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优秀游泳运动员模拟水槽“冲酸”训练实验研究

2008/9/10 10:58:05 浏览次数 5927  

李文涛1  郑念军2  徐海泉2 申红星2  魏夫超2
(1山东 济南 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50063 ; 2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250063)

摘  要:在游泳项目中,尤其是在短距离项目中,运动员“冲酸”能力非常重要,模拟“水槽”作为专门针对游泳运动员设计的大型实验设备,以其能够提供超过运动员极限游速的流速,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训练强度,加深对机体的有效刺激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冲酸”训练效果,倍受游泳界的关注和青睐。因此,我们通过对三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进行模拟水槽“冲酸”训练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模拟水槽的“冲酸”训练功能及效果,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关键词: 游泳;水槽;冲酸

    现代竞技游泳训练理念是把训练的核心放在骨骼肌耐受体内乳酸环境和持续收缩能力的训练上,以“力量训练”作为其体能支撑平台。尤其是短距离项目,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更是至关重要。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所以,血乳酸指标是反映骨骼肌代谢情况,衡量适宜的运动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和进行机能评定的最适用指标。因此,如何更好地通过血乳酸指标来反映运动员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成为游泳训练监控的研究热点。而强调运动员冲击最大乳酸值能力的“冲酸”训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冲酸”训练又叫最高乳酸训练,其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50米和100米、200米游泳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如全力游1分钟左右达力竭状态时,血乳酸最高也只有15毫摩尔/升左右。如能进一步提高乳酸生成能力,就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抗酸、耐酸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冲酸”训练一般采用重复间歇训练,以使血乳酸逐步累积达到最大值。影响“冲酸”训练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练习强度、练习组数、练习次数、每次练习时间以及间歇时间,只有控制好以上几个因素,“冲酸”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模拟“水槽”作为专门针对游泳运动员设计的大型实验设备,以其能够提供超过运动员极限游速的流速,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训练强度,加深对机体的有效刺激等特点,倍受游泳界的关注的青睐。许多学者指出运动员在水槽中可以进行超过游泳池极限强度的高速水流配合游训练。训练强度大,能够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脉搏和血乳酸值,具有较高的“冲酸”训练效果。
因此,为了进一步验证模拟水槽的“冲酸”训练效果,我们对三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进行模拟水槽“冲酸”训练实验研究,并且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继而对模拟水槽的“冲酸”训练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省优秀游泳运动员3名,其中男运动员1名,女运动员2名,具体情况见表1。


1.2.实验设计
1.2.1实验时间:2007年6月7日
1.2.2实验设备与器材
    本次实验使用北京“力王”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体育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游泳水槽进行实验研究。其他实验器材包括:秒表、欧希亚 EB833型号血乳酸分析仪、美国金泉YSI1500SPORT血乳酸分析仪
1.2.3测试指标
    血乳酸(运动员每一组负荷完成后第2分钟血乳酸值)
    心  率(运动员每一次负荷完成后即刻心率)
1.2.4测试方法:
    1)测试前充分热身
    2)测试共分三组,每一组分3次。
    每次持续时间1分钟,次间间歇1分钟,组间间歇6-7分钟。
3)水槽水流速度设置为1.5m/s

2  实验结果

    由表2结果显示,这次“冲酸”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三名运动员实验完成后,最高血乳酸分别为11.8mmol/l、9.5 mmol/l、7.4mmol/l。心率范围分别为168-186次/分、174-186次/分、156-180次/分。运动员的血乳酸值没有达到最高乳酸值。由表2知,采用这种训练方法,血乳酸在前两组升高较快,最后一组升高较慢。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邢××、徐××血乳酸值呈上升趋势,符合冲酸训练的特点,而景××第三组结束后血乳酸值低于第二组结束后血乳酸值,不太符合冲酸训练的特点。

3 结果分析
3.1关于游泳冲酸训练
    游泳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比赛中,有氧代谢系统、糖酵解系统、磷酸原系统都被最充分的调动,尤其是对于50m、100m、200m等短距离项目而言,发展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赛前训练阶段,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比例应尽可能增加。
    “冲酸”训练是国际赛联推荐的训练个体糖酵解的供能能力及耐受乳酸能力的训练方法之一,这种训练方法对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次数和组数以及间歇时间都有严格要求。根据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特点每次运动时间45秒左右为宜,负荷要求全力运动 ,以便充分发挥并尽可能突破自己的最大潜能,最大程度调动糖酵解供能系统,充分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和耐酸能力。间歇期主动休息,在并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训练。
3.2 对血乳酸变化趋势的分析
    运动时和运动后的血乳酸变化,是骨骼肌等组织中乳酸生成速率、肌乳酸进入血液的速率和血液中乳酸消失速率间平衡的表现。从本研究结果看,运动员的血乳酸值总体上先快速升高,后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并缓慢上升。后面两组是在耐受高的细胞内乳酸水平情况下的“冲酸”训练,对于突破糖酵解供能的最大能力显得相当重要。由本次实验运动员血乳酸变化趋势看,三名运动员中有两名运动员血乳酸最大值出现在最后1组,比较符合冲酸训练特征。
3.3 对最高血乳酸值的分析
    根据翁庆章等人研究,游泳运动员平原高强度冲酸训练的血乳酸值一般在16mmol/L左右,而血乳酸的高峰值更多地出现在高原训练中。而从本次实验结果可见,三名运动员的冲酸训练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徐××,其最高血乳酸值仅为7.4mmol/L,与冲酸训练的血乳酸要求相差很大。对于这个结果我们需要综合分析,一方面说明这些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也可能由训练手段等因素所致,提示训练方法有待改进。
3.4 实验结果致因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运动员自身能力原因之外,还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3.4.1三名运动员均为第一次在水槽中进行运动,他们对水槽的特点以及在水槽中运动的规律缺乏了解,对在水槽中运动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测试结果。
3.4.2训练强度太低,可能是造成血乳酸值低的原因之一。由于糖酵解无氧运动能力的生化基础主要是最大的快速的糖酵解供能,因此,练习的运动强度必须确定为次最大的,只有此强度运动才能有效的训练此能力,若是最大的运动强度,那体内就会自动调节为动用磷酸原功能系统,一旦动用此功能系统,那么不但强度不对,而且运动持续的时间也会大大少于高乳酸运动能力所需要的时间。如果运动强度低于次最大,而变为中等强度,那么即使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也必然会动用部分高乳酸的有氧代谢,这完全不符合“冲酸”训练的要求。根据郑闽生等人研究,游泳运动员乳酸峰值强度运动后即刻心率范围为190-200次/分,用最高心率(H)表示为:H-10次/分。而本次冲酸训练,三名运动员的心率范围在156—186之间,其运动强度低于冲酸训练的强度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最后队员的血乳酸值没能冲上去。
3.4.3 血乳酸指标值选取时间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根据研究游泳100、200米项目最高血乳酸值一般出现在运动后即刻或恢复期1—4分钟左右,因此本测试所选的运动后2分钟血乳酸值可能不是运动员最高的血乳酸值。
3.4.4 实验控制方面的原因。冲酸训练要求间歇期主动休息,在并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训练,因达到最大血乳酸值的积累。而本测试每次负荷之间休息1分钟,另外由于3名队员轮流测试,因此造成了每名运动员组与组之年休息时间太长,达到7分钟左右。间歇时间过长,使运动员休息相对过于充分,不利于乳酸的积累。
3.4.5 实验设备方面。测试用水槽长度仅为4米,受条件所限,在测试过程中允许运动员因力竭被水流冲向后部时用脚蹬水槽后壁,然后在借力前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甚至阻碍了队员疲劳的累积,从而降低了乳酸的累积,影响了测试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三名运动员的最终血乳酸结果与冲酸训练所要求的结果存在一定差距,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运动员自身原因外,还包括负荷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组数与次数、间歇时间以及选取血乳酸值的时间等。
4.2在以后的实验中,对影响实验效果的诸因素严格控制。使诸因素形成一个最佳的组合。
4.2.1负荷强度应控制在接近运动员极限强度范围,用最高心率(H)一般表示为:H-10次/分。
4.2.2建议在以后的测试中将间歇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这不利于运动员间歇时间过长,从而实现在运动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训练,利于血乳酸的积累。
4.2.3如果条件允许,在测试时要多次采血,时间最好为安静时、运动后即刻和恢复相第2min、3min、4min、5min、6min各时刻,目的是获得最大乳酸值及血乳酸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柯 华,使用划艇测功仪进行耐酸训练的试验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 丁轶建,曾凡星.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冲酸”训练的血乳酸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4 (4)
[4]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7-59.
[5] 郑闽生.游泳训练与心率指标的局限性[J].游泳,2000(3)
[6] 翁庆章等,高原训练对提高优秀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作用[J].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论文集.1995:1-9
[7]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8294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