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和谐社会的构建:武术的角色扮演

2008/9/10 9:05:09 浏览次数 3931  

吉洪林
(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武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特有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开展武术运动,可以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能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人们公平竞争的观念,促进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武术产业,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传播武术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关键词:和谐社会;角色扮演;武术运动;武术产业;武术文化


    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1]而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列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健康是小康生活的前提,是事业发展的依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武术锻炼是获得健康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武术锻炼不但能塑造人健康的体魄,也能培养人健全的精神,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武术以其特有的特征和方式体现、解读并影响着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无论是在自然层面上,还是在社会层面上,武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都扮演着特有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开展武术运动,弘扬武术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1 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党对全面发展的认识,经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到“四有新人”的过程, 但是都没有弱化体育对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2]。而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喜爱,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东方悠久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与中国哲学、易学、美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气功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武术家在沿袭传承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自己的哲学观、世界观,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又是对人的德、智、体全方位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一门科学。武术又可以强筋骨、怡性情、增知识、强意志, 可以同德育、智育、美育一道促进人的协调全面发展,这是武术自身具有的价值,也是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2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武术历来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对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和睦、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术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热情,这一点在霍元甲那个年代的武术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凡是涉及国际间的武术比赛,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显得尤为重要。武术健儿在国际比赛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武术精神。
    从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来说,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引导人们产生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使参与者更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爱国主义热情得以强化。从丰富人们生活方面来说,开展武术活动对引导他们享受高尚的文化生活,促进个人的健康,在增进家庭幸福、友谊交往等方面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武术正是以这种形式来服务和引导着人们,从多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3 培养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
    武术运动和其它体育项目同样是一种倡导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积极而健康的活动。在和平时代,这种竞争形式是现实社会竞争的缩影,是社会竞争的模拟和演练。在武术比赛运动场上,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公平获胜,不允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比赛胜利。但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有严格的规则作保障。规则是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的精神体现,也是裁判员进行裁决的依据。规则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使其具有了权威性,同时也使它成为武术比赛中公平、公正的标志。武术严格的规则制约着不公正的发生,使竞争中存在着和谐。这种竞争是友好的、团结的、公平的。这种公平的竞争,能强化人们公平竞争的观念,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发展武术产业,促进武术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 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武术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功能,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产业的经济功能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
    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一部《少林寺》让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武术热,随之武术报刊、器材、服装、涌向市场,武术产业如雨后春笋,且发展势头迅猛[3]。1990年第11届亚运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产业的一针强心剂,使武术产业的迅速发展跨上了新台阶。目前,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及中国加入“WTO”都给武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能较好的扩大武术产业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沟通与联系,加速我国武术产业的开放,给武术产业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提高武术产业的科技集成度,更能体现出武术产业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体育消费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加强,武术消费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也备受人们的青睐,致使武术消费在日常的消费与生活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培养出了人们武术消费的习惯。当武术消费习惯有效地形成时,它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必将拓展出巨大的生产与消费空间,这是武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当武术消费习惯的社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确立武术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位置,并发挥出武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配置作用。当这种习惯在社会中广泛确立后,不论从武术消费总值,还是消费结构层次上,现代武术产业都可以在消费领域开辟出新的服务市场以利于社会经济运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   传播武术文化,加强武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4]。而武术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把传播武术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了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武术文化中,能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出民族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这种文化的传播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播,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繁荣,这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4]。武术一直以“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为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要具备热爱祖国、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虚心学习等精神,所以通过武德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杂志,2007:(1)3~6
[2]张玉生,刘健.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72~73
[3]张文忠,范晓斌.新形势下中国武术产业发展透析与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2)18
[4]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1999:(1)13~15
[5]刘鹏.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立[J].体育科学,2007:(1)3~6
[6]田启波.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J].教学与研究,2007:(1)28~32
[7]李永胜.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理论探索,2007:(1)7~13
[8]邱丕相,朱瑞琪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4:1~13
[9]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0:8~34
[10]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307~348
[11]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红旗出版社,52~7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393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