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8期
 
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干预研究

2009/7/24 16:53:02 浏览次数 6661  

刘春来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330013


摘  要:以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3个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集体课外锻炼和自行课外锻炼的分组方式,同时辅以认知干预,对江西财经大学35名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实验,为考察结合认知干预的两种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的干预影响,实验前后进行量表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值多元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在因变量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上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两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两干预组的效果也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形式的课外锻炼能不同程度提高大学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水平,且自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干预效果最佳。
关键词: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体育认识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体育后进生这一群体人数近年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体育后进生常常表现为性格内向、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畏缩、胆怯和紧张心理等行为和性格特征。如不及时发现原因,对他们加以疏导,久而久之积淀成固执任性、抑郁、怪癖等心理习惯,则会大大削减他们对教育的可接受性,甚至直接影响其终身的发展。
    近年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正在发生着变化,个体的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被认为是衡量身心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而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乌克兰学者Kenneth R•Fox(2003)[1]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在促进主观生活满意感、治疗心理疾病和心理异常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身体自尊是一种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的结构。我国学者陈丽娜,张建新(2004)[2]对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及其与个体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何玲(2002) [3]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青少年的抽象及具体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殷晓旺 (2005) [4] 对大学体育优差生的身体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体育锻炼领域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则显不足,不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育锻炼对整体自尊及身体自尊的的影响,如何颖、徐明(2002)[5]研究发现,运动量大的学生其身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运动量小的大学生,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田录梅等人[6]对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进行了研究等等。而对大学体育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方面的研究却未曾有过。本研究试图采用课外体育锻炼并辅以认知干预的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施与影响,以期达到改善的效果,为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同时为充实、扩展体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江西财经大学体育教学班通过以下三种方法相结合选取体育后进生40名:自述不爱好体育运动;询问上学期或前两学期体育成绩,均低于65分为差;教师根据学生体育课的表现主观判断或询问本班其他同学对被判断者的评价;以上条件须符合两条即可。对被确定的(40名)体育后进生进行干预锻炼(锻炼过程中有5名学生退出),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 测量工具
1.2.1 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徐霞等人[7]修订自Fox 等1990 年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作为身体自尊的测量工具,本次测量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实验前后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5、0.87,各分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及身体素质前后测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6、0.86、0.86、0.88;0.87、0.88、0.89、0.89。
1.2.2 一般自尊量表 选用Rosenberg(1965)[8]的【一般自尊量表】作为一般自尊测量工具,本次前后测量量表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97、0.95。
1.2.3 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 选用Leungh(1992)[9]的【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作为一般生活满意感的测量工具,本次前后测量量表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9、0.87。
1.3运动-认知干预

    采用不同课外锻炼的形式对35名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锻炼干预,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安排一定的体育锻炼内容,并施予认知干预。
表1  干预内容及组织方法
    一组为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课外锻炼组13人(男7人,女6人),锻炼及认知干预内容见表1。
    二组为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自行体育活动组12人(男2人,女10人),锻炼内容及方法见表2


    三组为对照组10人(男3人,女7人),照常上体育课,不安排任何课外体育锻炼。
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 统计软件,采用前后两次测量差值的多元方差和LSD多重比较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各组实验前后测变量差值的描述
    表3是各组被试实验前后身体自尊、一般自尊以及生活满意感差值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表3表明,对照组各变量前后测差值明显不及两锻炼组各变量前后测差值大,即锻炼组身体自尊、一般自尊以及生活满意感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各组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差异分析
    进一步对各组实验前后的差值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方式对各因变量的影响,除身体素质的差值未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3)外,对身体自尊各分量表、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


    表3结果明确显示:两锻炼干预组各变量前后测差值明显比对照组各变量前后测差值大,即锻炼干预组身体自尊、一般自尊以及生活满意感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是仅仅从前后测差值平均数上看, 还不足以说明各锻炼组产生的不同效果,因此将各组因变量得分进行LSD多重均值比较,表5列出了不同组别各因变量的得分LSD多重均值比较结果。结果表明,两个锻炼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所有因变量的比较中,只有身体状况在3组与1组的比较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9),其它所有因变量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的比较中,身体素质与一般自尊两因变量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66,p=0.08),其它所有因变量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3 讨论与建议
3.1 不同组别实验前后身体自尊、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课外锻炼组(为1组)与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自行锻炼组(为2组)实验后各因变量均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两组在实验效果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2组在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一般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提高与改善比1组更为显著,1、2组比较中,只有身体素质与一般自尊两因变量组间的差异不显著,其它因变量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即2组比1组实验效果更佳。这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组织的集体课外锻炼形式虽然较为丰富,但活动的内容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而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自行锻炼组,活动内容除老师规定的中长跑及跳绳外,是自行选择的某一球类活动,体育后进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后,在互助同伴的督促及共同参与下,更容易投入活动过程,也更容易感受到实际的支持,这种教师布置课外作业通过小而灵活的互助组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也许更符合体育后进生生理、心理特点;也可能是由于1组中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方式、认知干预的过程等还存在一定欠缺,以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干预的效果未能很好显现出来。二,在教师组织的学生集体课外锻炼中,参加活动的体育后进生有半数是男生,在学生课外自行锻炼组男生比例较少,多数是女生,而男生也许曾经就参与过一定体育活动,运动对男生的效益不及对少有运动体验的女生明显;另外,实验前2组比1组学生的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均分更低,实验的结果却是2组效果最佳,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锻炼对低自尊、低自信、低身体自我价值感的个体效果更佳。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3组)与两锻炼干预组(1、2组)相比,仅在身体状况方面3组与1组的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0.09),其它所有因变量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变化(p≤0.01,p<0.05)。这说明常规体育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水平但并未产生显著性积极影响,而两种锻炼干预的方法均不同程度对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了显著性积极影响,因此,大学体育应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体育教师应多关注体育后进生,并结合课堂内外对其施与恰当的运动—认知干预,以提高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水平的同时改善体育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结论
4.1常规体育课未能对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产生显著性积极影响。
4.2有效的运动—认知干预能显著提高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水平,比较两种锻炼方式,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自行锻炼对体育后进生的干预效果更佳。

5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将锻炼与认知干预相结合,未能考察锻炼干预与认知干预各自对体育后进生产生的不同效果;其次,因为实验分组的随机性,未能考虑到各组性别的均衡,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再次,样本量不够大,进行大样本实验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F0x, K.R(2000).Self-esteem,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1:228-240
2. 陈丽娜,张建新. 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4:222-224
3. 何玲, 张力为. 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3) :35-36
4.殷晓旺.张力为. 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 体育科学. 2005(3):38-41
5. 何颖,徐明.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65-68
6. 田录梅, 张向葵, 于海峰.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 . 心理学探新, 2003, 4: 55-58
7. 徐霞,姚家新. 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 体育科学,2001 ,21(3):78-81.
8. Rosenberg M.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city Press,1965 .
9. Leungh J P, Leungh K. 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2;21: 653-66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363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