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1期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剖析

2009/11/3 16:22:43 浏览次数 5625  

孙征,田雨普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通过剖析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的兴衰历程,重点考察分析了其发展缘由。力求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京奥运会;日本;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前言
    日本中国同为亚洲国家,在社会背景和竞技体育发展的背景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透视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从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其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也风风雨雨走过四十余年。在这四十余年里,竞技体育成绩大起大落(见图1)。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黄金点”,但其后中国竞技体育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借鉴近邻日本的发展经验可避免我们重蹈覆辙,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东京奥运会时日本的辉煌
    日本于1959年6月获得196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首先,为了向世界更好的展示自己,日本在举国体制下运作这届奥运会。整个奥运会的相关经费达到1兆800亿日元,折合30亿美元,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国家年度预算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投入大都用于东海道新干线、首都圈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为了保证在本土举办的这届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日本投入了20.6亿日元的选手强化费。1961年1月,在JOC(日本奥委会)设置了奥运选手强化对策本部,并制定了以“金牌榜名列第3位,所有参赛项目进入前6名”目标的奥运选手强化五年计划[1]。从硬件和软件上共同保障目标和计划的顺利实现。在1964年奥运会上,日本派出了357名运动员,果然不负众望,获得16枚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总成绩排名世界第三,仅落后于美国和苏联,超过了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
    战后1952年日本首次派出72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五届奥运会,取得1枚金牌、6枚银牌和2枚铜牌的成绩;1956年日本派出由116名运动员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十六届奥运会,取得4枚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的成绩;1960年第十七届奥运会日本取得4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的成绩。和前几届奥运会相比,日本在1964年奥运会不仅在名次上还是金牌数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见表1)。向世人展示了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和体育的腾飞,同时鼓舞了国民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2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通过举办奥运会,日本向世界展示自己已经彻底放弃了军国主义、摆脱了落魄贫穷,正在塑造一个繁荣发达、热爱和平、积极向上的现代化国家的良好形象,这些“形象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成功。随着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成功,日本作为体育大国尤其是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无须通过高水平竞技来证明自己在战后为经济复苏与腾飞所做的努力。因而他们把体育的重心开始放在提高国民总体素质上,继而注重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时竞技体育不断变化,依据日本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的成绩现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
2.1  波动下降期:1964年——1972年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日本的竞技体育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竞技体育达到高峰。届时日本展示了其复苏的经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且意识到国民体质与欧美的差距。随后重心转向大众体育,因而日本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出现波动式下降(见表2),但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奥运会上主要表现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日本获得11枚金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日本获得13枚金牌,相对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16枚金牌稍微有所下降,但仍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围之内。亚运会上主要表现在:1966年曼谷亚运会日本获得78枚金牌,1970年曼谷亚运会日本获得74枚金牌,虽然金牌数有所下滑,但是日本仍旧保持在亚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上。从奥运会和亚运会的金牌数上,都能看出日本的竞技水平有所下降,但一直趋于波动的缓慢下降。暂时的下降是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围之内的,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东道主优势的缺失
    奥运会主办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主场作战绝对是寻求突破的好机会。看看过去六届奥运会,韩国的金牌数增长了100%,西班牙增长了1200%,澳大利亚增长了78%,希腊增长了50%,美国增长了19%。总之每个国家都会在本国举办奥运会时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使竞技体育成绩达到最高,当然日本也不例外。
    作为东道主在参赛时间、比赛顺序、比赛项目、地理条件等方面必定占有优势,比如说因为日本是东道主的原因,柔道和排球第一次被列为奥运比赛项目。日本在柔道项目一举夺取三枚金牌;在女子排球项目上,日本延续其当年东洋魔女的神话,在决赛击败苏联夺得了金牌;男子在排球项目上也取得第三名的佳绩,为其日后登上世界冠军打下基础。这都为日本的金牌榜增砖添瓦。诚然,这也是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大原因。而在1968年奥运会上却取消了上届列入的柔道,这对日本无疑是一种缺憾和损失。因此东京奥运会过后,作为非东道主参赛国在缺少前期优势条件的情况下,成绩有所下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体育的重心的迅速转移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东道主日本获得16枚金牌,仅落后于美国和前苏联。奥运会结束,很多问题也就逐渐凸显,比如说日本的游泳曾经一度在奥运会上取得出色成绩,原来希望本届借主办国有利条件获取较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只在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得 1枚铜牌。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的金牌项目是体操5枚、自由式摔跤3枚、古典式摔跤2枚、柔道3枚、排球1枚、举重1枚、拳击1枚。不难看出在游泳、田径等需要基础体力的项目上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因为与欧美运动员的同场竞技中,日本运动员在体型和体力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首先,通过东京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得项目使日本认识到本民族在体力、体格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这一时期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呈现下降的态势。其次,20世纪60年代以后,众多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大众体育的做法,对其调整体育方针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1]。再次,作为外来文化的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此时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又使其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所以这时的社会体育便成为体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后,考虑到继续发展竞技体育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日本认为他们也没有必要再通过竞技体育展示他们的强大,因而开始淡化竞技体育,发展大众体育。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日本政府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1个多月就发表了《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的对策》,内阁会议决定发起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这个决定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此以后,日本转向大众体育的发展[3]。届时日本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的成绩也凸显了这一政策的效应,竞技体育水平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下坡路。
2.2  迅速下降期:1972年——2000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竞技体育出现下滑迹象,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竞技体育没有继续保持强势的劲头,而是出现大幅度下滑。亚运会主要表现在: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日本获得74枚金牌;1978年曼谷亚运会日本获得70枚金牌,至此日本金牌数虽有所下降,但仍连续保持在亚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上。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日本获得57枚金牌,而中国获得61枚金牌,曾经称雄前八届亚运会的亚洲体坛霸主的位置被中国取代。1986年汉城亚运会日本获得58枚金牌;1990年北京亚运会日本获得38枚金牌;1994年广岛亚运会日本获得59枚金牌;1998年曼谷亚运会日本获得52枚金牌,金牌数在80年代之后出现大幅度下降,一直屈居第三(见表3)。


    在奥运会上表现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日本获得9枚金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日本获得10枚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日本获得4枚金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日本获得3枚金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日本获得3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日本获得5枚金牌。此时日本竞技体育水平的下降不仅表现在金牌数上,更为明显的是表现在奥运会名次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排名第5;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排名第7;1988年汉城奥运会日本排名14;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日本排名16;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日本排名23;2000年悉尼奥运会日本排名15(见表4)。从以上结果来看,日本竞技体育水平在急剧下降,尤其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跌至23名,创造了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低纪录。至此竞技体育已经失去东京奥运会的光环,完全踏入低谷期。这个时期的日本竞技体育不仅在国际上失去了一席之地,而且在亚洲也逐渐退出耀眼的前台,在低谷摇曳。
    可喜的是,虽然这一时期日本的竞技体育成绩在不断下滑,但是足球水平却逆势而上。继1968年奥运会日本足球获得第三名后,70年代日本足球步入低谷,几次冲击奥运会与世界杯入场券均以失败告终。但在此期间,日本足协迈出了重要一步,那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开放。8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两支负有盛名的俱乐部,职业足球开始起步。90年代,日本足球开始腾飞,1992年日本获得亚洲杯冠军,也因此成为日本足球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1996年日本国奥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1:0击败了巴西队,标志着日本足球可以与足球强国对抗。此后,日本足球稳步上升,打进了1998年世界杯决赛圈,1999年世青赛亚军,2000年亚洲杯冠军,2001年获得联合会杯亚军。近十年来日本的足球队取得很大进步,日益走在亚洲的前列。足球水平不断提高,与总体竞技体育的下滑形成了不协调。当然竞技体育如此大幅度下滑,也是又因可寻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强化国民健身体育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由于有经济作坚强后盾,日本有势力实施发展社会体育的中长期计划。其次,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产生的运动不足、营养过剩以及生存环境恶化等,严重威胁到国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改善国民的体力和提高健康水平,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社会体育。经过4年多精心策划,日本1972年12月出台了发展社会体育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方策》。
    由于《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方案》的制定,日本体育的重心由竞技体育完全转向了大众体育,日本大众体育开始蓬勃发展。常言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众体育的飞速辉煌必然抑制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因此日本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以至于竞技体育水平不断下降,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埋下了下滑的伏笔。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日本获得9枚金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日本获得10枚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日本仅夺得4枚金牌。作为亚洲体坛霸主,日本曾称雄前八届亚运会,但在1982年第9届和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上,仅名列金牌榜的第2位和第3位。日本已经失去了亚洲体育霸主的地位,在重大国际比赛上取得的奖牌数越来越少,竞技运动水平出现滑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日本排名16;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日本排名23;2000年悉尼奥运会日本排名15。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跌至23名,创造了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低纪录,竞技体育完全陷入低谷。
2)固守业余训练体制
    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和企业俱乐部。中小学是培养奥林匹克选手的基地和摇篮,大学和企业俱乐部是培养日本高水平运动员的第二阶段,如日本大学的棒球,顺天基大学、早稻田大学的乒乓球,庆英大学的滑艇,日本钢管厂的篮球等,都为日本培养了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其主要模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自己的专业,参加训练和比赛,为迎接大型比赛,参加必要的选拔赛进人国家队,再进行赛前的短期集训,然后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12]。1978年体协做过一个调查,表明战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大多数是学生,而战后却多为“社会人”。例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期间的日本参赛选手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都是“社会人”了,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几乎是由企业自主管理参加奥运会选拔和比赛[14]。由此可见日本自始至终都没有建立类似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这样的管理机制,虽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出现了国家提倡、鼓励并提供资助的“公营竞技”的政策。但是,没有强力机制支撑的竞技体育管理是不能始终充满活力的,刚开始还未能够显现出它的不足之处,而后一旦有什么变化,就容易造成管理失控,因为竞技体育是必须常抓不懈、须臾不可放松的一桩事业[14]。
    其后日本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也逐步认识到,单靠学校的业余训练、企业俱乐部集训的培养体系现在已经难以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与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抗衡。鉴于体育后备人才缺失和培养体系的制约,日本想在竞技体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谓难上加难。
3)国际竞争强度剧增
    在1982年第9届亚运会上,中国获得61枚金牌且名列第一,日本获得57枚金牌名列第二,中国从此打破了日本称雄亚洲的局面;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上,中国获得94枚金牌,韩国获得93枚金牌,日本获得58枚金牌名列第三,从此之后一直屈居第三。可见中国和韩国以及西亚部分国家的竞赛水平提高很快,给日本在奥运会上等大赛上争金夺银竖起更高的门槛,再加上其他欧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强力竞争,日本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大赛上凸显优势已是困难重重,逐渐失去竞技体育的辉煌光环,淡出体育强国。
2.3  缓慢恢复期:2000年——至今 
    20世纪80、90年代的低谷期,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不满,政府开始对竞技体育大力改革,寄希望于竞技体育再次振奋民族精神。不负众望,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获得16枚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本获得9枚金牌。到2004年竞技体育再次达到高峰,从1964年到2004年历经40年的时间,但在2008年奥运会上再次出现波动,可以看出日本目前竞技体育的发展还不稳定,仍需要一段时间来演绎这段恢复期(见图1)。此时的足球,2002年在第二次参加世界杯的情况下日本队历史性的打入了16强,在亚洲足球的竞争舞台上,他们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两度赢得了亚洲足球竞赛最高的荣誉——亚洲杯。2009从6月6日晚上到6月7日凌晨,亚洲区十强赛迎来第一波高潮,日本率先取得了进军2010年世界杯的入场券。可见,日本的足球水平已经进入高水平发展行列,可谓蓬勃发展。当然日本竞技体育不断恢复也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的。
1)重提提高竞技水平
    在亚洲,日本已经失去了亚洲体育霸主的地位,在重大国际比赛上取得的奖牌数越来越少,竞技运动水平出现滑坡。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及民众的关注和不满,这为体育方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由此为日本再度重视竞技体育的提供契机。在这一背景下,1988年4月,文部省着手制定面向21世纪的新的体育发展中长期计划。文部大臣在向其政策咨询机构——保健体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中,为今后日本的体育发展确定了基调——终身体育的振兴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于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日本采取的是“政府资助,民间实施”的方式。政府通过资助把握体育发展的方向,社会体育组织接受政府的资助负责实施。为了适应体育方针的调整,1989年8月,日本体育协会与旗下的JOC分离[1]。JOC主要以提高日本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竞争力为中心任务,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细致的短、中、长期的强化选手计划[11],这一选手强化计划为竞技水平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竞技体育的辉煌发展提供了保障。1989年11月文部省发表了《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战略》,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被作为21世纪初体育发展的重点,竞技体育再度受到重视,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竞技体育的不断恢复创造条件,促进竞技体育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 制定奥运奖牌倍增计划
    1988年兵败汉城后,日本的竞技体育界开始不断摸索振兴日本体育的途径和方案,当然政府也全力以赴。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在日本文部省的直接支持下,制定了《奥运会奖牌数倍增计划》。《奥运会奖牌数倍增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日本选手所获奖牌数占奥运会奖牌总数的3.5%,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降为1.7%。为了扭转这种落后局面,体育界将争取在10年内,发誓要将奖牌比例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1.7%提高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5%[10]。为竞技体育的恢复提出了要求,促进了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
    为配合《奥运会奖牌数倍增计划》,日本政府还借鉴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强国的经验,由政府投资建设了日本国家体育科研中心(JISS)。国家体育中心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致力于体育科技的研究,为日本选手在奥运会夺取金牌提供科研、训练等全方位的服务。在原来培训、资格认定严密的体育指导员制度之上又加以完善,促使竞技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医生,trainer等身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为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营养和伤病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11]。当然日本所做的积极工作在雅典奥运会上得到丰厚的回报,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9枚、铜牌12枚,顿然跃居金牌榜第五位,也提前实现了《奥运会奖牌数倍增计划》中在2008北京奥运会时获奖牌总数3.5%的计划,竞技体育再度辉煌。
3) 改善社会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竞技体育的大幅度滑坡在日本造成学校运动队的衰落、学生远离竞技体育、支持体育的企俱乐部也渐渐淡出、民族凝聚力下降。长此以往,竞技体育将会淡出日本,面对竞技体育群体逐渐缩小的局面,日本竭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比如日本多渠道收集情报、各方重奖奖励、严格提拔、科学训练、高科技装备武装运动员等特等条件,给竞技体育的恢复提供充分而近完美的服务,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3 日本竞技体育“波动起伏”状之思考
    从1964年至今,日本竞技体育的大起大落,波动起伏,让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一下日本在其举办奥运会后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力争为中国2008年奥运会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3.1  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缺一不可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日本在1964年奥运会上取得辉煌成就后,重心很快转到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固然需要发展,固然重要,但群众体育的发展不能以竞技体育的放任为代价。
3.2  竞技体育不进则退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强力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进则退。原地踏步就是退步,在目前体育强势发展的社会中却依旧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停滞不前,那便意味着落后。
3.3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奥运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竞技体育的盛会,奥运会成绩即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风向标。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日本的足球得到昌盛发展,但是足球却不能代表竞技,却不足以带动整个社会竞技体育的发展。

4  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从1964年到如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通过对日本竞技体育 “波动起伏”状的思考,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期促进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体育和谐健康发展。
4.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立起来。认为,要想快速发展群众体育,必须削弱竞技体育。在一方取得明显进步的时候,不是以停止脚步来等待另一方的追赶,而是在继续前进的同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拉动另一方的进步。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像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2   群众体育是基础
    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群众体育发展是相对落后的。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胡锦涛主席指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群众体育发展了,社会各界才会更关注体育,会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
4.3  主要发展项目与奥运会项目协调
    在体育项目分类众多的现代,我们难以在所有项目上都领先世界。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我们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整等措施,使主要发展项目应与奥运会项目相协调,实现主要发展项目的突破,实现竞技体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崔颖波,赵广辉.东京奥运会后的日本体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兼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方针[J].体育与科学, 2004, (04) .
[2] 张婷,刘壮.日、韩奥运后的体育发展对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政策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08, (04) .
[3] 崔颖波,何志林,李建国.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特点及趋势——“社会体育”政策篇[J].体育与科学, 2003, (01).
[4] 崔颖波,何志林,李建国.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特点及趋势——“终身体育”政策篇[J].体育与科学, 2003, (02).
[5] 张新萍.前奥运举办国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
[6] 孙金荣.日本大众体育的进展状况及其振兴政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 14-16.
[7] 孙金荣.日本大众体育的进展状况及其振兴政策的研究(二)——大众体育发展的高级阶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8-11.
[8] 高虹.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走向问题——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道路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 .
[9] 周爱光.战后日本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
[10] 张信春.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4) .
[11] 夏书红.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历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6).
[12] 刘志敏.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与两国运动训练体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 2002,22(3).
[13] 郑贺.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带来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09).
[14] 聂啸虎,张生平.试析日本竞技体育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7).
[15] 张永龙.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从中、日两国竞技体育发展对比中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27(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410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