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3期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探讨

2008/3/17 18:13:17 浏览次数 5635  
彭云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8
 
摘要:高职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高职体育在课程设置、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范畴, 但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因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研究型或学科型高校是有显著差异的, 有其自身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侧重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必须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因势利导, 建立有效的机制, 才能使学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地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高等院校在探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改革,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为了迅速扭转这种状况,对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的研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剖析,运用课程理论研究影响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1.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表述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重视动作技术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需求,生物体育、体能教育为主要建设目标,过于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过分注重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严重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终身化体育意识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离校便与体育无缘;忽视了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运动参与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基本沿用苏联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以竞技运动为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以运动形态及其功能为主,形成了以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  为中心课程的编排体系,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重竞技教学内容,单纯强调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发展的意义,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混淆了体育与运动的概念,导致了体育目标和现实情况相背离。在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创上,注重课程教材的传统性、继承性、稳定性,对体育课程的科学性、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思想、新知识吸纳不够。课程教材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观念上滞后于体育新观念的发展。教材的编创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内容体系;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按教学大纲上课,然后组织考试给出学生成绩,导致学生应付考试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学生产生考完试就完成了体育课的思想,而根本不去追求体育运动的真谛。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由统一授课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内教  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割裂,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范围相对.闭锁,认识视野相对狭窄,特殊体育才能无以施展,创造性受  到压抑。目前,体育课教学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即大一年级开设基础教学课程,大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大三年级开设选修课。虽然“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在部分高校也有展开,但一方面不是主流,另一方面也依然以  课程组织的教学和性质出现。在教学方法上,多年来,体育教师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和提高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问题。
    4.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在很大  的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办法,即只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只能衡量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的水平,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上  重视绝对评价,轻视相对评价;评价时重结果,轻过程;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价内容不够翔实;评价的主体单一,且对被评价者的主体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三、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与其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一致.其改革应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体育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
     1.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需要我们  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  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  适应能力的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  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正确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思路,即:正确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更新指导思想、调整教学体系。如何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法”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中,按照教学计划,结合所教授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小组对所学内容进行互教、互学、互相讨论、互相研究,由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1)课程建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学科课程应为“健康第一”提供知识和理论支撑;活动课应  是“健康第一”的实践课,隐性课程应是“健康第一”的巩固  课。“健康第一”包含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能力  健康。“健康第一”三要素的落实,现行的课程体系很难完成。要保证“健康第一”三要素的落实,首先要编制体育活动课程  和体育隐性课程,使其进入课程计划确定其法定地位。其次要  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体育活动课,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体育宣传、体育欣赏、兴趣小组、运动训练、单项体育俱乐部等。隐  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道德规范、学生守则、人文环境、舆论氛  围、网络指导、为人师表、书报杂志、活动场所、社会公德等“群因效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高校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与社会体育发展相联系的、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学课程三位一体,知识、能力、品德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的课程体系。
    (2)教材建设。现行体育课教材单一,缺乏地方教材和校  本教材,体育活动课教材和隐性课教材还是盲点。教学内容没  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缺少时代感和地方特点,超前意识不强,竞技项目比较多,健康娱乐项目比较少,理论单薄。还没有转变到“以人为本”、注意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  养体育能力、养成以锻炼习惯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人为本”,应当注意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注重传授体育  知识、体育能力培养与体育精神内化的互动性,注重教材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相关性。设计编制教材体系时应当广开信息源,注重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处理好学科教材、活动课教  材,隐性课教材的权重关系与评价比例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层  次性、地方性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相结合。
     (3)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  意引导和启发;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 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  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 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2.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应相应地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  体系,增大余暇运动、终身体育内容运动,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高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为增强体质、休闲娱乐。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情绪、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运动水平形式等方面。
    3.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  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  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等;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  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为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  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4、学生体育课的多元体系教育创新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有在突出表现,如专家通过三周听课,如第六周星期四第三、四节体育课教师杨天舒老师所上的体育课,授课内容是:健美操—水晶级第一、二节。学生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女生组合,有63人的大班。授课地点在软件学院大礼堂,整个课堂教学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开始,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教师全身心投入,示范到位,口令准确,动作准确优美。学生跟随教师反复练习,动作越来越熟练,舞姿越来越优美,手脚越来越协调,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大方自信,精神越来越投入。到第四节课时,大部分同学动作规范整齐,虽满身大汗,但很愉快,达到了身心健康的目的。我们认为这堂体育课是一次很有意义课程改革,突破男女合班和竞技体育教学的框框,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反映了教学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并终身受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及培养高职学生的美的气质是很有意义的。如何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法”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中,按照教学计划,结合所教授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小组对所学内容进行互教、互学、互相讨论、互相研究,由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体育课程内容及考核结果的调查。
 
五、对体育教育观念认识的现状分析和相关的分析对策
    如何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职体育新观念,决定着对高职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根据对表一的分析,产生的原因是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目的单一化,要么注重竞技运动,要么注重增强体质,要么注重休闲娱乐。无论是竞技运动、增强体质、休闲快乐体育还是终身体育,都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竞技运动过份的强调体育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过分强调体育教育的技术化,休闲娱乐忽视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终身体育强调的是学校以后参与体育活动,因而仅仅关注运动技术能力的简单化,缺乏对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自身健康,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目前高职学生对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认识不足、急需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可通过以下途径:(1) 强化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懂得健康体育的内涵和意义。(2) 明确健康体育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学生对健身的主观意识不够明确。调查中有88.89%的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有53.55%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但他们只关心体育课考试成绩,对“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体育兴趣看得并不重要。大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教师适当的向学生传授从事健康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示范讲解,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健康体育的意识和习惯。(3)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运动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如可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引不起兴趣。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体育课程内容多样化。调查表明,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已实行选项教学,除个别学校开设的选项内容比较局限外,多数学校已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网球等内容,基本保证学生的需要。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掌握一项体育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参与比赛,组织比赛和欣赏比赛的能力。另外,还应开设健康保健课:健康保健课是专为身体有慢性疾病或损伤,以及过于肥胖的学生设置的,内容主要有太极拳、气功养生、有氧运动等,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康复和减肥。体育课的考核形式需更全面。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的考核方式应侧重实践的占24.86%,理论与实践的占30.6%,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5.63%。体育课考核方式应侧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一些素质考核(表四),并结合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结论: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改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上课的时间的权利,使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身体素质外,更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应多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体育爱好,培养健身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身能力。。在体育课已打破系和班级,重新组合上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取消男、女生限选课的规定。实行学生自由选择上课。转变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使学生处在被动的练习之中的教学形式。并将新的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从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我们要在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基本建立以健康体育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薛文敏.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研究口L陕西教育理论,2006(02).
[3] 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体育与科学 
2001.1(1)71—7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74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