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5期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2010/7/8 16:39:30 浏览次数 4583  

张   威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对2004--2010年间发表的有关农村体育发展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七年间有关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大都趋于边缘化,理论脱离实践,缺乏质性研究,对农村体育的概念及体育参与主体各执一词。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方法简单化。展望农村体育发展研究,研究的系统性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需要突破。
关键词:农村体育;农民;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体育的理论性研究概述
1.1 农村体育概念的界限
    曾理认为: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构成我国的地理概念。农村体育的概念是体育的下位概念,农村体育的参与者包括住在农村的农村人口,还包括住在城市而锻炼地点在农村的居民。所以农村体育的概念应是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 [1]  徐东峰指出:农村体育是指在县级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  而单颖指出:农村体育是以村庄为经常居住地,以传统农业及相关行业为主要生计的农民参与的体育。[3] 
1.2  农村体育发展目的意义的研究
    蔡菊英指出: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并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4]邓毅明等提出: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当前推动农村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和手段。[5]于向认为: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农村乡镇体育的发展程度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遵循和体现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以利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又可以突破不利条件的限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对农村体育事业的“量变”和“质变”起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对体育事业的长远、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广阔的农村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全面的小康。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民的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关心农民体育、关怀农民健康、关注农民健身,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应有之义。[6]谢锦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九亿农民。从全民健身的意义上讲,没有农村农民的体育也就没有完整意义的全民健身,没有农村体育的充分发展,“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就是残缺的、不完善的。事实上,也正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与建设农村体育,切实增加农民体育人口,努力提高农民体育素质,《全民健身计划》才能真正实现。[7]
1.3  运用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运用频率较高,而田野调查法、现场体验法、类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较少。农村体育研究,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农村体育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高科研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要加深农村体育研究,需要通过调查实践,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宗教学等的基本方法都可为农村体育研究所用。把各学科的基本方法汇集、结合在一起,根据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文献分析等各种方法都加以利用,兼收并蓄一切可用、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农村体育研究的必然趋势。[8]

2  农村体育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概述
2.1 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9]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农村体育短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尚未解决,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事业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落后于城市。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也为建设小康体育增加了难度。[10] 
2.2 农民的体育需求分析
    梁利民指出:是什么力量推动并决定人们选择和实践体育生活活动呢?从根本上看,是我国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的结果。但从具体过程来看,却起始于个体需要的动力问题。人的逐级递升的需要是驱使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及生活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构成人们对体育生活化选择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力。[16]单颖也指出:如果站在农民角度,则有理由对其体育需求产生疑问。首先,现代体育是作为休闲方式选择被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有闲有钱方有体育,当前我国广大农民处在生存、生计的焦虑与奋斗之中,既没有体育的支付能力,更缺乏投入其中的闲情雅致。农民孜孜不倦打工辛劳,力求改善生活的要求我们应当给予尊重,宽容其暂时没有体育的生活方式。其次,人们重视和描述体育的健身作用是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开始的。现代社会以脑力劳动与局部身体活动为主的工作方式,和由钢筋水泥与塑料制品构筑的城市生活环境在中国农村并没有当然存在。而且体育起源于劳动,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满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给了他们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他们还需要额外的身体运动吗?在社会和谐化,发展人本化的当代中国,关于农村体育的研讨应当主要基于农民自身,国家和政府应担当服务而非主导的角色。[3]
2.3  农村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彭瑞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制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同样折射出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11]单颖认为,现在农村开始出现:(1)经济收入多元化、层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渠道渐多,不仅传统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全面经营,还可短期或长期的做工与经商。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得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更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平均化倾向,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性趋势,农民纯收入向少数高收入人口集中。(2)劳动的性别差异显著,在劳力足可应付土地需求的时候,农村出现强烈的劳动分工,即男性主要负责经济收入包括营务土地和打工挣钱,甚至常年在外,而女性则以承担家务、照顾小孩为主。这一情况导致男性农民往往劳动时间长,工作规律,余暇短暂,而女性农民却富有余暇时光,劳动时间自由,她们往往沉溺于聊天、打麻将等消极式休闲方式中。(3) 农业外劳务形式多样化,当前农民在农业外劳动挣钱已是大势所趋,但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1) 长期在外做工经商型,他们只在年末和农忙时回家,常年作为民工客居城市,导致农村大量“空巢型”家庭出现,即常年农村老家只有老人妇女孩子,缺乏中青年男性。2) 就近常年做工型,他们有的为乡镇企业合同工,有的临时忙点生计,但基本居住在家,家庭团圆。3) 举家外迁型。众所周知,年轻男性往往是我们参与体育的最积极者,当前农村社会的“空巢型”现象使我们质疑农村体育的需求性问题。而对于“出走”的青壮年劳力,他们的体育参与究竟是农村体育还是城市体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呢,值得我们深思。[3]
2.3  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于向指出: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体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文化建设落后、主体力量削弱、体育指导员匮乏、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人为因素偏重等。农村体育的发展瓶颈还在于农民生活的不稳定性,流动、多种作业的经济形式不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条件的供给。提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新农村体育、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体育锻炼流动站、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建立建全农村体育法制是解决的主要策略。[6]胡庆山、王健认为: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因素、机构变迁和投入力度因素、导向机制因素、主体力量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因素、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制因、提出要大力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方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建议。[12]冯奇荣也指出: 目前我国农民体育观念淡薄、体育锻炼少且无规律、体育消费低,这与农村体育资金、场地器材少、组织不力有关。要根据农村情况,开展岁时体育,利用学校体育作用与经贸活动结合、开展多样的活动。[13]王晓玲提出:现阶段发展农民体育可以加强农民体育的理论研究,在农村广泛进行养生、保健等健康宣传教育,注重开展带有地域、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将政府投入与发展农民体育产业结合起来,注重农民体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改革农村学校体育等相关对策与建议。[14]陈仁伟认为: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的体育价值取向趋于一致,社会发展和经济滞后、体育消费低、不良生活方式、余暇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等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和经费投入,创编农村体育活动项目,建立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15]

3  结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体育、农民健身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方式并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专家、学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研究新的问题,使研究的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曾理,邓跃宁. 试论农村体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1l.
[2]徐东峰.构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 :64~67.
[3]单颖,吴振华. 变迁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村体育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4]蔡菊英,刘琦,赵淼.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新思考[ 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81) .
[5]邓毅明,李红,黄亚茹等.农村和农民体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 (5) .
[6]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6) .
[7]谢锦.浅谈发展农村体育的意义及举措[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7(1).
[8]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 J ].体育科学, 2004 (10) : 67.
[9]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北京: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1999.
[10]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11]彭瑞,浅析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J]. 科技信息,2008 (28).
[1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 J ].体育科学, 2006 (10) .
[13]冯奇荣.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14]王晓玲.我国农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15]陈仁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16]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7] 杨昳丽,耿元元.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网络财富, 2010年3月,149-15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7359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