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3期
 
对于BMI值作为肥胖判定标准的质疑

2010/4/9 10:41:24 浏览次数 9869  

崔巴特尔,李 立,翟凤鸣,陈玉娟
(石家庄学院 体育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要:目的:评价BMI值作为肥胖判定标准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身高计和体成分测试仪(DF830)对822名大学一年级女生进行身高、体重、体成分的测定,得出各个体的BMI值和体脂肪率。结果:BMI值和体脂肪率两种方法的判定结果有较大的差异,BMI值判定超重及肥胖的共计43人,占测试总人数的5.26%;而体脂肪率判定超重及肥胖的人数高达588人,占测试总人数的71.58%,是BMI值判定人数的13.59倍。BMI值判定的结果没有一人在肥胖之列,而体脂肪率判定的肥胖人数却高达216人,占测试总人数的26.32%。结论:运用BMI值判定肥胖是不科学的,存在较大误差;应当逐步普及体成分测试仪。
关键词:BMI;体脂肪率;女性;大学生;体成分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它的快速流行趋势越来越严重,并成为成年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的危害因素。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肥胖群体的扩大,客观、准确地判断肥胖显得尤为重要。何为肥胖?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多堆积,达到了危害健康程度的现象”[1-3]。根据肥胖的定义可知肥胖主要是身体当中脂肪含量比例偏高而引起的。那为什么长久以来把BMI值作为判定肥胖的标准呢?理由只有一个——“这是因为它简单,易于运用,并能与国际标准接轨”[4]。为什么不把做脂肪量的测定作为判定肥胖的标准呢?是由于测量脂肪组织的方法大部分都要求使用专用的仪器,不易普及,因此一般情况下较少采用[5]。BMI值与体脂肪率两者判定肥胖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围绕这一问题,本研究运用两种方法对同一人群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一年级女大学生822人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
    身体脂肪量及体重的测定:所有受试者于餐后2小时,在无剧烈运动的前提下,由专人测定,测试采用日本产高精度体成分测试仪(DF830)进行测定,它利用生物电阻抗原理,可在数十秒钟内精确地测量出人体多项体成分指标,具有全面、安全、精确等优点[6]。身高使用身高计测试,准确到0.1cm;测试人员经过专业培训。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均以M±SD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BMI值与体脂肪率两者判定肥胖标准
    BMI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参照个体的身高来评价其体重是否合理的简便易行的指标(BMI=体重(kg)/身高(m)2),可以确定体重是否出现异常等情况。依照WGOC专家对中国人群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标准体重,24.0≤BMI≤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7]。
    脂肪是人体正常的组成成分,对于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但体脂含量过多,即脂肪细胞内脂肪的过度积累,会发生肥胖。肥胖无益于健康,其主要的健康损害是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胆囊疾病、社会心理问题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8]。体脂肪判定标准为: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数<12.0%为过轻体重,12.0%≤体脂百分数≤24.9%为标准体重,25.0%≤体脂百分数≤29.9%为超重,体脂百分数≥30%为肥胖[3,9]。
2.2 BMI值与体脂肪率两者判定肥胖结果比较分析


    由表2可知两种方法对822名一年级女大学生的肥胖判定结果差异巨大。BMI值判定超重及肥胖的共计43人,占测试总人数的5.26%;而体脂肪率判定超重及肥胖的人数高达588人,占测试总人数的71.58%,是BMI值判定人数的13.59倍。BMI值判定的结果没有一人在肥胖之列,而体脂肪率判定的肥胖人数却高达216人,占测试总人数的26.32%。
2.3 BMI值与体脂肪率相关度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BMI值与体脂肪率存在高度相关,这也就成为估测不同人群肥胖发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3 讨论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是国际卫生组织公布评价成年人肥胖程度的指标,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体质评价中。人们也习惯使用BMI来判断肥胖,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从人体组成成分分析,体重较重有两种情况:一是肌肉发达,体脂并不多,如运动员或一些喜爱体育运动的人,实际上他们的体脂含量并未超出正常范围。陈乐姗等[10]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依据,她通过测定女子重竞技运动员的体脂率和BMI值,发现:体脂率对女子重竞技运动员判定不论从整体情况还是分布情况来看,都比较合理,符合一个专业运动队的实际情况;若以BMI指数为判定标准,则显示女子重竞技运动员中超重和肥胖分别超过50%和35%。认为脂肪含量是比较客观反映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方法。石贤闯等[11]的研究也表明,体脂率和BMI值两种方法对同一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体脂率是判断肥胖的理想方法,仅以BMI判断不够准确,尚需考虑年龄及运动情况等影响因素。另一种情况是体脂过多,这才是真正的肥胖[12]。
    还有一些人体重虽处于理想范围内,但去脂体重较少,即肌肉较少而脂肪含量相对较多,确切地说,这部分人也属于肥胖。然而,这部分人往往被忽视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肥胖现象出现之前,即使是在标准体重的范围内,体脂肪率仍超过20%或30%,这种状态称为“隐形肥胖者”[13]。“隐性肥胖者”表现为肌肉量减少、脂肪增多,标准体重仍在正常范围内,不易发现潜在的肥胖[14]。主要是健康体力机能下降,一旦摄入热量过多,发胖几率较高,对今后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情况一般以女性居多,因为她们一般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肌肉不发达,使用BMI方法判定可能都在正常范围,但其体内脂肪的含量却已经超出正常。在本研究中,BMI对女大学生的肥胖检出率远远低于体脂肪率的检出率,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因此,以BMI判断肥胖,只考虑到身高因素影响体重,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脂含量。很多研究者也认为,肥胖是由脂肪积累过多造成的,使用BMI来判断肥胖,有一定的片面性[15-17]。Wang等[18]的研究认为,亚洲人不适宜以BMI来判断肥胖。
    本研究表明BMI值与体脂肪率相关度R=0.713(P<0.01),存在高度相关。也有研究表明BMI值与体脂肪率相关度高达0.75-0.80。虽然BMI值与体脂肪率存在高度相关,但本研究表明BMI值判定肥胖存在较大误差。
    由上述分析可见,真正反映肥胖的是体脂含量,因此运用体成分测试仪测定人体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客观、科学判断超重及肥胖情况。不仅可以测试体脂肪量,还可以同时输出筋肉量、基础代谢量、骨量、水分量等指标,是一种无创伤、安全、简便、精确的测量方法,应该逐步普及。对于准确了解我国居民体成分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运用BMI值判定肥胖是不科学的,存在较大误差;应当逐步普及体成分测试仪,对于真实了解不同人群的肥胖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一民,周勇.单纯性肥胖的判定与有氧运动处方[J].贵州体育科技,2008,(2):49-51.
[2] 姚兴家.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及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85-188.
[3] 邓树勋,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5.
[4] 文红为,肖平.成人肥胖标准的判定与减肥运动处方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49-50.
[5] “肥胖族”谈“胖”色变.我国将重新确定“肥胖标准”[EB/OL].http://www.xinhua.ovg,2001-06-13.
[6] 侯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7] 裘琴儿,李建设.女性知识分子体成分与骨密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71-74.
[8] Smith S,Jonge L de, Zachwieja J,et al.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blunts the positive fat balance which occurs during the shift to a high fat diet[J].Int J Cbesity,1998,22(3):S39.
[9] 陶晔璇,蔡威,汤庆娅,等.不同方法评估人群营养状况作用比较[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1):24-27.
[10] 陈乐姗,郭黎,陈文鹤,等.女子重竞技运动员体脂率与BMI、标准体重指数的相关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69-71.
[11] 石贤闯,向川,马春莲.老年男性超重及肥胖判定方法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33-34.
[12] 孟昭恒,杜本华.儿童少年肥胖判定指标运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医,2000,14(2):156-157.
[13] 日本肥满学会肥满症诊疗のてびき编集委员会.肥满症诊疗、治、指导のてびき[M].东京:医齿出版,1993.
[14] 肖国强,马冀平,刘晓光,等.我国大学生隐型肥胖者的体质形态和体力特征[J].体育学刊,2004,11(5):39-42.
[15]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9-770.
[16] 侯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17] Wang J,Thornt J C,Russell M,et al.Asians have lower body mass index(BMI) but higher percent body fat thando whites:comparison so fan thropo metric measurement[J].Am J Clin Nutr,1994,60:23-28.
[18] Wang J, Thornton JC, Russell M, et al. Asians have lower bodymass index (BMI) but higher percent body fat than dowhites: comparison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J]. Am J Clin Nutr, 1994,60:23-28.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546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