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体育课程观的启示

2008/9/9 16:11:48 浏览次数 4162  

李加奎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目前的高校体育,缺乏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出现使得现代体育课程观由主客关系取向到主体间关系取向的转向,从认知的宇宙本体论到以平等性的对话的社会本体论的转向。价值教育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风格,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对更新我国高校体育的传统理念有一定的启示。结论认为:改变体育大课程中“教”和“学”的理念;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建立师生互惠式共生系统;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价值观;高校;体育课程观;启示

1 前言
    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见物不见大学生”是目前高校体育研究的误区,把高校体育简单归入生产力的范畴,要求用管理生产的方式来管理体育,高校体育的经济化倾向使其教育的特殊性被淹没,高校体育如同高等教育一样面临着丧失“自我”的威胁,使人们看不到高校体育的根本价值。面临的现状是:(1)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仅把高校的竞技体育看成本校的面子工程;(2)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形式、摆设,陪学生玩玩而已;(3)教学内容单一,学时少,评价体系不合理、不科学,难以使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逐年下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猝死现象屡见不鲜;(4)体质健康标准难度小,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难以严格执行、落实;(5)体育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水平下降,集体荣誉感不强,归属感不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并不如人意,究竟用何种观念来引导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诠释,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目前的高校体育,如同业余体校训练,缺乏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提倡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风格,主张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推崇平等性的对话对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通过对现代体育课程目的观、内容设定、师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反思与解构,建构自己的高校体育课程观。

2   现代主义体育课程
    现代主义的体育课程以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传统为导向,主张以体育科学知识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是一种封闭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直线性、统一性、可预测性、确定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使学生难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实世界。由于体育课程目标是预先决定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体育教育过程本身,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目标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脱节;由于其评价涉及的仅仅是体育课程实施成功与否,而不是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

3   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
3.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本来是指称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扩展到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理性至上原则,排斥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差异性、多元性、开放性、宽容性、非理性、随机性、界松散和自组织等。它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种对后现代的“平等”和“多元”概念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
3.2体育课程目标
    确定体育课程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学科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以收集、分析信息,确定其结果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要求进行考察、分析和判断。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要以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和主体作用。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形成方面的研究。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高校体育课程应当适当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课程是要传递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功能、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及发展趋势等,因此,在编制体育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学科信息。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社会、学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否则会走到另一极端。
    体育课程目标不是预成的、静态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课程制订、实施及评估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预成的、静态的,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凝固在教学目标上,降低了教学现场的具体性、动态性与多变性,忽视了实际教学中活动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新目标的不断“生成”。
3.3 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指体育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目前,有三种理解:体育课程内容即教材;体育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体育课程内容即经验。这三种体育课程内容取向综合起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显而易见,目前许多体育教师仅仅根据教材,结合自身的体育经验,在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由于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学生仅仅学到了简单的体育动作,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价值教育没有体现出来,课程内容的设置走入误区,因此,体育课程内容急需优化,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3.3 体育课程实施观(教学观)
    体育知识、技能的习得不是强加的,也不是随机的,而是教育主体(大学生)在选择性地接受教育主导(体育教师)的施教信息后,内化为认知、感情、意志,并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受社会化本能的驱使、社会需要的驱动和大学生主体的自我需求所驱使。单向的权威主义的枯燥单一的体育训练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不合时宜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改革教学方法,选择人性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传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层面上,而应与时俱进地深入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心理层面。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专业水平外,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高低。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各种思路都纳入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条件等随时调整,使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对教学理解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互动性”,启示我们正确对待教师的备课,需要从备内容、计划、过程的线性的准备,向对话、探究、转变、创造等所谓非线性的教学发展和灵活处理能力转变。
3.4 体育师生观
    体育教师充当着体育技术、技能、知识的传递者角色,是体育科学的代言人。而学生则扮演着被动的驯服的、无知者的角色。先知的体育教师教导后知的学生,便形成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霸权。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独白式的讲解、示范,承认并维护体育教师在“三基”传授中的中心地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为体育教师主要的教学方法,分数成了检测“教”和“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体育教师变成了教练,学生变成了运动员。“教”和“学”演变成“训”和“练”。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体育教师的话语霸权,“体育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考者与协调者”,“体育教师角色变成了一个学习团体中平等的成员”,铲除对秩序和权威与日俱增的服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体育教师的传授与灌输,教师必须是理性的教师,包括理性的体育哲学思想、理性的教风,能与学生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以自己发自内心的热情去了解、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里,让师生之间发生强烈共鸣。当学生和教师建立起相互信任感,并相互真诚合作时,才能真正改变以往师生之间的线性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睦,从而促成师生之间真诚对话和交流。以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行为更多的体现为引导、参与、支持、激励、交换意见。通过构建师生共生系统,达到教与学双方自我建构和完善。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体育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
    大学生的学习角色也应相应发生转变。首先是学习方式,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积极  的参与者和主动的探索者。教师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发展,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更加强调合作学习,团队精神(team work)。让大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不同的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规则、经验、战术等)的不同看法,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等产生互动效应,使学生既要明确表达自己,又要学会了解、理解别人,并不断地分析、判断和反思,从而对体育产生新的理解。
3.5 体育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应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质差异的平等观。目前,体育考核评价还是以考核技术、技能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加上小比例的课堂表现、思想品德等方面。体育教学评价观体现的是“同质的平等”观。即使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多样性的对象。在这种评价观的支配下,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让不同遗传素质水平的学习者在同一时间、空间按同一速度学习同一内容,并用同样的标准评价他们;教学过程也被严格地规范化、程序化,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也被简单化为掌握知识和发展体育智力的过程,而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这样,大学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单一、封闭、缺乏创造力、模式化的“机器人”。
    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所推崇的是异质的平等观,即使用不同标准,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护大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大力提倡体育教师应把关注的视线投向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大学生个体。由此可见,异质平等的教学评价观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平等”的涵义,因而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更具效率。因此,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体育课程评价的趋势。
4  结论
    以思想教育替代价值教育的结果会使教育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观、信息观、效益观、竞争观、民主观等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与上述价值导向相一致。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价值教育的途径之一,是一种导向。体育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当是价值教育,高校体育绝非仅仅传授动作技能本身。
    事实上,就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学会怎样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并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的国际化、一体化,文化领域的综合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科知识、学生、社会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的三大要素,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科体系、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能也不应偏向任何一方。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也是人类社会奋斗的美好理想和目标。建立良好的主体间关系,体育教师从外在于学生的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体育教师的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他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当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带给中国教育巨大启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非理性因素等。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回避它,而应该加以扬弃,为我所用。
总之,后现代主义为我们顺利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对更新我国高校体育的传统理念有一定的裨益。

5  建议
4.1 改变体育大课程中“教”和“学”的理念。需要从备内容、计划、过程的线性的准备,向对话、探究、转变、创造等所谓非线性的教学发展和灵活处理能力转变。
4.2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必须与时俱进,整体优化。
4.3 建立师生互惠式共生系统。改变以往师生之间的线性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真诚对话和交流,以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4.4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能学习,能教书;会做人,会育人;敢探索,善反思;是后现代教师的基本形象,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核。

参考文献:
[1]张 玮.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教探索,2004(2):71-73
[2]杨宝山,孙福万.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2-38
[3]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外国教育研究2004(4):21-23
[4]周思旭.从后现代视角论师生关系重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76-179
[5]李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
[6]王军,李宝章.传统与后现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刍议.辽宁教育研究,2004(3):83-84 
[7]陈文心,周积昀.后现代主义&转变教师行为的新观念.上海教育科研,2005(7):8-9
[8]刘艳华.中国高校课程编制的后现代运思. 辽宁教育研究,2005(2):71-7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738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