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体育人文沙龙 : :
人文体育观的复兴与生物体育观的超脱(胡小明)
2006/10/8 19:23:11   浏览次数: 3601 次 

               胡 小 明  (体育学刊编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人文体育观,指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生物体育观,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在体育发展的历史中,这两种观念所引导的实践有时并存——如古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有时交替凸现——如自然主义体育与军国民主义体育。
      近年来,在学校里有关体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讨论中,似乎“体质派”占了上风,连“技能派”也辩解是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体质。最近兴起“快乐体育”,也不问理论依据,似乎嘻嘻哈哈挥汗如雨后增强体质的效果更明显......从无数只大白鼠的解剖实验证实,体育有生物作用。体育能治这样病,能防那样病,能使身体好、长寿,也不管其原因是医疗条件改善还是营养好......
      中国历来缺乏人文体育观,生物体育观占统治地位。
      新世纪即将来临,人类面对产业升级。体育作为培训劳动力的手段,转化为关怀自身健康的服务。这势必带来生物体育观的超脱,与人文体育观的复兴。
70年代末,国门洞开,洋风阵阵。中国体育理论界大搞新兴学科,维系了几十年的“体育理论”被肢解了。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出现了。这个的新学科的设置,显示出中国体育开始重视人文。
      体育就象一条江河,为寻求它的源头,我们常会误入歧途;为把握支流的分合,我们常就最简单的概念争执不休;为其滔滔巨浪夹泥沙而下,我们伤透脑筋……然而,引进了人文学科,我们就有大海的胸怀,坦坦荡荡,汇纳百川。
      何谓人文?中国的《易经》里有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东方古已有之,其实不然,人文学毕竟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东方,我们缺乏历史参照物。
      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也就是说,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和在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重视和关怀。古代的奥林匹克竞技贯穿着人文精神,以致现代的奥运会仍引以为典范。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继承和发扬了人文精神,直接导致了近代体育的诞生。人文与体育息息相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着人类欣欣向荣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道,提倡人权,提倡现实幸福,肯定现实生活的乐趣和享受,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这种新的社会思潮大大启发了人们的理性,揭开了新兴生活方式革命的序幕。
      人文主义浪潮对近代体育诞生的全面推动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发挥自由思想,使人在身心各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以夸美纽斯、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大自然受到教育。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其后,还有法国唯物主义者、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等一大批学者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创新和传播体育思想,德国、瑞典体操体系的形成,丹麦、法国、英国体操的兴起,体育风靡欧洲大陆,进入全社会领域。这一过程,国内外已有许多专著进行了描述。
      在工业社会前期,体育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可以保护劳动力,可以增强劳动力,可以修复劳动力。体育,成为人类抗拒分工的加速导致体质急速下降的有力工具。19世纪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证实了体育对人的生物性的改善效果。德式体操的军国民主义思潮,进一步强化了生物体育观,这很对明治唯新的日本和中国清末洋务派的胃口。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全面侵入东方,最初引进深受军国民主义思潮侵润的兵操,导致“增强体质”的生物体育观蔓延至今;后来竞技游戏的大量传人,我们主要接受的主要是形式,对其人文内涵弃置不顾。80年代借“举国体制”之优跻身奥运,眼睛盯的也只是金牌。现在,面对全球经济中体力与劳动日益分离,随着东方体育和竞技的崛起,我们必需呼唤人文精神。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出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任何对于体育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都难免陷于误区。但是,用一般的表浅眼光,很容易误认为体育只与生物学科有关。这样的理解,是对体育中人文精神的忽视。譬如,认为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观点,现在得到相当多的赞同,也能言之成理,从德式体操到军国民主义思潮下的兵操、从盼望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野蛮其体魄”到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民健身,都可以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然而,当我们用人文学的眼光来综观体育的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如果用静态局部的眼光来看到动态扩展的体育,难免陷入生物学的低层次,把体育看成教学规则的汇集,或看成一堆按疾索药的运动处方,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精神难以接受的。
      人文学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深层思维的结晶。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反映出人们对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忘记了人本身。否则必然使有关体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
港台等地在高等教育中规定教学计划中要开设若干门人文学科课程,欧美国家体育相关专业的知识领域就更加广泛,这种做法说明人们正在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我们过去体育界不搞人文学科,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急需应用人文学科知识来进行素质教育,把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进入学校体育,将促进课程改革。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21世纪,我们不能钻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小胡同,越走越窄。体育是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体育无“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体育专业模式陈旧,体育失去了对于人类的关怀,成为板着脸教训学生的一门“课”,学生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应该承认,学生的身体健康是自觉主动地“玩儿”出来的。单调而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训练虽然暂时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但学生毕业后很难再有学校上体育课时的条件和环境,体育意识将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要在学校中体现人文精神,必须顺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趋势,首先抓好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国际接轨。
      我国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体育系,一些体育学院设运动系及其他系科,也是作为点缀而已。发达国家的专业设置都是比较广泛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欧美等国,极少有单纯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而且。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术科教学的分量很大,谁都明白许多东西学了没用,但还是训兽般的死练,而理论课和选修课加不进去,学时反而萎缩,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发达国家国家偏重于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的比重也较大。中国的体育体制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背离社会发展,孜孜不倦地隔靴搔痒,很难与国际接轨。
      我们搞体育的可以不懂什么是人吗?我们体育专业的学生听了几十门课,毕业后对个体的人、群体中的人、大自然怀抱里的人有宏观的认识吗?我们能把目光局限于学校体育的几次课而使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仍然好多天不会跑一次跳一次吗?我们能对少数满身伤病最需要休息的选手仍在赛场上疲于奔命而多数最需要锻炼的观众在看台上津津乐道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对体育的审视必须准确,宽严皆误。就拿增强体质来说,几十年前北大教授张竞生博士的大作《美的体育》,内容包括房中术、胎教、卫生、裸体练习、神经练习、笑……实在太宽泛;而我们试图把竞技从体育中拿出去的主张,显然也严厉得没法儿下手。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必然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从增强体质过渡到增进健康。
       人类起源和进化至今,体育在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从更长的时间段考察人类体质的进化和遗传变异,有连续性和纵深感。有助于对体育原理的深层次研究。可以从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启迪。
      21世纪社会的大生产、大科学、大工程的特点,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当然也对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许多方面有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跨世纪的体育呼唤人文精神,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以人为本,实施关怀。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体育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张扬人文精神,抗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类代来的身心异化,抗击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信息网络给人类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体育无“人”的现象,使体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最有益的方式。
      健康,体现人类用体育来表现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现代体育,应成为人类追寻健康的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方式。

       (改名为“人文体育观的渐入和生物体育观的淡出”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1999.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109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