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5期
 
从孔雀拳运动的演变看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009/5/11 17:34:35 浏览次数 6623  

石曼曼1   陈保平1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222;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 要: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从孔雀舞入手,阐述了傣族传统体育孔雀拳演变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傣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说明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进在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提升 、重塑 ,尤其是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剧烈冲击的今天 ,从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实现自我更新,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
关键词:孔雀拳运动;体育文化;发展

1 前言
    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民族,在其心灵深处都流淌着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长河,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造就这条长河,同时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吮着这条长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体育,犹如一条无形的红线,将数千年的历史串联在一起,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灿烂辉煌的画卷。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傣族孔雀拳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综述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任务,搜集和查阅有关云南傣族的相关资料和云南其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此方向的研究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  实地考察法:根据收集的资料,了解了傣族人民的聚集地,考察了德宏州地区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体育文化等。
2.2 .3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就有关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等问题询问有关专家,并根据建议进行了更正。
2.2.4 逻辑分析法:对由文献资料、访谈等所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针对目前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状况,推导出结论并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3  孔雀拳运动的演进历程
3.1 体育需要舞蹈,舞蹈辅助体育
3.1.1 孔雀舞
    在少数民族中,舞蹈与某些体育项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舞蹈可以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形式,体育也可以视为一种表演观赏的形式。所以说少数民族的许多舞蹈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体育活动,尤其是在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像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纳西族的东巴跳、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等等。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人民创造的国家级艺术瑰宝,是傣族人民勤劳、健康、智慧和善良的象征,是滇西南各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我们多民族边疆“七彩云南”的又一张国家级声誉的“名片”,更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祖国的“国家名片”。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动作异常丰富,但不以力量、速度或舞路的花样取胜,而是以傣族人隐含其中的模仿孔雀的形态和倾入的情感让人获得乐趣,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 、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一系列动作,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身体柔韧起伏,处处形成“三道弯”(即头、腰、膝三部分的各自弯曲)的造型。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各个环节都与眼神相配合,非常有韵律。这种特殊的体育行为,是建立在傣族人清丽、幽默、浓情蜜意的美学情趣之上的。若不了解傣族文化的特点和傣族人开朗细腻的民族情性,就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他们的孔雀舞的内在涵义。
3.1.2 孔雀拳运动的起源
    说到孔雀拳不得不提到傣族的孔雀舞和武术,早在汉代,傣族武术已见雏形。南诏管辖傣族地区后,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的傣族是这样描写的:“男子尽武士,除战争外,不作它事。”据《滇略》卷九说:“威远州今尽为僰人(今傣族),男女勇健,走险如飞。”由此可知:傣族人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在不断的战争中,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傣族的武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促其向军事战斗技能方向发展。在近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傣族地区寺庙里发现了部分反映武术的壁画,有练拳的、练刀的,也有练剑的等等。从丰富的壁画内容中,可以看到昔日傣族的武术风貌。
    孔雀拳,是流行在傣族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带有舞蹈性的武术运动,参加“民运会”有26年的历程。由于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云南省德宏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欢,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大家能从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能得到国人更多的认同感,比如一听《天路》音乐,脑子里就有了青藏高原的雄伟形象,提到孔雀舞就知道是七彩云南的象征。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重要原因。
    孔雀拳这一运动项目,从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表演项目以来已有26年的历史,作为傣族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它的发展历程就是傣族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孔雀舞的创始人约相老前辈,积极钻研孔雀舞,并把孔雀舞和傣族武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孔雀拳”。
3.1.3 孔雀拳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技能和节庆习俗的生动再现,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很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像达瓦孜( “达瓦孜”意思是“高空走绳索”,是新疆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绝技。)一样,从本民族自娱自乐的活动,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一种全民同乐的健身和娱乐活动。孔雀拳和孔雀舞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娱乐性质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就已名扬中原了。过去,傣族男子到了14—15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每到农闲,成群结队的傣族青年都要练习武术。逢年过节,表演武术的人随处可见。像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我国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又引进缅甸、拳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孔雀拳、蛙拳、蛇拳、鹭鸶拳、猴拳等。
    在傣族武术中,最精彩、最富有民族风格的当数孔雀拳。傣族孔雀拳,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韧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每个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打孔雀拳时可以用象脚鼓伴奏,还有一两位姑娘一起翩翩伴舞。时而像一只优雅的孔雀闲庭信步,时而像一只出笼的猛虎威猛无比,拳法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韧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非常像孔雀,此外还有象脚鼓等民族乐器现场伴奏。
从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始,孔雀拳就走进民运会体育这一大舞台,是 “非常原生态” 的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它代表该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风貌。不仅为各民族展现了本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也为各民族的基层群众走出家乡、与各民族兄弟姐妹相聚交流提供了机会,更成为团结凝聚各民族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对生产、生活方式众多描述”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4 傣族的巫术文化
    巫术--中国的鬼神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它为原始民族提供了现成的仪式和信仰,以及使用的心理工具,使其渡过难关,恢复自信心。没有巫术文化的渗透、参与、倡导和组织,就不可能有重大宗教祭祀时的竞技和舞蹈(祭祀时的各种舞蹈动作和体育活动项目,如:傣族的祭祀时的表演项目孔雀舞、孔雀拳、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等等),就不可能有当今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为各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固定的时期、地点和示范,在参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等等。
任何一个事物都两面性,巫术也不例外,尽管巫术给民族活动体育活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过于发达的巫术文化,极大的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步伐。如此复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只能说明“人的觉悟”非常不够。人在诸神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巫师的占卜通神后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种风尚至今仍然广泛存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遗风不减。正是由于这种“巫风”文化的影响,商代发达的军事活动没能演化出专门的体育活动,至今少数民族许许多多的传统体育项目无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法与现代体育一较高下。

5 傣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傣族体育以观赏与身心娱乐见长,这在云南可谓独树一帜。云南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民族塑造的体育自然以勇敢顽强、粗犷豪放著称,风格朴实粗犷,动作刚劲有力,而且攻击性强,强调身体接触和对抗,是力量与搏杀的炫耀,如彝族的摔跤、独龙族的剽牛、傈僳族的爬刀杆等。而傣族的体育活动,人们寄予其中的不仅仅是力量与智慧的竞斗,更期望从竞技较力的活动中使比赛与观赏双方都获得欢乐和心灵寄托。这种审美意愿尽管也会在音乐、绘画等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但以人类自身的体形变化和竞技方式诱发自己身心的美感却是傣族体育文化特有的审美心理。傣族喜好的孔雀舞(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拳(孔雀拳由孔雀舞和武术演变而来,通常在宗教仪式表演中,孔雀拳占有一定的分量)、踢打象脚鼓、丢包、赛龙舟、放高升、堆沙等体育活动普遍具有动作节奏感强、表现方式轻柔、讲究防守和注重传达人物情感等特点。

6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6.1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和并存
    傣族传统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一样,作为一种维系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只会被未来社会改造,而不会走向消亡。它是建构未来化体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未来文化的大厦并不是凭空构造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吸收与重构之上,是对传统的积极扬弃与发展。所以,未来体育文化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解体,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即我们所说的创造性转换工程,亦即新传统的诞生。特别是宗教 ,在一种人类文明崩溃和另一种文明产生前的这一危险的间歇时期,它保存了宝贵的生命胚种,充当着新文明诞生的蛹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这样 ,是在新旧文明的交汇、吸收、重组和碰撞中走向未来世界的。
6.2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生产经济与家庭相联结的宗法社会基础之上的。因而传统体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尊师重教、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内涵都是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但民族传统体育也有许多落后的东西,我们必须重塑它使之长盛不衰,重塑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新的理念,冲破带有不适合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切旧俗,铲除假借宗教的名义进行“体育健身”而败坏合法宗教活动的一切邪教组织。应该说,今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前天和昨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合乎人类发展规律的演绎。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其中优劣并存,长短相依,彼此是互相渗透的,惟有其精华,才能沿着历史的螺旋线不断向前运动;也惟有利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精品,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6.3  傣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提升
6.3.1 民族体育文化意识的兴起
    傣族的民族风俗中体育文化表现最丰富,但因地处边疆和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地理封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尽而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心理结构、宗族观念和狭隘的乡土意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包括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开始逐步脱离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体育文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已从高山、峡谷、边陲村寨走向中华大地,走进民运会,体育文化意识已全面兴起。
6.3.2 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认同
    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民族又以文化为聚合体。正是这种关系,民族认同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傣族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得到民族大众的认同。孔雀拳这项传统体育活动,从其表现形式看,我们就能知道所属民族;从其表现内容看我们就能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有所了解,使我们感受到该民族远古的生活气息。傣族传统体育活动既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要是以传统为核心,基于现实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真实地、全面反映傣族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符合民族成员的审美情趣和娱乐需求,就能促成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次上进化、延伸;在文化内容上拓展、充实;在文化形式上现代、多样的目的。
6.3.3 民族体育跨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结果,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使得一元变为多元,单一变为复合。在历史的发展中,傣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受到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且由于教育、娱乐、健身、交流等因素,符合其它邻近民族的需要而被借用,经过吸纳、共生、丰富和发展原有的内容和形式,又再以新的面貌广泛流行于各民族间。随着傣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传统体育的发展将和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风情等一道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民族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6.4   傣族传统体育走出家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里程碑
    任何优秀的体育文化无一不是由民族的传统体育演变而来。傣族也不例外,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是反映民族个性、特质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以中华民族形式反映人类共性的文化。如果不含有人类共性,那就不属于人类文化了。把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联接起来的正是该民族个性特质和人类共性的因素。尽管传统体育文化随历史的发展、演进而变迁、转型,但决不意味着民族个性的泯灭,也不意味以民族形式体现出来的人类共性的消亡。傣族体育文化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现民族个性、特质的成分不仅是属于我们民族的,也是属于人类世界的文化财富。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互学、互动、互渗、互补的重塑和提升后,将更加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也深信傣族体育文化经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磨合,将在未来的多元世界文化中确立自己应有的位置,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整合”过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新的精神和气派。
7.2  建议:
    傣族传统体育或者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欲求发展,就必须在认识、了解该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文化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达到和谐与统一,才能使我们先哲创造、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李延超 饶远. 傣族传统体育的水文化特征探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9
[2]  李延超,饶 远 .傣族体育与“水文化”缘由探析[J ]. 体育科学, 2006 年 (第 26卷)第 4 期
[3]  方曙光. 浅析体育文化的演进过程[J ]. 宜春学院学报, 2007.12月第29卷
[4]  李延超,饶 远.人文地理视野中的傣族体育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7
[5]  芦平生 ,陈玉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3期, 29卷
[6]  顾晓艳.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J ]. 体育科学, 2004
[7]  陈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8]  黄涛.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转型与未来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9] 黄大庆,杨银田,徐明魁.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2760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