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3年第3期
 
关于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2013/5/17 9:01:17 浏览次数 2502  

王春林
(江苏大学法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但对农民工的体育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农民工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的意识较差,可供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支配的时间不足,缺乏专业性的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给予指导,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场地设施匮乏。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意识,保证农民工适量的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时间,加强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教育培训的场地设施。
 关键词: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2011年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出现更多的农民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的技能教育培训,但对农民工的体育教育培训明显不足。据2005 年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为农民工体检的结果显示, 超过40%的农民工带病上岗。[1]全民健身的积极推广更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本身已成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对农民工的体育教育培训,既是农民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消除全民健身事业中不和谐音符的需要。

1  我国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存在主要欠缺之处
1.1农民工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的意识较差
    人的一切行为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农民工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其参与体育行为的根本动力。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中的直觉认识,表现为对参与体育的活动重视程度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近半数的农民工从未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仅有6. 7% 的农民工知道并了解《纲要》的内容,仅有5. 3% 的农民工知道《体育法》的内容。[2]在饮食结构、医疗保障和体育锻炼对自身身体健康影响程度调查中,只有10. 4% 的农民工认为体育锻炼最重要,这远远低于一般人口的认知水平;其次,农民工对坚持体育锻炼可行性的认可程度不高,仅有7. 4% 的农民工认为应该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其三,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脆弱,61. 0% 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也不愿承受体育消费。[3]部分农民工甚至认为“劳动就是体育”、“体育是有钱人的专利” “体育就是跑跑跳跳”、“体育就是玩”等。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和目的,排在第1位和第2位的是“消遣娱乐”和“人际社交”,分别占30. 30%和27. 35%;“强身健体”和“爱好体育”排在第3和第4 位,分别占20. 63%和16. 11%。而“防治疾病”仅占9. 85%。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和目的, 表现为“消遣娱乐”、“人际社交”、“健身”和“爱好体育”。而把“防治疾病”作为目的的较少。[4]农民工群体对于体育参与的意识普遍较为模糊,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健身的层面上,对体育的其他作用与功能缺乏认识,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有的甚至认为参与体育锻炼还会影响生产劳动,特别是青年农民工自认为身体强壮,更加容易忽略自身的身体健康。其实生产劳动虽然能代替一部分体育活动, 但它不是人的肢体全面运动,而且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肢体运动,还有健心、健脑的作用,因此农民工产生生产劳动代替体育锻炼思想是片面的。由于农民工体育意识较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清楚,宁愿把时间过多地分配给其他的活动而不参与体育教育培训。
1.2农民工可供支配的时间不足
    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保证农民工能够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的前提条件。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 个小时的工时制度,每月加班最多36 小时。但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有41%的工人日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有52% 的工人为8~ 12小时,只有7% 的工人为8小时;问及除正常睡眠8小时外,还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46.15%的人选择2~ 3小时。[5]而农民工闲暇时间相对较少,经常加班又会导致闲暇时间相对不固定,因而只能参加那些对时间、场地要求不高的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农民工选择不参加体育锻炼。农民工不但锻炼的项目单调,而且锻炼的时间也极少。除了春节和节假日之外,平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短。调查中发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中,每次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者占25%,30分钟及其以上者占40%,在10分钟以下的占32%。[6]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农民工的聚集地,在该地域,从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时段来看,不定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工比率最大,占58. 1%,反映出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利用早晨、下午和晚上时段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分别占14. 4%、1 3. 5%和11. 1%,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利用工间时段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2. 9%,表明绝大部分单位没有开展工间体育活动。[7]一项对珠三角20 个企业500 名农民工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实行双休日休假的只占整个被调查农民工的25.6%(128 人),而68%的企业对农民工采取每月放一次假或不定期放假的方式,有6.4%的企业一年基本上不放假。”[8]这样,在我国,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很低,参与体育活动不规律,因而很难接受正常的体育教育培训,很少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成为典型的边缘性体育人口。
1.3缺乏专业性的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给予指导
    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和过渡性,他们的体育锻炼往往以自发状态为多,以个体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农民工的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要靠自己组织,很少有聘请专业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给予指导。对于政府组织的针对农民工的体育竞赛活动,有时地方政府聘请一些专业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赛前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但这种指导时间短,针对的是少数参赛者,而对农民工日常的体育活动指导不够。[9]珠三角农民工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很少, 从未接受过指导的达47% , 偶尔有人指导的占48%, 经常有人指导的只占5%。调查还了解到, 经常对农民工进行体育锻炼指导的大多数是工厂企业的工会体育干事或企业工人中的体育骨干。[10]在健身指导方面, 民营企业农民工锻炼时有人指导和偶尔有人指导的比例仅为15. 8%, 而没有人指导的比例却高达85. 2%, 显示了健身指导工作的缺乏。[11]而且给予农民工以指导的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一般都是非专业性的体育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专业素质等,都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专门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缺乏的情况下, 农民工一般很难接受到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农民工进行体育教育培训最为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影响农民工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和政府对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经费,体育场馆、游泳池、各种活动场所为数已很多,然而这一切,农民工大多都享受不到。农民工体育活动场所的随意性和形式的零散性从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看,有75. 6%的农民工选择了开放性的、免费的公园、广场、路边街道等场所;有7. 3%人选择了社区内的健身场地;受经济收入的限制,选择消费性的体育场所的仅占4. 5%,还有12. 6%的农民工没有固定活动场所。[12]在珠江三角洲,工厂企业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非常匮乏, 34. 2% 的企业任何体育场地器材均没有, 只有9. 2%的工厂区内有篮球场, 10. 4% 的工厂企业有文体活动室但只有几张乒乓球桌或台球桌,55. 4% 的工厂企业拥有一些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篮球、足球等少量的体育器材。[13]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一般居住在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遵循随意、就近和方便的原则,而城乡结合部体育设施很差,到收费的体育场馆接受教育培训,不仅不方便,而且收费很高,让农民工们望而却步。

2 对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完善
2.1提高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意识
    农民工往往对自身体质缺乏忧患意识。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 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 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和用工单位要真正认识到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培育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意识,激发其体育兴趣,使农民工认识到健康也是生产力,健康状况不好会制约着农民工经济地位的提高,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是他们作为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渠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培养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引导农民工学习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调动他们参与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地组织开展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让农民工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激发其主动接受体育教育培训兴趣,产生明确的体育意识;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使农民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了解到体育锻炼在促进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从而掌握正确的健身锻炼方法,这也有利于树立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意识。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而且会作用于他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在我国,每年会出现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这就要求政府及全社会应当注重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注意对农村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知道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现代体育价值观念,全面提升农民工后备军的整体素质。
2.2保证农民工适量的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时间
    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视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制度的建设,确保每一个农民工都有足够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此同时,教育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体育教育培训。对于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培训班设置应弱化“刚性”,弹性为宜。在合理安排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拆整为零,长短结合,取长补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办长期、短期、日间、夜间等多种类型培训班,将体育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教育交替进行,充分挖掘各种体育教育培训资源潜力。尤其夜间时间、节假日时间,更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妥善处理劳动与职业技能培训、体育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矛盾。“刚性”与“柔性”教学管理相结合,避免农民工体育教育剖析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切实际的整齐划一。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这是对于农民工来讲比其他权利更实际、更有益并能使其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权利。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7年《对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对体育人口标准的划定,即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且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作为衡量标准作为参照,为达到此目的,农民工参与体育教育培训者除要坚持接受经常的体育教育培训外,在每次的体育教育培训活动中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才能使身体活动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对于强迫农民工劳动,非法占用农民工休息时间从而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的行为严格依法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从法律上保证农民工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体育教育培训。
2.3加强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
    高素质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核心问题。没有整体素质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就不可能保证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质量,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时代进步需要的合格人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农民工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农民工配备一定的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可通过有关部门的支持或各用人单位有目的地在本单位中培养,或有关单位可以联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教师以及当地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业余时间对农民工进行体育教育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农民工由于其共有的心理状态,更易于引起共鸣,对引导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有更好的说服力,因此,可在农民工中培养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目前,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非常紧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当地的退役运动员对农民工进行体育教育培训。这些退役运动员曾在竞技场上摘金夺银,有很强的荣誉感,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正当职业,经济状况较差。因此,鼓励当地的退役运动员对农民工进行体育教育培训,对退役运动员和农民工双方来说都有利。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和经济状况,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适合农民工群体健身的强度、项目和内容,使农民工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能借助体育活动娱乐身心、放松休闲。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开展适合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特点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来调动广大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参加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使这样的比赛制度化;对体育教育培训工作者实行培训和考核,使得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做到优胜劣汰,及时补充新的师资。
2.4 完善体育教育培训的场地设施
    适当的场地设施是体育教育培训的前提,是组织农民工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农民工提供公共体育资源是国家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保证农民工能够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权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开放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并使这些公共体育资源能够免费地向农民工开放,使其能有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国家政府应当摒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往商业化、高档化方向发展的误区,根据现有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建设针对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甚至免费向包括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公众开放,努力为农民工参与体育教育培训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在由政府政策倾斜为解决农民工居住条件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中,应关注体育锻炼设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用人单位是农民工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用人单位对农民工体育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工体育的开展。农民工较多的单位,有条件提供体育场地的应鼓励和支持其建设临时或简易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有限的单位,可以通过设立文体活动室,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大,应增加在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等公共场所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要为农民工提供同等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有利于农民工接受体育教育培训的需要,以保证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生活化。

3 结语
    在我国,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工积极接受体育教育培训,这样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会大量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指数,也有利于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程一军.困境与消解: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6) :74-76+91.
[2]党挺.西安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成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 :50-53.
[3]王广虎. 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15-16.
[4]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 :69-71+79.
[5]杨志敏.浙江省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8-39+49.
[6]孙娟 蒋伟浩.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6,(8) 7-9.
[7]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城镇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2) :20-26.
[8]周爱光.试论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从游戏论的观点出发[J].体育科学,1996,(5):4- 12.
[9]管玉蓉.大众媒体关注下农民工体育活动透视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2,(14) :192-193.
[10]陈小蓉.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10,(3) :11-21.
[11]曲新艺.民营企业农民工体育开展中政府作用论析[J].体育与科学 2007,(5) :44-48.
[12]赵晓红.我国农民工体育开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模式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2) :27-30.
[13]房淑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 :28-30+4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55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