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2期
 
四川省普通高校选项体育课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究

2008/12/9 17:03:45 浏览次数 5032  

庹清云  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 四川绵阳 621010


摘  要:通过对四川省内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484名学生和165名教师的调查以及部分专家的走访,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与研究,得出体育选项课得到了普通高校广大师生的认同,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目前最值得肯定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也存在模式单一、学生选课自由度受限等缺陷。建议选项体育课与其它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互相取长补短;学校要开设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同学们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
关键词:普通高校;选项体育课;现状;发展趋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内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484名学生和165名教师为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专家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项体育课的演进发展
2.1.1 选项体育课相关概念
    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给课的定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1]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单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简称。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2]学校体育的多种任务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形式来实现的。
    选项体育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选择一项或多项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等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而开设的体育课。体育项目设置是根据本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尽可能多的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体育方法、手段,进行运动、健身、娱乐、休闲,并提高其运动技能,在运动中体验乐趣,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和一种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3]。
2.1.2 选项体育课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曾于1957、1961、1979年颁布过3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每个《大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历史特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原《大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不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从多年的实践看,它从教材体系到课的类型、结构,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内容标准到考试方法,基本上是以学习、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的。结果多数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不好,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呈逐渐下降趋势。针对前几个体育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国家教委199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规定,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项目进行专门训练,即在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选项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激发了体育兴趣,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总体而言没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场地器材、师资、专业方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开课年限、教材内容、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改革也均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表现为对人的需要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对教学对象的需求无法更大限度地满足。为此,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并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4] 。
2.2 选项体育课现状
2.2.1课程趋优
    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高校体育课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为两年,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为选项课。这种设置不仅解决了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同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过多重复,而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发展,体育课也由过去的“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并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专长。过去的教师一人承包几个班,一学年上几个项目的课,造成因不是自己的专长而疲于应付。实行选项教学,使具备专长的教师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5]。
2.2.2 师生认同
    由于选项课打破了原有系别、专业、性别、以及自然班的建制,在不断变换(每学期)的教学班级中学习,这就要使学生不断去适应不同的群体,学会交际,主动交流,尽快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同时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建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6] 当经常参加集体项目锻炼,就能体会与他人相互配合与合作的乐趣,感受到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快乐,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也会慢慢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7] 同时,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求知欲的增长,教师不得不投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教法、吸收新成果,、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师生关系,以期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同,从而在学生中建立良好印象,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调查发现,师生对开设体育选项课持肯定态度,他们通过上选项课的切身感受,对选项课的意义、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说明选项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符合广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和要求,是很有必要开设的。通过调查得知:对选项课专家的赞同率为90%,学生赞同率为85.4%;对跨班级选课专家的赞同率为89%,学生赞同率为94.3%;对跨年级选课专家的赞同率为57%,学生赞同率为83.4%(见表1-6)。


2.3 发展趋向
2.3.1现存缺陷
    体育选项课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在实践中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
    从编制模式来看,《指导纲要》采用的是目标编制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事先确定目标,再选定内容,加以组织成为标准化课程。“目标模式”的目标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是通过科学分析确定的,其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变化为标准的,它关心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可观察、可量化、可评价的行为变化结果,它强调的是目标越具体越好,越量化越好。因此,就容易造成对一些难以量化或无法测量的教育效果的忽视,而这些又很可能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效果,如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特点、兴趣态度等。[8] 打乱原有系别、班级,重新编班的组织形式虽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但是在实际选课中,按照学生所选项目形成的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体育基础、专项运动技术基础、身体素质,以及对体育的理解能力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而且有些项目男女生数比例差别也很大,不利于组织教学,导致学生握教学内容程度不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难以保证不同层次基础学生学习的需要,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影响选项课教学质量[9]。
2.3.2 优化发展
    1)模式组合多样化。由于新的《指导纲要》把课程的隐性目标“显性”化了,[10] 不仅将课程目标层次化、具体化、细化,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明晰,并且扩展了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课程目标多元化特点。[11] 而多元的课程目标需要多元的教学模式,选项体育课就需要与分层次教学、合作教学、发现学习及课外俱乐部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互相取长补短。因此模式组合的多样化是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发展趋向。
    2)拓展选课自由度。通常各个学校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为了排课方便,采取同时由同一年级某几个专业或系选项统一上体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课的自主程度。为了拓展选课自由度,体育课不但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还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年级,将全校学生置于同一个平台选课。时间上也可由原来常规的周一至周五的第3-4节课、5-6节课拓展到每天的第1-2节、3-4节、5-6节、7—8节、中午、晚上、双休日等每一个时间段[12]。经过调查得知:赞同在1-2节上体育课的同学达到了18%,而专家的赞同比例则高达20.6%;赞同在晚上和周末上体育课的同学分别达到了20.18%,而专家的赞同率为20.3%(见表7-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得到了我省高校广大师生的认同,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目前最值得肯定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也突显出模式单一、学生选课自由度受限、对一些难以量化或无法测量的教育效果的忽视、难以保证不同层次基础学生学习的需要,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影响选项课教学质量等缺陷。
3.2 建议
    多元的课程目标需要多元的教学模式,选项体育课就需要与分层次教学、合作教学、发现学习及课外俱乐部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互相取长补短;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培养的力度,开设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同学们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新普.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4).
[2] 谭北风.新时代背景特征与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1).
[3] 钱毅恒.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12月:10-11.
[4] 韩丁.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
[5] 周建华等.新课纲要理念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主体地位认识人的调查[J].体育学刊,2006,13(4):108.
[6] 郭献中等.大学体育“三自主”课程模式下的审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37,8(2).
[7] 马志宪.开封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10.
[8] 王华倬.中国近代体育课程史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0.
[9] 胡万祥.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课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06,12(4):119-120.
[10] 苟定邦等.新旧《刚要》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
[11] 杭兰平等.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2006,29(7):964-965.
[12 郭献中等.大学体育“三自主”课程模式下的审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73-27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333115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