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1期
 
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制度改革初探

2008/11/10 17:40:27 浏览次数 5457  

汤  龙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早操也称早锻炼,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长期坚持早锻炼可以巩固专业和扩大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兴趣与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提高运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丰富校园生活。它已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重视早操、组织好早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宣传、组织、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提高早操质量,找出适宜各类体育院校早操的最佳内容,组织形式和模式。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内容;组织形式;改革

1 问题提出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精神,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今,早操已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缓解专业课程及各种压力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学校早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事业的传播者与组织者,如何使他们合理高效的利用早操,如何造就他们强健体魄,如何培养他们的终生体育意识,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学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早操的改革刻不容缓。

2 体育专业学生早操的现状
    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开展情况,学生对早操的认识和态度,笔者采用询问,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对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早操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从统计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对早操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认为早操能提高专业身体素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培养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出早操,即使出操都存在有诸如迟到、早退、效率低,出工不出力等问题。由此可见,早操的内容和形式是直接造成学生认同早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观点而又不愿意出操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只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依然会坚持身体锻炼,这说明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还有待于加强。因此,笔者认为早操改革还应着眼于学生未来。


3 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出操效果差的原因
3.1 学生思想观念淡薄,终身体育意识不强
    目前综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有一部分是因高中文化成绩差,被迫参加体育锻炼,借体育为跳板步入大学殿堂,对体育认识很肤浅,而现在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学生对今后是否从事体育方面工作还不确定,加之学校对体育的健身、教育、辐射功能引导不够,学生终生体育意思不强。
3.2 宣传发动不够,学生开展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形体,提高体育技术与技能,学会科学健身方法,但有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好,不用锻炼,即使锻炼也没什么效果,也有的学生认为早起(或早锻炼)后将影响白天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等,从而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领导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积极性调动起来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课时津贴制,教师上课有津贴,而组织早操的领导老师基本上是无私奉献,没有报酬,即使有也很少。然而早操工作又是一项长期得抓,与各班难以协调的工作,很多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影响早操质量。
3.4早操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不能适应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需求
    目前各高校仍把广播体操作为唯一的内容,体育专业的学生早操内容也多数基于广播体操,跑步及少量其他的运动,长年如此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大大影响了早操效果。
3.5 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
     由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高校年年扩招,致使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相应的体育设施不足,,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受阻,这样导致早操质量不高。
3.6 组织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够完善
    体育专业学生早操从组织到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早操只是让学生早起,走出宿舍,具体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都无人问及,同时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对于学生迟到,早退,旷操等现象没有明确的观点,即使有也只是一纸空文,落实程度不够。

4  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制度改革
4.1 改革原则
    1)科学健康,终身受益原则。 在选择和安排锻炼项目时,要从学生实施出发,坚持健康第一,体现积极性休息特点。通过早操锻炼,可以使大脑尽快由抑制过渡到兴奋状态,可以补充大量的氧,促进大脑新陈代谢,使大脑清醒,精力充沛,热情饱满,从而为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准备好良好的自身条件,但是在锻炼时运动强度、运动项目和运动量的选择上要适度,要是学生积极愉快地参加,通过锻炼达到活跃身心,培养团队协作或者提高技能,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
    2)组织监督,自我管理原则。学生是早操的主体,在加大学校职能部门监督的同时,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不得强迫学生参加自己不喜欢的项目,要结合体育运动本身的美丽和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的产生兴趣,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早操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
    4)继承传统,适应新潮的原则。早操可以在传统的广播操或者在跑步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的潮流,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5)注重实效,寓教于乐的原则。早操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只流于形式,而且要充分发挥其在学校体育中的健身、教育和辐射功能。早操(早锻炼)一般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因此要加强学生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等社会观念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思想作风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6)统筹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早操(早锻炼)要有计划,有组织,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按照季节变化采取不同运动方式安排适宜运动锻炼项目,做到运动,器材,人员三到位。
4.2 早操制度改革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意识。通过主体班会,展板海报,媒体宣传,体育专业理论课,科学健身讲座及专业技能课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等多种途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明确早操重要性和作用,并把早操锻炼作为学习,生活的自觉需要,激发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变早操形式,使早操内容趋向多元化。应根据场地,器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采取多种形式,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更换一个早操内容的锻炼方式。如:春季:武术操,夏季:健美操,秋季:广播操,冬季:长跑等。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长成立兴趣小组进行练习,还可以每月一赛形式,以班或寝室为单位组织各种球赛,拔河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及与体育相关相应比赛,使早操百花齐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材是早操的物质基础,按高校评估体系指标要求,学生人均占地面积为54平方米,而大部分院校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更何况,面对的是体育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早操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远远高于一般学生。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放相应教学场馆和器材室。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体育专业学生早操应由体育院系单独管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挂断帅,学生科和班主任相互配合,形成体育专业教师宏观指导全面抓,班主任跟班亲自抓,学生干部配合抓的良性运动机制,建立“学院领导—学生科—班主任—学生干部—全体学生”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5)健全管理制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早操应依靠制度来管理,根据早操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建立健全《早操管理办法》,《场馆器材借用守则》,采用点名签到制度,把学生早操考勤,效果和达标测试成绩集合起来与推优推先,入党等挂钩;把教师指导与班主任工作成效和工作量联系起来,作为总业绩考核标准,按劳取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
4.3 早操改革后具体实施办法
    早操改革后围绕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扩大技能面和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采取教学模式,实行分层管理。分年级,分场地器材,分指导员等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早操活动。
    1)对体育专业所有非毕业班的学生实行集体统一早操制度。将广播操(根据季节变更内容)作为集合考勤时间的一项热身运动,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为以后继续分层锻炼作好的铺垫。
    2)实行分层管理。所有学生做完早操后,一、二年级学生再以行政班为单位,在事先分配好的场地由指定的教练员组织锻炼(其中一年级学生侧重于一般身体素质练习,二年级学生侧重于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三年级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需要选报和组建兴趣小组(或以专选班为单位)由项目负责人(或专选班班长)组织;项目兴趣小组负责人(专项辅导员)在本兴趣小组成员选举中产正,实行轮流聘任制。
    3)采取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及未来就业压力,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新技术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开发,运动,管理评价等领域的“一专多能”性人才。为给大三学生造就一个教育实习的平台,每周在大三中选派一批学生到大一,大二各班组织早操,三年级则由各项目小组负责人(或专选班班长)担任教练员指导早操,同时要求各教练员事先写好早锻炼计划,并交教学科审批备案。
    4)建立场馆器材借用制。为满足广大学生要求,开放部分场馆和器材室。各班(或个项目小组)根据教练员的计划事先向学院提交申请,由学生会体育部统一组织发放。于每日结束后还回,器材借用实行班长(或项目组长)负责制。
    5)开展创优评比和教学比武术相结合模式。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各班体育委员对早操情况进行考勤,实行一日一公布,一周一统计,一月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同时利用大型体操表演(或广播操大赛)和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比武的形式,对各班(或各项目组)早操情况进行评定,并纳入系统评优。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J] . 中国学校体育,1991.1.
[3]陈红.高校早操改革思路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王晓军. 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99.1.
[5]陈伟霖.早操不宜过量[J].中国学校教育,1999.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529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