普及女足运动,也为提高我国女足运动水平做好铺垫。
关键词:职业女足;高校女足;培训机制,可行性
    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花了十几年时间的磨砺。而辉煌时代的败落,只需要一年时间。从1999到2000年,再到2007年,中国女足演绎了从高潮到低谷的悲壮戏。曾经是一支伟大的队伍。短短几年来,铿锵玫瑰缘何走向大衰败,且如此不可阻挡? 中国女足的衰败,背后其实有着很深刻的内在原因,而很多原因又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根据很多女足专家人士的分析,综合来说,中国女足的溃败,最直接的原因是缺乏优秀的后备人才,从而导致队伍青黄不接。而这与国内女足运动不够普及,以及对女足运动投入不够又有很大关系。追根溯源,这与国内女足的发展体制和机制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美国女子足球运动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主要是由于美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开展得非常成功。高校女子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女子足球运动在全美国的推广和普及。高校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女子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1]本文根据我国的国情及部分高校女足发展的现状,为职业女足在我国高校中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6所有高水平女足球队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湖北江汉大学、宁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6所有高水平女足运动队高校女大学生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68份,回收率94.7%。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包完成。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了部分参赛高校女足球队的参考资料,并阅读了有关文献,学术专著,确定研究指标、数据等内容。以美国高校女足的发展作为案例比较,从中吸取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女足运行机制。

2  结果与分析
2.1现代女足发展的几种模式
2.1.1学校制女足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校制女足,其女足运动的开展从选材到培训再到比赛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美国的学校体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与竞技体育接轨,无论是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机制都比较完善,适合开展女足运动。美国的女足人口达数百万之多,其中80%以上是在校的学生,这为美国女足运动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悉尼奥运会和第四界女足世界杯兵败后,顺利完成新老交接,重新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就是得益于美国学校女足的蓬勃发展,为老迈的美国女足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
2.1.2业余制女足
    业余制女足是相对于专业制和职业女足而言的,其代表有德国、瑞典、挪威、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女足运动员大多有固定的职业,足球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北欧和西欧国家人们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社会福利、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在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日平均工作时间只有6小时,这样,他们就有很多时间从事业余活动,据悉,北欧女足队员,每天用来踢球的时间多达四五个小时,甚至超过了我们职业球员每天训练的时间。因此,这些国家女足运动虽然还处于业余性质,但这种业余足球所带来的效果,绝不逊色于职业女足所取得的成就。
2.1.3专业制(举国制)女足
    专业制女足也称为举国制女足,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个别项目重点突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其代表有80年代末到职业化之前的中国女足,如今的朝鲜女足等,但这种竞技体制,虽然有短期内提高成绩的优点,但也只能创造短期的辉煌,容易导致青黄不接的恶果。
2.1.4职业女足
    职业女足才刚刚起步,由于经费有限,只有美国女足真正搞过女足职业化,后因经营连年亏损而告终,我国目前正在向职业化靠拢,现在还介于职业女足和举国制女足之间。据调查,我国女足俱乐部归地方足协和地方企业共同拥有,由于女足还处于普及阶段,各国的国情也不尽相同,这种体制的前景目前还很难定论。
2.2 我国国情决定女足发展方向
2.1 国内足球环境恶化,导致女足无人问津
    女足职业化,就意味着进入商业范畴,就要尊重市场规律。同理,女足没有市场,俱乐部就要倒闭、另寻出路。如今,中国足球大环境萧条,男足职业化发展缓慢,女足职业化市场就更举步为艰了,即使是世界亚军时,女足联赛的每场球迷只有千人左右,以后就可想而知了。如今,女足没有赞助,没有冠名权,没有电视转播,没有门票收入,靠什么运转呢?就观赏性而言,女足根本无法与男足相提并论。不少球迷之所以观看女足比赛,也是由于女足姑娘们能取得比男足好的多的成绩。而前些年的女超联赛在市场开发运作上也不是很理想,导致看台上冷冷清清、无人喝彩。
2.2 美国女足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美国,女足人口达上百万之多,其中80%以上是在校的学生,而大学体育,也是维持美国体育长盛不衰的基础。当1999年美国女足击败中国女足拿世界冠军时,还是一支由大学选手为基础的业余队,职业队还从来没有拿过女足的世界冠军。美国高校女足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女足运动的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把女足运动的发展和推广重点放在了大学校园,为很多女大学生提供了参与足球运动的机会。女足运动迅速在全美高校中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从事足球运动的女大学生人数飞速增长,女足运动在全美大学校园中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女足队伍的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显示,1979年全美国仅有17支高校女子足球队,而现在大约有860支高校女足队伍,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1]。现今我国已有1909所普通高校[5],我们也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在高校中看展女足运动,使女足运动长盛不衰。
2.3 竞技体育学校化趋势要求我国走高校女足的道路
    熟悉美国NBA、韩日足球培养体系的人都知道,高校是培养明日之星的重要基地,NBA能够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韩日足球能够在近十多年里始终保持亚洲顶尖水平,与其完备的高校培养体系是分不开的[3]。目前,随着学校体育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健身项目已不能满足其高速发展的需要,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已开始步入学校体育的领域。当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已开始着手将重心由职业俱乐部和专业队向学校转移,走以学校为载体的竞技体育道路。目前,利用高校资源办高水平运动队,女足与高校联姻,培养“有头脑、有文化”的女足运动员的模式,已得到中国足协的认可。许多女足球队进军高校,如:湖北女足进驻江汉大学,浙江女足联姻宁波大学。北京城建女足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女足与四川大学,上海女足与同济大学,江苏女足与徐州师大,一个女足发展的新“体教结合”已经形成。中国足协女子部也曾把全国女足超级联赛放在江汉大学里举行。此项赛事也有助于促进各地女足与高校的合作。
2.4 我国高校女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状况
    为了解高校女生对足球运动喜爱状况,本研究对6所有高水平女足运动队的高校进行女生对足球运动喜爱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在高校,女生很少参与足球活动,她们对足球运动的认识较少。然而,足球运动具有其内在的魅力,具有高的欣赏价值,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女学生不会讨厌足球,而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喜爱。调查结果表明:喜爱足球运动的女生占绝大部分,“喜欢参与”及“喜欢观看”占83.5%,不喜爱足球运动的女生只占16.5%,可见,在高校,足球运动还是比较受女学生欢迎的。

3  职业女足学校化存在的困难及相应措施
3.1 女足进驻高校的困难
    女足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进驻高校,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目前阻碍的因素主要有:1、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滞后性。由于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体育场地建设投入较少,特别是足球场这种占地大,保养费用高的场地设施,一般高校承受不起,只能建一两个,除了教学和课外活动外留给训练的时间很少;2、学校内缺少专业的女足教练员。现在的学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师资配备上也是以教学为主,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女足教练。例如浙江宁波大学女足就因为没有专职的女足教练员,因此从武汉足协请来有多年执教男足青年队教练沈利冬[2];3、球队比赛、生活费用很高,学校的承受能力有限。一个球队每年的比赛、生活费用每年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再加上教练员和球员的工资、奖金、差旅费,细算下来,也是一宗不小的开支,这对一般的高校来说,负担很大。4、我国目前学校的现行学制不支持一般学校进行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和培养。我国的学制为小学到初中9年,高中3年,大学为4年,年龄跨度分别为6-15,15-18,18-22岁,培养出的运动员都要面临毕业问题,而 22岁正值当打之年,学生要面临最后毕业,其毕业后所有权的归属,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5、队员择业倾向。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女足运动在社会上得不到重视,女足运动没有被普及和推广,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体育的商业化运作还不成熟,社会提供的与足球相关的就业机会不是很多,使得大部分高校女足队员毕业后不愿再从事与足球有关的工作。中国高校女足队员的足球水平与专业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仅有3.37%的高校女足队员毕业后选择继续踢球。一线队再淘汰部分队员,使得能真正能补充的队员并不多,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美国高校女足运动开展得非常普及,全美女足职业大联盟开展得非常成功,使得33.37%的高校女足队员毕业后选择继续踢球。美国体育的商业化运作非常成熟,女足运动在社会上开展得非常广泛,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与足球有关的就业机会,因此33.37%的队员毕业后希望从事与足球有关的工作[1]。
3.2 相应的措施
    鉴于女足进军高校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应当开辟教(教育局)、体(体育局)、企(企事业)联合办队的新路。学校与足球相结合的现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与一些早期发展、现在已经很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足球运动是一项拼抢激烈的运动。传统观念中女性柔弱,女性上场不能将这种拼抢发挥的淋漓尽致。女足联赛之所以不热,也可以理解。即使美国体育运作是世界上最好的,也难免是这样的一个局面中国的男足和女足的性质完全不同,中国的女足资源非常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中封建传统思想的存在,大多数家长不愿女儿去踢球,所以女足运动员就不能像男足运动员一样进行职业化和市场化。通过足协与教育部联合举办大学生女足球联赛为发展女足事业提供广阔的空间,改变大家不愿参与女足事业的现状。因此,要发展高校女足事业,就要以人为本,让女足运动员和大学生这两个身份同时存在,让她们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去踢球,通过学籍管理的方式管理女足运动员。所以说高校女足的发展对全国女足水平的提高和解决女足出路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如果有家长送孩子练球,长大后如果她进不了国家队或者成不了职业队员,那么以后干什么去?她可能连养活自己都有问题。如果从小到大学建立起女足联赛,那么这项运动就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即使她们毕业以后不踢球,也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这样可供选拔的后备人才也更多了。而现在的我国女足的后备人才培养程序恰恰是倒置的:从体校专业队,再到青年队、国家队,完了再上大学。这种不合理的机制使得大学成了足球人才最后的接收者而不是输出者。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早在1987年就提出“体教结合”,但十几年来没有什么成效,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所以说职业女足向高校发展,走与高校联办的道路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女足的发展。在欧美,都是由真正大学生来参加自己的运动会,因为大学水平就是国家水平,一个经济和体育发展的国家,从职业联赛到国家队都应该从大学出高水平人才[3]。这才是中国足球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可以说高校女足也是中国女足事业的推动力。
3.2.1 教、体、企各有所需
    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迫切希望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根据2005年全国女足春训调查显示95.6%的女足队员渴望边训练边上学[2]。为解决运动员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体育局也进行过办学的尝试,如开设体育专业大专班等,但体育局的优势并非办学,开设的专业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运动员多样化的需求,因而效果不理想。而高校、企业想通过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体之所长,正是学校之所需,学校之所长,也是体之所求,加之企业有借体育扬名的需求,三个系统合作可以互联互补,各有所的。江苏女足就与徐州师范大学及江苏华泰集团、中华会计网校联办,这样加上各种补贴及赞助一年有600万的资金,对球队取得优异成绩保证[2]。以江苏华泰女足为班底的徐州师范大学女足取得了2003、2004连续两年的飞利浦大学生女足比赛的冠军。
3.2.2教、体、企联合办队的优势分析
    教、体、企三方的联合应是办高水平运动队更能发挥各自优势的、更为优化的组合形式。体、企之间的联合,使困扰女足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教、体、企间的新合作,则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女足的“发展”问题。三方联合后,女足队员文化素质的再提高问题达到解决,既能增强她们再高科技、高水平运动角逐中的竞争力,也能很好地避免优秀队员的为求学、择业见好就收,过早退役的消极做法。从而有利于女足环境的改善,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女足事业。

4  结论
    我国女足职业化进程发展滞后,前景不容乐观,女足队员退役后的生存问题一直困扰着女足发展进程,
    由此,改变女足培养模式,走高校女足的发展道路,辅以教、体、企的结合,这样既能改善球队的训练、生活问题,又能解决队员的受教育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足队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职业女足向高校女足的发展是重塑女足辉煌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长权等.中、美高校女子足球队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38—139
[2]张建强、王方等 2005年全国成年女足春训教练员业务研讨与培训资料汇编[Z] .中国足球协会2005年3月.
[3]林麟.“体教结合”该如何结合?——透视胡凯现象的现状[J].体育师友,2006,(3):23
[4]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成立10周年论文汇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322&infoid=28364, [S]
中国教育部网站.2007.
[6]周毅、王方等.中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现状、发展布局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47-5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1833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