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3年第2期
 
一场关于体育纳入高考的对话实录

2013/3/19 16:02:53 浏览次数 2365  

Wfengzi


那是春节前的事了......

C(197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F(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哲学。
W(197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M(196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2013年元旦之后的某一天,在一读书茶座上,四个人关于体育纳入高考有这样一场对谈……
W:茶座时间还早,咱也不能只谈读书,也来说点实际的内容,谈点科研,咱大学老师不是还有科研任务不是?我先谈谈自己最近思考的一点东西,算是一个话题吧。《体育学刊》去年11月底在论坛发帖征文,其中一个专题是有关体育纳入高考,记得当时给各位也提到过。前几天不也给大家提示思考思考这档子事吗。这一个月来也搜集了不少各类文献,可看完不少文献以后,我居然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都难以确定,我究竟应该支持它还是反对它呢?支持和反对的理由看起来都很充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都给弄迷糊了。
C: 体育入高考能否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下滑的局面,或者说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现状,要想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我看咱们还是要先弄清楚,造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症结何在?然后分析体育入高考这个方子,是否对症?能否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较差的问题?
W:我想插一句,学校体育的问题是不是造成体质下降的问题暂且不论,学生体质下降到底是不是事实,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说道说道呢?当然,按照官方的说法,学生体质下降是不容置疑也没有太多人质疑的事实,大部分体能类的指标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是下降的,但是,毕竟,有部分指标还是上升的,比如身高、体重等,华东师大张洪潭老师就有观点认为,学生体质下降从逻辑上没法通过,而调查之所以支持这个结论,是因为调查本身,无论学校还是社会上的调查,其过程都是可疑的。他这是针对教育部体艺卫司负责人关于北大新生军训时大面积生病的言论而做的评论。对这个该如何看呢?
M:我前一段看到一些资料,讲到说,我国为儿童和青少年制定的国家锻炼标准,经过了1989年至2007年连续四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下降一次。以大学生组男子1000米为例,2007年合格标准比1989年降低了38秒;女子800米标准降了33秒。即便如此,目前合格率也仅为三成。
C:对于青少年体质是否真的下降了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和求证的。我对“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个调查论断本身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体质状况与运动水平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当然,即便“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讨论一下体育纳入高考能否提高或改善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也是有意义的话题。
F:现在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这一问题,至少说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是出了问题,体质的下降只是一个最直观的表象,其本质是“应试教育”结下的恶果,更为可怕的是一代学生甚至是几代学生对身体运动的淡漠,是“久坐”、“宅居”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惶论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对运动美的感受。
    体育纳入高考这一问题的决策者还应在整个教育的视域内进行考量。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本应起到启蒙祛昧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全面实现,而将“高考”选拔人才的这个功能无限放大,成为社会人才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得到整个社会的病态强化,产生出了“应试教育”这一恶果。而将体育纳入高考是以“应试之药”来治由于“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体质下降,进入了一种“吊诡”境地。
W:当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偏离教育,这应该是共识吧?问题是应该如何把它给拉回来。不仅是教育部门和教师偏离,整个社会包括家长也心态失衡,我长久以来甚至有个印象——中国教育被中国家长绑架了。这个是不是也有数千年传统的影响呢?“学而优则仕”,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巨大的功利性在其中呢?为什么不是养成教育、公民教育呢,非要是选拔教育、就业教育,和国情有关、心态有关,还是和传统有关呢?
如果应试教育是根源的话,那如今纳入高考,也是以应试教育之矛对应试教育之盾,这是矛盾呢,还是所谓的以毒攻毒呢,这算是循环论证吗?字面上看,以毒攻毒应该是以一种毒去治愈另一种毒,不能是同一种毒自攻吧?
C:我同意“当前教育发生了偏离”这个观点,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天看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似乎更严重,这是否说明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说到“绑架”,我倒觉得是中国的家长被中国的应试教育给绑架了。教育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当然和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关系很大。谈到教育的功利性,我也觉得我们的教育有点急功近利缺乏超越性,虽然功利性也并非都是坏东西。W提到的把体育纳入高考比作“以毒攻毒”,给人一种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充满了悲壮和无奈。
    除了F所说的根源在应试教育,我想这几个因素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青少年营养过剩,又加上交通方式发生变化,大部分学生上下学乘公交车、私家车,骑自行车、步行上下学的学生大大减少;有些学校是寄宿制的,大部分学生吃住在学校,过着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而且青少年业余生活内容也发生较大变化。即使有了闲暇,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仍然会选择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等。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也是造成其体质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学生视力的损害最大。
    还有一点就是W也提到的,我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我们的社会历来就非常重视对人的智力的培养,而对身体锻炼往往重视不够。任何社会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过来的,不可能完全抹掉传统印记。
M:虽然传统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使中国人偏重于文化课的学习,轻体育活动。但也有不少人对体育的重要性有过清晰地认识,譬如中国一代教育先驱,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我种族体育为先”的号召。南开大学规定每天下午3点半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不得留在教室,否则是违纪的。**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无德智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国体委主任由十大帅之一的贺龙元帅担任,全国群众体育开展的红红火火,足见当时对体育的重视。
C:现在回过头来,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几个原因,咱们分析一下,体育入高考能否破解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佳的问题。
    我先说吧。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体育入高考无法解决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变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由人类发明带给我们便捷、快乐的产品,我们往往无法拒绝,譬如汽车、电视、电脑、手机以及迟早会出现的人手一部的“多媒体个人终端机”。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类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但同时,作为个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性的一面就会慢慢退化。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不是体育入高考所能担当和化解的。
M:社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社区体育活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还有就是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承担责任,放学后,禁止学生在学校逗留,结果使学校的体育场地不能有效利用。不少中小学扩招合并,而体育场地不增加,使学生人均活动场地减小。因此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都在减小。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兴趣的形成。
C:我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考试项目的训练,能够解决高中阶段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窘境。即使想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许多前提条件。譬如,1.政府主管部门的配套政策要跟上;2.体育考试项目设置要科学;3.体育成绩在高考成绩中的权重设定要合理、公平;4.组织体育考试要公正、公平(包括考评过程、场地、天气等)。以上所说的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比如说体育成绩权重的设定问题,如果权重设定过低,对高考总成绩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体育锻炼对体育成绩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当人们发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或者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时,体育入高考工作就会逐渐变成鸡肋,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体育考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权重设定过大,就会影响到各类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W:体育入高考的利弊真的能算的清楚吗?还是说有些东西是一定要试试才知道如何呢?
F:从操作层面来说,这么规模浩大的高考,需要投入多大的财力物力来进行这样一项牵动全民的测试,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么大的投入与尚不可知的学生体质的增强这一产出,是否具有投资的价值?
W:体育考试的独特性,更易形成**和不公,还确实不好监管,其成本是个问题,这个操作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能纯从理论上来看。说到经济代价,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容忽视,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代价太大的话,理论上再正确也都白搭。但同时我们也该探讨一个能否超越经济的问题,为了追求社会效益、民族的未来,可否放弃经济计较。而且,即使体育不纳入高考,也没有节省下这些钱,去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
F:仅从体育这一层面来说,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子,一定要澄清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别让竞技体育的功利性目的将学校体育引入歧途。体质的增强只是学校体育众多结果中的一个,如果仅以此为鹄的,未免将其定义得过于狭隘。体育的目的是掌握身体运动、身体发展的规律,进而达到一种身体的解放,最终达到身体的自由,也是一个“由真到美”的过程。从审美的高度来激扬它,才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正途。
    如何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身体基础千差万别,高壮者与弱小者比力量,灵巧者与笨拙者比技巧,肯定存在不公正的因素。这一测试的出发点就建立在不公正的基础上,它毕竟不是体育人才的选拔,将体育成绩列为高考的标准与人才选拔的初衷是否违背?
W:项目设置方面的公平,中考有一些经验,对于大部分学生,可以用必考项目和选项来解决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对于残疾学生,各地也有相关的政策分别不同情况应对,比如有些有一定运动能力可以选项,有些可以考理论来代替实践。
F:不管体育成绩占高考总分比重有多大,体育成绩都会影响到专业人才的选拔,使高考录取出现不公正的因素。
W:人才选拔的标准问题,看怎么说了。因体育水平的差异把一些原来有希望的人给淘汰掉,很可惜,也好像不够合理。但他们在其他学科方面就公平合理吗?有些人学不好数学,他会去埋怨制度吗?关键好像不在于公平与否,而在于如何看待体育以及其他学科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的位置,是专业要求,还是人人必备呢?而且扯远点,一定要上了大学才是出路吗?
F:W说“一定要上大学才是出路么?”这句话倒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外一种维度。不是以应试为目的体育才能促进人全面发展,也才能成为公民教育,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以考试来推动这些内容实施,只能让我辈充满了无奈。
C:当今的高考制度本身就存有不公平、不合理之处,现在若把体育纳入高考,会不会又增加了不公平的因素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体育纳入高考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的现实,政府与社会的重视是应该的,政策的引导与观念的培养也是必须的,但也不必要对此惊恐万分,担心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当社会发展到,人们的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和自由,对未来生活没有了过多的担忧,社会中的人自然会重视健康问题,体育教育就会更多的融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人们自然会享受体育运动给人的身心带来的愉悦,青少年自然也会像享受美食、电脑游戏一样来享受体育运动。体育应该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的发展,体育是手段,更是目的。
W:勿以善小而不为啊。系统全局的问题是要全局来解决,但局部并非无所作为,假如一个国家生病了,一个家庭不还是要存活吗?部分相加才是整体,我们是要有整体解决的思路,但毕竟还是要从局部入手。而全局的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是漫长的系统工程。对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每一时期能做都必然是有限的,这是不是体育入高考的积极性的一面呢?
    刚才C说的历史的选择,是必经的阶段,我恍惚听到了黑格尔“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影子,存在,固然是有依据的,合理恐怕还说不上吧。
不必惊恐是因为目前条件不具备,是因为事物有自我治愈的能力,还是大乱以达大治的循环呢?我总觉得这个还是有点消极,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喜欢积极点的结论,我们自己是不是也需要呢?有点坐以待毙的感觉,对国家民族整体来说,是没有亡国亡种,但对于个体,对于一代人几代人来说,假如认可伤害是真的话,那他们不也是被毁了吗?难道真的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吗?
C:政府绝不可以无所作为,而是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加强硬件建设,营造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有所为有所不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道”在人间,主要还得靠社会去解决、去实现,而不能由政府病急乱投医,乱下猛药,结果是,劳民伤财,适得其反。乱调控、管控的“计划”手段在经济领域已经种下不少苦果。管理者(尤其是强大的政府)总是太自负,自认为无所不能,却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W:这是你以前说到的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道理吧,是不是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点相似呢?
C:是这个意思。
M:我们现在说学生体质下降,而我们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的身体素质怎样,是不是也在下降?今天我们通过高考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明天我们怎样解决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体质下降问题,所以用体育加入高考的方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
F:历史发展到今天,教育是不能逃避它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教育的洪流在应试教育的深峡险谷中运行是目前的现状,“阳光体育”等工程是小船,已经难以渡过体质下降的险滩,体育纳入高考在我看来无疑是在造另外的一批小船,甚至仍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何不在保证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扩大教育资源投入处建立调节江水的大坝,来保证每一个考生不管选择何种工具都能安全的渡过人生发展的这条大河?
W:时间不多了,看来共识还是难以马上形成,或者说最终能否形成共识吗?不过有些东西还是清晰了一点,至少有了很多思路的启发。讨论结束了,思考还在继续哦。
W:学学节目主持人,假如让你对体育入高考说一句话,你怎么说呢?我先说我的总结:体育入高考确实值得重视,但雾里看花一团模糊,难题还是留给专家吧。
M:我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这样既能避开体育加入高考带来的各种问题,又能实实在在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F:我不看好体育纳入高考这一做法,在整个社会都浮躁起来的时候,教育人还是要静下来,思考一下,不要四处乱撞了。
C:体育纳入高考是对当下中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反应。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012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