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2期
 
谁为体质下降“买单” —一个小学生的个案研究

2009/12/7 9:37:12 浏览次数 7237  

郭海霞  王岩  闫静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事实真相在井底。”而对于希望了解真相的我来说,德谟克利特之井便成了一个意象,被它引领着不断地发问,不停地思索,不断地向井底接近。然而,井底的方向在哪?边界又在哪里?怎样的“近”才可以看到真理?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如此的追问给我提出一次次的心理挑战。通往井底的过程中,夹杂着各种混合的情感:喜悦、失落、平静、激动。终于,我可以相信这口井存在的真实,也可以相信距离井底越来越近……

摘要:本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对一个小学生的一天进行观察记录,从细微处挖掘学生生活方式在如何影响他们的体质,在何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并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调查发现,作为一名小学生,王艺的生活方式“静得出奇”,“玩”的时间少得可怜;主要的身体活动时间为课间时间,然而课间身体活动的量和强度远远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程度;体育课被挤占而未能对体质产生效应;家长对体质好坏的判断标准是是否经常生病,因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体质很好,无需担忧,对于孩子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表现得无能为力。
关键词:体质下降;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玩;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体质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问题,也是影响民族竞争力的大问题。遗憾的是,自1985年起的历次体质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体质在逐年下滑——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滑趋势。
    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体质下降?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体质下滑进行归因,如生活方式变化、学习负担重、缺乏锻炼、营养不良、体育教学模式僵硬、场地器材不足等。这些从主观分析得出的原因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些原因是如何具体地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应该如何消解这些因素的影响呢?很显然,这种理性的分析不够细致,对于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体质问题的对策无济于事。
    本研究截取小学生某一天作为研究的生活片段,试图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从细微处挖掘是什么在影响学生的体质,并在何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力图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验证,最终为应对体质下降问题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二、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文献资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媒体将学生体质下降这一事实的报道,并将其上升到危及国家竞争力和兴亡的高度呼吁全社会的重视;另一类是对学生体质的学术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区域性的体质调查数据进行描述解释或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对体质下降进行归因。这两种方式对于我们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学生体质下降现象及原因很有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思考和呼吁的层次,未能在微观层面对体质下降的具体情境和过程进行深人细致的探讨描述和分析,不能让人们清晰地了解这些原因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体质的,进而影响对策的提出。另外,这些研究着重从研究者的角度探讨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原因、对策,而没有再现学生自己对于体质下降的心理状态和意义构建方式,听不到被研究者自己的声音。因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体质下降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的个案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择个案的具体方式是方便抽样。之所以采用这种抽样方式是因为研究者需要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详细观察被研究者日常的生活起居。方便抽样有利于实现这一条件,且有利于与被研究者保持亲近和信任感,为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打好基础。当然作为研究者,在田野调查的整个过程中尽量避免感情的影响,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本个案的主角是王艺,小学五年级女生,她虽然生活在县城,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生活方式与大城市同龄人不二,同样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如互联网、家用轿车等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学校生活与城市学生相同,忍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
    为了保护被研究者,此报告使用的所有人名和地名都是虚构的。文中的“我”是本研究的负责人,亲自主持本次调查。报告使用第一人称是为了再现研究现场,让读者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研究者搜集到现有的材料,从而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参与式观察、开放式的非正式交谈。访谈的时间长短不定,地点主要是在被研究者家里。为了保证观察和访谈的自然性,观察和访谈没有现场记录或录音,而是在每次观察和访谈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不被被研究者觉察的情况下做记录,并同时记下被研究者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以及自己对方法的反省。
    在做本研究的时候,我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一周,文中以2009年6月16日(周二)的资料为代表。选择这一天遵循的极端抽样原则。这么做的理由是,从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学到的经验可以用来为一般情况服务。虽然这种现象比较极端,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就研究目的而言,对这种独特现象的揭示比一个典型现象更具有说服力[1]。除了观察和访谈本个案外,我还访谈了本个案的母亲。
    (三) 成文
    本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定性研究常用的五种成文形式:l)现实的故事(realist tale),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从被访者的角度将王艺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尽可能使用她的语言来描述研究结果;2)坦诚的故事(confessional tale),介绍我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反省和思考,再现访谈情境和对话片段;3)印象的故事(impressionist tale),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和当事人的反应和表情动态;4)批判的故事(critical tale),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王艺的情况进行更深人的探讨;5)规范的故事(formal tale),尽管我没有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外在理论。但我的研究设计和提问的方式反映了我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某种观念。
    (四) 推广度及其他
    质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研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当然地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虽然对王艺的调查只是一个个案,其真实性只限制于她一人,可是对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的深人剖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他们在读到这个报告的时候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有关此研究的效度检验、伦理道德问题,请见本文最后的讨论部分。

四、研究结果
    (一)背景介绍
    王艺是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属上中等。家住河东县城电信局家属院。其生活水平属县区内中上等。院内有大片空地可供玩耍。马路对面是县实验小学——王艺所在的学校。占地21.9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拥有200米跑道操场,60个教学班,约3000学生。因为离学校只有一街之隔,所以王艺每天自己步行上学、回家。
     (二) 静得出奇!
    孩子一天在家会走多少?这一数字关系到测算孩子每天的活动量的大小。因为王艺日常的生活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家庭生活就是她校外生活的全部。那么,王艺在家的活动情况如何?以“动”的生活方式还是“静”的生活方式为主,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能满足一个她每天必要的能量支出,对体质提高是否有利?本研究试图通过参与式观察记录王艺在家一天的走路距离(即从起床后到晚上上床睡觉前在家所有步行距离的累加)来揭示其在家的身体活动情况。图1是王艺在家里的行走路线:


  
    ②③④是三个卧室,⑤⑦分别代表客厅和餐厅,①⑧分别是阳台和厨房,⑥为卫生间,⑨是入户门。王艺在家的活动中心是客厅,主要是休息、做作业、看电视。
    通过一天的详细观察、记录,王艺在家行走总距离为:


    126.9米让我很惊诧,它告诉我的是王艺在家除了必要的移动外,几乎没有额外的身体活动。与自己童年的生活(完成作业后就会约好小朋友去院子里或者更远的地方“疯”跑、“疯”玩)相比,这种生活方式“静”得出奇,而更类似于我在高中时代在家里的身体活动情况。当然,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无法满足一个小学生每天必要的能量支出,也无利于体质的提高。
    (二)玩的珍稀!
    古人说:“一身动则一身强。”对小学生来说,玩就是很好的动。玩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发育,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迪心智,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性格。童年的乐趣来自于玩耍,童年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玩耍。可是,从表2王艺周二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来看,她除了可怜的课间时间外,几乎没有任何玩耍的时间。


那么宝贵的课间时间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在晚饭后等着看新闻的间隙,我随意地问起王艺今天的课间生活。
    我:课间都做什么呢?
    她:(叹息)都没有时间“玩”。数学老师都没让我们下课。英语老师还好,只占5分钟,留五分钟“玩”。
    我:那其它没被占用的课间时间呢?
    她:我们就在楼道拐角“玩”(开心的表情)。跳绳、跳皮筋、跳远、拍手游戏什么的。
    我:那么小的地方能跳绳吗?怎么不去楼下玩呢?
    她:能。大家都去抢那块地方。去楼下太费时间了(王艺的教室在四楼)。
    我:今天的体育课做甚了呢?
    她:(很遗憾地叹息)哎,又被数学老师占了,又不能“玩”了。……
    我:大课间操都做什么呢?
    她:做机器人操。
    我:机器人操?
    她:这样,这样(比划很刚硬的上肢动作)。我们都不喜欢做。一到这时候大家都盼着停电,我们就可以自己“玩”了。
    我:下午放学后怎么没在学校“玩”呢?
    她:大家都回家了,还要做作业呢。好多作业呢。
    ……
    在短短的“聊天”中,发现了“本土概念”——“玩”。这个字反复地被王艺提到,并且,当“玩”得到实现的时候表现得满足,当“玩”被剥夺的时候表现出遗憾和不满。虽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却依稀感觉到“玩”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为了玩,她们宁愿挤在楼道拐角跳皮筋,为了玩,她需要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在提到大课间操时,王艺和她的同学并不满意,不知道是这些孩子天生喜欢“自由”地玩,还是因为大课间操日复一日的安排太过于死板和单调,从上面的谈话我无法做出判断;另外,主课老师占用课间休息时间也时有发生,谈到英语老师只占用了课间五分钟时王艺居然显得有些欣慰。王艺今天在学校的玩耍时间只有1.25小时,却被无情地剥夺了0.25个小时;因为是临近期末考试,周二本应该有的体育课也被“主课”老师占用了,王艺在提到占用体育课时用了“又”字,表情也显得很遗憾,可见,体育课被任意宰割和瓜分现象仍然存在,不知道是体育教师自己主动“让位”,还是在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面前碍于情面,我无法判断。
    126.9米的家庭活动距离让我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我本以为王艺在学校的课间生活中会是生龙活虎地追逐、嬉戏、打闹的样子。然而聊天的结果完全相反,除去被占用的0.25小时外,在累积1个小时的课间,她和同学除了玩相对安静的“拍手游戏”外,就是挤在楼道的一角“玩”,而这种玩是一种“轮流”游戏,具体到每个游戏者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能有几次真正“玩”的机会呢?我不禁在想,这样的活动量又怎么会对体质有促进呢?
    当我对周二这一天失望的时候,王艺和她的母亲告诉我,王艺从周一到周五的每一天基本上是一样的,类似于“复制”。当我对周末燃起希望的时候,王艺告诉我,她周六全天上兴趣班,早上是小提琴,下午是英语,周日的时候,父母会开车带她去广场滑旱冰,可是没过多久就累了,其它的时间就是看电视和上网和同学聊天。到这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德谟克利特所言的“井底”——体质就是因为这样的生活而下降的。
    (三)心脏能有几回搏?
    以上观察的是关于活动量的情况,为了了解王艺一天内身体活动强度的状况,我选择了心率这个简单易测的指标。主要测量每次课间活动后的心率。测量的方式是王艺自己在下节课上课前一两分钟内测量并记录得到的。虽然王艺很好奇为什么要她测量并记录心率,但是出于客观真实的考虑,我并没有告诉她真实情况,只是说让她帮忙,因为关系亲密,王艺很爽快地答应了。心率记录图如下:


    王艺平常安静时的心率为74次/min,图中A、B、C分别为王艺早、中、晚在家时的心率74次/min(因为王艺在家的身体活动强度很小,所以假定均为安静时心率),其它五个点分别依次代表第一、二、三、五、六课间活动后的心率,图中阴影部分为理论上王艺在有氧运动时中等强度的心率范围(125.4~167.2)。如图可见,王艺在周二一天的生活中,除第二大课间的身体活动心率接近中等强度心率的最低值外,其它课间活动的心率接近于平常安静时心率。由此可见,王艺每天的身体活动强度过小。如果说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才会对耐力有影响的话,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为什么生活质量提高小学生体质却不升反降的原因了。
    (四)家长的声音
    以下一段是对王艺母亲进行结构式访谈的资料整理,记录中我和王艺母亲分别用A、B代替:

    A:你知道青少年体质下降这回事吗?
    B:知道,好像是在哪看到过。
    A:你认为什么是体质呢?
    B:抗疾病、病毒能力。
    A:你认为王艺的体质好吗?
    B:我觉得挺好的,她很少生病。
    A:你担心过孩子的健康问题吗?
    B:那倒没有,她身体好。
    A:你是否担心过孩子可能会变得肥胖呢?
    B:这我不担心,我觉得只要注意他们的饮食,不吃高热量食物,在加上锻炼,就不会肥胖。
    A:那王艺平常有时间锻炼吗?
    B:呀(感叹、思考),很少。周末会滑旱冰。
    A:你经常鼓励孩子锻炼吗?
    B:当然鼓励了。为什么不呢。
    A:不是说平常没时间吗?
    B:是呀,我鼓励锻炼,但她没时间。她作业完成不了,我也没办法。
    A:你觉得孩子平常玩的时间有多少呢?
    B:基本上没有。
    A:孩子会在户外玩吗?
    B:周一到周五根本没有,周末去广场玩。
    A:你鼓励她去户外玩吗?
    B:鼓励,但是外面车多人杂,太危险了。
    从以上的访谈可见,一、王艺的母亲虽然知道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件事,但是对体质的理解却与体育界所担忧的体质有所不同。她对体质的认识是抗病毒、疾病能力,判断体质好坏的标准是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而因为王艺平常很少生病,所以对王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并不担心,不担心自然也就不会有促进体质增强的强烈的意识和愿望,有可能导致家长在体质促进中的缺位;二、虽然王艺的母亲有鼓励孩子锻炼的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时间(她作业未完成,我也没办法)。显然,完成作业是第一位的,锻炼是第二位的,在学习面前,锻炼隐退了。这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的竞争取胜筹码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孩子年少时良好的健康的状况未能引发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危机意识。简而言之,只要孩子不生病,万事大吉,学习为重。三、王艺没有时间玩又一次得到印证。
    (五)对其它体质下降原因的反驳
    在很多相关文献中提到,场地不足、体育课教学寡效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诸多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场地锻炼,因为体育课教学效果差,所以学生体质会下降。至少在本研究中,这两个原因看起来并不是重要的。因为在周二当天,王艺班的体育课被占用了,体育课教学设计再好也有如台下多年历练的演员没有机会登场一样,无法展示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场地问题也是次要的。因为在王艺生活的院内有大片空地可供玩耍。其学校占地21.9亩,拥有200米跑道操场,平时也对外开放,相对于王艺来说,场地是充足的,没有时间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导致没有时间的原因又有很多,如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学习压力、体质强弱缺乏制度性规范等。

五、研究结论
    (一)王艺一天在家的行走距离是126.9米,在学校的累积活动时间是1小时,最高心率为116次/分,这样的身体活动量和强度小得可怜,仅仅是身体对运动的一种急性反应(因运动而使身体在功能上作出的突然和短暂的转变,而这些转变会在运动停止后,很快恢复[2]),而不会形成慢性适应,因此这对于体质的提高基本没有作用。相反,这样的身体活动量下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就目前而言,体育课出现被“主课”挤占的现象而未能对学生体质产生应有的影响;相对于3000名左右的学生来说,200米的体育场地略显不足,但是有限的场地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反而显得极大丰富。
    (三)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体质好坏的意义没有应有的认识,自然对未成年人的体质增强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在家长的潜意识里,与学习相比,“玩”和锻炼并不是那么重要和迫切。

六、讨论
    在现场调查时,观察和访谈没有现场记录,并在被研究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者也在主观上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所以总体上来说,本研究的描述性效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描述性效度可能会受到挑战:1、由于是第一次做质性研究,尽管调查开展得较为认真、细致,但难免会因为研究技艺上的稚嫩而导致研究的纰漏;2、由于调查时间所限,未能统计被研究者若干天在家行走距离然后求平均值,课间活动的心率由被研究者自己测量,这些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的描述性效度。
    由于在现场调查时间太短,没有机会和研究对象更多地接触,也没有机会对研究对象的同学朋友进行观察和访谈,因而缺少这方面的相关验证,可能会影响此研究的解释性效度。
对于“玩”,我先入为主的概念是身体活动,所以认为玩的时间很少,事实上王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摆弄文具,玩贴画之类,上课时也有可能会开小差,这些在本文中并没有被列入“玩”的范畴,因此,评价型效度可能存在漏洞。
    正如所有的定性研究会涉及到伦理问题一样,本研究也无法逃避。尽管本研究探讨的不是敏感话题,但是有些谈话可能会给被访者带来不安,以及由于一起居住会给被访者家庭生活打扰和麻烦,作为研究者总感到内心难安。
   
参考书目: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第105页
[2] 沈剑威,阮伯仁.体适能基础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2008.第65页
[3] 樊莲香,张德新,李静波.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1-1662
[4] 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67-71
[5] 张新萍,杨茜.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2007,41(11):17-20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7]姚大林.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社会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68-71
[8]谢敏,王建军,项立敏.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9-40
[9]董俊.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3-4):408-410
[10]乔聿.我国城市少儿生活习惯问题与对策[N].人民日报,2005-01-27
[11]沈楠.中学生胖无力,危及国家竞争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6-04-20第001版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340570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