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3期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

2009/3/9 10:07:52 浏览次数 6037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体育教研室 邮编:734300  郭俭  田娟


摘要: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锻炼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锻炼过程中身体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会引起过渡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  练习强度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于少数同志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解不深、领会不透,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就不需要运动负荷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本人教学与训练的实践,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谈点看法。

一、深刻理解体育课的性质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质,指出了他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采用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特征。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人说:体育课不必过分追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甚至不需要运动负荷了,提出了所谓的“浅,易、轻”的做法,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千方百计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一味让学生自行去学习、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的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缺乏有效的引导。特别是一些涉及到爆发力、速度、耐力、力量等教学内容的教材时,使学生的身体承受很小的运动负荷。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极端的做法。
    过小的运动负荷,则不会起到练习或锻炼的效果,也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学生根本学不会什么动作,体验不到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后的快感。要想达到身体健康,在运动中就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的刺激,对人体施加适宜的即有利于改善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运动负荷,才能打破肌体原来的平衡。因此,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运动负荷应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体验
    对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中小学体育教师们都非常熟悉,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曾经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标准之一,运动负荷既是体育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依据。长期以来,由传统体育教学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到实践体育课标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着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缺乏相关运动知识的传授,其中包括对运动负荷知识的讲授。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运动的主要知识,没有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和理解,造成在体育教学中安排运动负荷时,教师畏首畏尾,学生怨声载道。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锻炼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锻炼过程中身体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会引起过渡疲劳,影响身体健康。运动负荷包含负荷的量和负荷强度。前者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练习密度或练习难度来衡量。体育课的密度与练习时间的多少会涉及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练习时间过少,则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过多,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其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教师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影响,也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少数学生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要求学生懂得,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心率、呼吸节奏、出汗量、脸色、内脏器官的反应等生理症状来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 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有合理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都必须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都伴随着相应的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练习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练习方法,二是练习中的运动负荷。而丢掉运动负荷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没有运动负荷,就不会有锻炼和训练的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健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的一项重要目标,学生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才能达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改变的目的。因此,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一定要注意使运动负荷符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既要考虑因人、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个个体还要注意一个“度”。过小的运动负荷,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下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学生机体不能得到良性的应激反应,长期下去,学生不但不能保持原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质,而且体质和身体素质的下降成为必然。如果负荷过度,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则会造成学生的疲惫不堪甚至出现运动损伤。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还要考虑一些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学生练习时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等等。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的学习、研究、总结。要科学合理的设定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只有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保持科学合理的运动量和密度、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五、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课前,体育教师在了解学生与钻研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认真设计课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课中,对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应随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爆发力练习、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及时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80-20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运动负荷的安排,与教学目标、教材性质、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气候情况、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不能强求一律。要认真设计课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要防止单纯追求运动量和密度的教学而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吃透运动负荷的基本原理,掌握安排、调节运动负荷的基本方法,是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和参加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里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六、结语
    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合理的安排好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切实提高课堂效果,并不矛盾。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应有别于竞技运动的训练。竞技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大强度、高密度、超负荷的运动训练,这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是大有帮助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运动项目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关系。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时,既要注意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正确体育态度及人生态度的形成。从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角度考虑,在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我们需要的是适宜的运动负荷,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强度。由此可见,现在需要积极探索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合理的安排好体育课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长期学习目标的确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340711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