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国内反兴奋剂斗争科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教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视角

2007/9/13 9:22:20 浏览次数 6778  

邵斯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摘要:反兴奋剂斗争伴随竞技体育而来,历史久远。国内学者纷纷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不同角度做了非常细致、深入的探讨,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兴奋剂问题错综复杂,反兴奋剂斗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试图以某单一手段从根本上根治兴奋剂顽疾,显然希望不尽人意,当今反兴奋剂形势也证明如此。本文试图对国内相关研究加以简要评述,并在在众多研究角内在逻辑性基础上,提出一种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综合视角为考察基点,不仅从宏观上把握,而且从微观上入手,以期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反兴奋剂  述评    教育学 综合视角      中国

1.反兴奋剂斗争历史及现状简要回顾
    “  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哪时代都有,并非希奇事”。“但是伴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职业化和商业化导致腐败,兴奋剂就是一例。(1) 有资料记载:早在现代第三次奥林匹克大会上,Thomas Hicks 在比赛中途注射士的林获得马拉松比赛。(2)1928年,国际业余运动联合会就提出禁止使用‘刺激性’物质,这是首个由官方颁布的禁令。(3)反兴奋剂斗争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且“当代世界体坛使用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在将来,这场斗争会更激烈,反对兴奋剂的任务也会变得更加艰巨由于运动医学的介入、基因工程的实施、、、,将使这场斗争更为艰巨。                           
    有人惊呼:“除非尽快采取有效举措,否则,国际间竞技体育的竞争将成为各国药学家的竞争。”(4)由此可见,反兴奋剂斗争相当严峻,竞技体育似乎已经卷入“毒品文化”之中。
对此,学者们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及综合角度试图对此彻底清算,取得了很多效果,但也有一定不足。

2.反兴奋剂斗争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2.1伦理学视角
    就反性奋剂的论理学诸如〈体育运动中兴奋剂使用的伦理学思考〉(龚正伟等,应用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对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伦理思考〉(孟 田,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 第5期 )等等。一般认为:违反了“自然观、损害观” --------     等。有学者对此进行批判,并指出“在考虑竞赛的公正性时,需要我们仔细考虑运动员服用类固醇的动机:主要是想获得一种比其他人更大的优势。自己服用同时希望对手不服用”(5)殊不知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及更加发达的将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诸如“EPO适合耐力性项目、固醇及合成类固醇适合速度、力量性项目”等等知识,就算是“要尊重对手,有了对手才使比赛成为可能。如果服用类固醇是为了利用对手,其行为是不道德、不允许的”(5)话,那么双方在同时都服用类固醇,去各自认为对手没服用,那就是道德的吗?假使未来生产出一种既能提高成绩,又无较大身体危害的类似物质,又该如何呢?是禁用,还是欢迎?显然仅从论理学角度回答,显得力不从心。
2.2人文、社会、文化学研究视角
    人文、社会、文化学研究方面论著诸如《从奥林匹克人文危机看北京奥运》(刘 涛等,体 育 学 刊,第11卷第6期 )、《“兴奋剂”-负面文化的劣种》(元镇,世说新语)、《对雅典奥运会滥用兴奋剂现象的社会文化学批判》(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李延超等、第20卷第2期)、《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杨春莉等,南京体院学报,01年第六期)等等.学者们把兴奋剂使用的诱因归为: “兴奋剂检测的局限,包括药检始终落后于新药、药检费用高、无法全部检测(政治、经济、科技等干扰) 、药检得不到法律保护等因素也导致兴奋剂禁而不绝”[ 6,7] 。“社会价值取向失衡、法纪观念淡薄、不信科学、奖励政策失控、社会控制和管理能力弱化等”[ 8 ] 。“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本质的异化及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 9] 。“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政治化的影响;榜样的作用;社会的支持”[ 10] 、对兴奋剂问题有一定的说明性。
    但是回归人的本质,社会条件固然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之一,个体不是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后发挥作用的还得靠个体。有人选择“随波逐流”不断遭受反兴奋剂组织“暗算”,也有人“身经百战”,却从未让观众失望,刘翔就是一例。                               
     不足之处是,社会学研究没有把种种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体条件挂钩,在这一重要环节上留下缺口,从而无法解释同样环境下不同行为的发生原因[ 12 ] 。同样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有人使用违禁药物提高成绩,而有人却从不沾边。对此,仅仅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无从解释。
2.3  心理学研究视角
    心理学研究论著诸如〈体育中滥用药物的心理学因素分析与综述〉(朱俊全等,北京体育大学报,05年第十期)〈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易剑东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第18卷第2期)、〈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分析〉(赵淑英,湖北体育科技,96年第四期)〈关于使用兴奋剂的道德心理研究〉(梁风,广西师专学报,05年第四期)
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有人认为[ 13,14] :人类借助外物实现自身目的的心理;运动员逃脱制裁的侥幸心理;强大的利益反差导致的投机心理;奥林匹克争胜法则带来的偏执心理;超量比赛引发的补偿心理;舆论“造就”的优胜至上心理;“不用白不用”的不吃亏心理;“用了白用”的占便宜心理。降低疼痛、促进康复、调整能量域激活水平、控制体重、对抗竞技的压力、包括惧怕失败、提高自信心、超人情结、追求完美、安慰剂效应、个人成就动机[1 0] 。
    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仅从个体心理条件或心理活动规律考察,忽视与社会条件挂钩,使人们对兴奋剂使用诱因得不出整体认识[ 12]。“兴奋剂使用本身不能认为是孤立的运动员行为,他不仅可能意味着在使用者和提供者有一种网络关系,而且就使用本身还包含向谁学习,被谁鼓励、默许,及其他”(15)
     故,仅仅从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欠缺。在伦理教育、社会学、心理归因似乎不太奏效的情况下,人们纷纷转向法学角度,事实证明,确实对一部分人起了威慑作用。
2.4  法学视角
    国内学者研究较多。诸如:张厚福《 反兴奋剂的法律探究 》(武汉体院学报 ,1999年第一期)、赵炳璞《对兴奋剂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时代论坛,国家体委体科所)、郑 斌等《 加强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七期)、杨洪辉《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机制, 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12期)、《足球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现象的几点思考》(刘浩等、天津体院学报,96年第一期) 《困绕奥运会的兴奋剂问题》(陈国强,北京体育大学,奥运知识,)〈国际反兴奋剂立法发展趋势与我国反兴奋剂立法〉(余 敏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7卷 第2期)、李海燕〈反兴奋剂中几个法律问题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04年第六期)。加强立法、反兴奋剂机构独立、加强国际合作等是上述论著的主题,取得非凡成果。加上世界各国包括IOC和WADA在的内反兴奋剂组织指定了好多相关法律文件诸如:《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反兴奋剂协定》、《北欧体育联合会反兴奋剂协议》、《欧洲反兴奋剂公约》 、《欧洲体育部长会议反对兴奋剂斗决议》、《奥斯陆反兴奋剂宣言》、《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及中外各国反兴奋剂条例的相继颁布,确实对一部分人有威慑作用,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世界网坛,球坛服用兴奋剂现象大有有增无减的趋势:“被成为人类最干净、高雅运动的世界第一运动竟然世界第一”。(16)、“08奥运大演练‘江苏十运会’又冒兴奋剂丑闻”尽管专家、政府官员们对08北京奥运做足了准备,但是在代表“国家意志”更强、“声誉更高”、“精神、物质利益”更为诱人的北京奥运会面前,很难保证一些“健儿们”(不论国内、国外)不露“马脚”。再有各国对兴奋剂执行标准不一,例如英国医药协会给出运动医学的定义:运动医学不仅关心运动员疾病、健康相关的预防、诊断、治疗,而且,要保证运动成绩的最大发挥(17)。有一些国家既无检测设备,更无检测标准、甚至连兴奋剂基本常识都没有,还有宗教、国家政权等的干涉例如:USPC对GM(基因兴奋剂)所谓“‘THE ENTERTAINMENT VIEW’认为:竞技体育是娱乐产业,有必要为观众提供超人的表演来吸引眼球,以便获得财源滚滚。相比之下,所谓的伦理、道德法律等等之类的东西不值一提。”(18)等等,由于国际间对这一看法的不一致。势必造成仅仅依靠法律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人们想到兴奋剂的源头:毒品生产。
2.5 医药学研究视角
    国内研究较少。
    兴奋剂泛滥原因之一就是医药部门相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药学家,医生(队医)环节。没有医学的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但是,有了医学,在竞技运动领域滥用,有给予人们带来无尽烦恼。例如“在高水平运动当中,医疗提供的质量有时就决定比赛胜负。”(19);
加上“在一个运动员开药是为了保护健康和提高成绩之间划清界限很难。”(20);再有“运动医学已经与一种鼓励运动员,不光受伤的运动员,而且健康的运动员的也要药品医疗的文化联系在一起。”;(19)并且特别重要的是英国医药协会给出运动医学的定义“运动医学不仅关心运动员疾病、健康相预防、诊断、治疗,而且,还要保证运动成绩的最大发挥。”(21);“加上获胜带来利益不断膨胀,运动医学参与者在提高运动员成绩方面就更为重要。结果之一是队医们越来越关注怎样使用更加复杂(又比较隐蔽)的医药系统来提高成绩,让运动员更高、更快、更强以获取比赛胜利,或在选择的项目中更加有效的竞争,更加关注比赛结果,所以运动员不得不转向机械的(训练、信息)、营养的(维生素、矿物制)、心理的(训练、先验的、沉思)药物的(药物,毒品)等来换取优于对手的筹码,主要是合成类固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镇静剂、止痛剂等)”;“45年以后几乎世界所有国家,体育竞争比一强更加激烈。强调赢的气愤更加浓厚。无论在经济、政治、个人或三者上面下的赌注更大。这是药学家与运员不断增加合作以期破记录、提高成绩的重要线索。也是兴奋剂泛滥的重要线索。”(22) ;加上获利丰厚有报道-85年在美至少有十来个药贩子赚$1000,000—2000,000。(23)最不能容忍的是一些人被利益熏晕,生产药品不是为了给病人治疗,而是直接瞄准运动员口袋的票子而来,如“Donike通过刺激植入动物的脑部电极产生大量的天然睾丸激素,并化血本与一日本科学小组合作生产能控制荷尔蒙分泌的电脑芯片以期赚取暴利。”(24)时不时又有伦理道德论者借用“对受伤运动员和病人不加以治疗也是不道德”为由,助长了基因兴奋剂等更为隐蔽的兴奋剂的研究。再有鉴别于目前检测水平有限,一些较为隐蔽的药品说不准已经在竞技体育圈广泛使用,只是无法检出而已。由此,兴奋剂斗争远不至测一测,查一查,罚一罚,说一说(教育)那么简单。但是,不教育却更没出路。在此,不得不引出教育手段。
2.6 教育学视角
    有报道说 “美国政府实施一些列禁令的20 多年里,酒精消耗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有组织犯罪攀生了,政府官员腐败到处可见”,于是,得出结论“与其禁止,不如教育”。(25)当然了,我们不能如此消极,但教育必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不光要进行道德、伦理、法规、法纪教育,对兴奋剂知识告知、普及宣传教育更为重要!加拿大采用此举,取得一定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告诸如“快速、有效、持久----”广告引诱下(26),学生也加入其中。有研究表明:“在不到20岁的美国青少年当中达成了至少150,000项毒品交易,绝大部分是为了所谓的bodybuilder”(27)。而且,就全球范围看,教练、运动员、队医甚至国家官员系统参与的有之,前民主德国就是一例。药贩到处兜售兴奋剂的有之,美国各大体育馆都能很轻易的买到。相对而言,我国虽就禁毒对学生作了不少宣传,但学生使用兴奋剂提高体育加试成绩而言,高考师范类体育加试中有之、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考试中有之、甚至有向中考体育加试蔓延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正义之士纷纷撰文如《让兴奋剂远离校园》(喻坚,卫生。健康。中国学校体育)、《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对(使用)兴奋剂认知情况的调查》(高 晶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20卷 第6期)《让校园远离兴奋剂》(王槽。天径,2005年第五期)、华南师大高晶硕士研究结果表明:“考生一般认知教差”、“对兴奋剂性质和使用性质较差”、“心理健康危害认识不足”、“法律高度认知不足”、“考生现状令人堪忧”(28)、并且“高考、中考体育加试期间竟然有人明目张胆兜售兴奋剂”、一些省、市为了提高学校本科达线率,给教练员的奖金动辄万元。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这一领域人数更为众多,任务更为艰巨,所以尽快在这一领域加强法规、法纪教育,进行兴奋剂的负面教宣传、教育,净化校园体育环境,决不是危言耸听。

结语:
     总之,就是教育多么到位,法制再多完善 ,药物监管再多有力,还会有人“闯红灯”。所以,上述手段必须综合使用。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在一个强调生命第一的时代,大力宣传兴奋剂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力度,加强反兴奋剂科研攻关;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一着不放。相信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理智的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Pieter Verhoogt ,  Roel Lenoir ,  Astrid  Boschker,  et,cl.  A (socio) economic analysis of doping in elite sport ,  Aren’t we all positive?  KPMG Bureau voor Economische Argumentatie
[2]House of Commons, Select Committee on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Seve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3–2004, UK  Parliament , HC 499-I
[3]同一
[4]. “Drugs: The Use and Abuse,” Manchester  Guardian, 17 September 1983, p. 18
[5]. 论反兴奋剂的论理学依据  刘淑英  陈兰波 体育文化导刊  05-12
[6]. 杨春莉,朱考金,陈建兵. 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 ]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 (6) :26-28
[7]. 曾凡星. 回顾与反思:兴奋剂的使用与禁用[J ]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 (1) :62-63
[8]. 赵炳璞. 对兴奋剂问题的认识和分析[J ] . 体育文史,1996 (1):8-9
[9]. 易剑东,王会寨. 兴奋剂———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棱镜[J ]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 (3) :55257
[10].张力为,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CCTV-5,新闻报道 [R]. 孙海平口述  2006年2月
[12].乐国安. 越轨行为诱因辨析[J ] . 社会学研究,1994 (5) :1042112
[13].易剑东,余俊明. 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J ]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 (2) :427
[14]. 赵淑英. 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分析[J ] . 湖北体育科技,1996 (4) :51252
[15]. Sutherland .E .H .and Cressey,D.R1974。Crimin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6].2005年9月奥运项目科技文摘专刊
[17].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board of science and provision ,London,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18].Dr.AndyMith,Gene-Doping:Sport,Value&Bioethics,The ethics of human genetics;Challenges of the (post) genomic era,Strasburg,Conucil of Europe ,pp.171-180 (2003)
[19] Brown t.C and Benner,the nonmedical use of drugs in w.n.Scott,b.nisonsonandj.a.nicholas(eds),principles of sport smedicine,baltimore and london ,willims and wilkins 1984:32
[20].Houliman ,B(1999) dying to win :doping in s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oping policy,stasburg,councial of Europe
[21].Houliman ,B(1999) dying to win :doping in s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oping policy,  Stasburg , councial of Europe
[22][23].Ivan Wadding ,Doping in sport :a medic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on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
[24].Interview conducted by Terry Todd:  subject’s  name withhold  by  request  transcript on file at Toddmclean  collection
[25].Terry Todd  ,senior lecture of kinesiology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 anabolic steroid :the gremlins of sport  journal of sport in  history ,vol.14,no,1
[26].Robert T Dawson   The war on drugs in sport Education:rather  than prohibition may be the answer BMC News and Views (2000) 1:3
[27].Edwards  Harry, sport’s  tragic  drug  connection: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 Journal of  Sport  sociology. Issues  10(2)1-5
[28].高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4月

作者介绍:
1.邵斯 ,男, (1976---) ,江苏淮安人 , 教育学硕士,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英语语言文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体育理论与实践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2168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