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4期
 
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的促进研究

2010/6/8 16:39:06 浏览次数 4529  

朱晋元 ,张凯飞
(太原科技大学 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动态性现场实验等方法,以我国大学生的获得社会支持途径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拓展训练是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了将拓展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拓展训练;大学生;社会支持

1 前言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日趋严峻,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由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教学模式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其普遍适用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合理地设置拓展训练,不论对于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拓展训练是研究中采用的主要预防干预措施,以“体验式培训”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模式,克服了以往解决学生社会支持问题途径的弊端,以其“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优势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体魄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心、团结协作等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促进了其社会性的发展。“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太原科技大学2008 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抽取太原科技大学2008 级学生两个班为实验组,共计60 人,随机抽取同一年级其它两班学生为对照组,共计 60 人;第二轮实验也是按同样方法抽取,且实验条件均一样。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本研究查阅了中外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60 篇文章,对这 60 篇文章进行归类分析,了解拓展训练与社会支持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其中与学校体育有关的文章 8篇,对这 8篇文章进行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改革,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调查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走访了 10 多位经验丰富的体育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2.3 动态性现场实验
    采用两组实验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实验组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对照组按正常的教学计划上课。实验前后主要采用以下量表对实验效果进行检验。
2.2.4 逻辑分析
    用逻辑学的方法和知识,对已有的材料、调查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以及撰写论文。
2.2.5 数理统计
    在研究过程中,将实验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实验前后的数据采用配对 T 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性分析
    拓展训练促进学生杜会支持能力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具体的目标设定要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学生成长过程的普遍规律出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解决学生应对和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二是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出发,使学生掌握特殊的社会技能,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问题。
3.1.1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分析
    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教育,教练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事项向受训者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受训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练员也不做滔滔不绝的发言,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受训者自己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仍是主角,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1.2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一般的体育教师都能担任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拓展训练所用器械与其它体育器械相比较,它简洁、紧凑、功能强大且安全、节省场地空间、适应性强,便于各种场地上快捷安装。同时,科学的组合也节省了器械使用材料,降低了成本,便于推广,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将大大节省体育器材的开支。因此,拓展训练课程依其拥有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方式灵活多变等的优势,有利于其在校园开展。
3.2 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实验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是必要的和可行性的,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支持有无影响,目前还无人对此进行实验研究。以太原科技大学2008 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此进行研究。
3.2.1 教学实验内容与步骤
3.2.1.1 确定实验内容的依据
    1 健身性要求。“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为将来建设性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身体基础。因此所选择的项目必须具有健康价值。
    2 科学性要求。科学性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所选项目要能有效地为学生的健康服务;第二,所选择的项目应是安全性高的。
    3 可行性要求。在选择项目时,需要考虑现有的实际条件,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可行性。
    4 趣味性要求。体验运动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不应选择比较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5 教育性要求。通过对拓展训练项目的体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同时应对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 启发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社会支持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挖掘潜能和创造力。
3.2.1.2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选择严格按照以上六个要求选择了 9 个实验项目,9 个实验项目的名称及教学目标见表 1。


3.2.1.3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测和后测
    实验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UPI)测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前后采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用锻炼感觉量表(EFI)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快感,测试得出两轮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实验安排
    第一轮实验:实验时间是 2008 年 9 月——11 月,实验组进行拓展训练内容,对照组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上课,每周 2 个学时,每 2 个学时体验一个项目,若一个项目在一次课上进行不完,可接着在下一次课上进行;第二轮实验:实验时间是 2008 年 11 月—2009 年 1 月,两轮实验所取人数相等,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与第一轮实验一样。

3.2.1.4 实验控制
    1 实验组教师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对照组由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都是讲师以上职称)。两组学生条件相等。
    2 采用双盲法进行教学实验。
    3 实验前的测试在第一次课前一天测试,实验后的测试在最后一次实验后立即进行测试。
两轮实验对实验的控制是一样的。

3.2.1.5 教学步骤与方法
    拓展训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步骤与方法见表 2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帮助,既包括客观的物质支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包括协调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或生存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纪律、自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美国的公共资源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被调查的解雇者中有 90%的人是因工作态度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和不恰当的行为而遭解雇的 。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人与环境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协调平衡下的身体,便会身体健康、情绪乐观、稳定,学习和工作游刃有余,当一个人长期不能适应环境,即处于和环境冲突和抵触状态下,便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负面情绪,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和能力的发挥,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运用社会支持能力量表对太原科技大学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见表 3 和表 4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校,较多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压抑;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娇气严重;在人际关系方面,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又表现出怯懦、退缩等。甚至有的学生因学习生活不适而苦恼,陷入痛苦的心境中不能自拔。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从小抓起。而我们现在学校体育教育,存有一些弊端,以至于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拓展训练具有灵活性,它能量身定制,针对具体对象和面临的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目标是增进个体对团体力量的认识,培养个体的归属感,感受沟通、合作、激励、融洽人际关系以及遵从团体规范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压力的培训,已经成为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可避免的方式,压力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应对的方式是否积极,是否有效,是否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困难变成学习的机会,使挫折成为个人成长的体验。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使其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该方面的教育在以往和现行体育教育中也时有体现,但并未做相应的重视,从高校的教育发展来看,这方面的教育正是现在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和素质之一,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要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这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热点,但由于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增强体质为主。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

    由表3和表4可以得出:
    通过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我们发现第一次测试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状况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实验开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状况比较一致。第二次测试时,发现实验组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状况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5),说明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实验组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实验前后的比较,对照组学生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影响不大。实验组学生,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5),说明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实验组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状况有了提高。以上结果表明,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是可行和有效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拓展训练作为一门高校体育课程在给大学生开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4.1.2 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拓展训练,在场地、器材、师资、教材等方面是可行的。
4.1.3 教学实验证明了拓展训练课程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力有提高。在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的培养方面,拓展训练课程比较优于常规的课程。
4.2 建议
4.2.1 建议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尽快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4.2.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学生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4.1.3拓展训练课程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常规课程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两者应很好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4 年 1 月.
[2] 谭华.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J].体育学刊,2005 年 1 月.
[3]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陈俊钦,梅雪雄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安的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05 年 1 月.
[5] 郭叶.学校体育呼唤人文精神[J].体育学刊,2005 年 1 月.
[6] 唐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5 年 3 月.
[7] 王则珊.论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体育与科学,2005 年 1 月.
[8] 将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 年 1 月.
[9] 崔允郭.新课程新在何处[J].体育与科学,2005(1).
[10] 范中杰.论创新的普及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11] 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与科研,2000 年(10).
[12] 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1(4).
[13] 赵敏.从知识经济看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J].教育学,1999(5).
[14] 张武.终身体育的实证研究[J].辽宁体育学院学报,2002(5).
[15]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6] 张振华.论三种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5 年 1 月.
[17] 教育部关于 2002 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18] 夏峰.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卷首言)[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19] 李培湘等.素质教育目标导学校体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20] 张振华.试析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与实践改革的路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21]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
[22] 蒋荣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J].体育与科学,2005 年 1 月.
[23] 毛振明、王长权.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5] 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3 年 1 月.
[26] 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 年第 5 期.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789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