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7期
 
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2008/7/14 10:50:01 浏览次数 4952  

陈纪阳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体育与社区管理系,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体育志愿者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共识。过去由于经济欠发达、体育志愿者工作起步晚、缺乏重视、民众的志愿服务意识淡薄以及缺乏体育志愿服务经验等原因造成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势在必行。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体育志愿者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组织、努力提高民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是加快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的良策。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发展缓慢;原因分析;发展对策

    当今世界体育领域,不管是日常的大众体育活动,还是各种体育赛事,大量的使用体育志愿者参与已是一种趋势,也成为了一种国际惯例。20世纪中期以来,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为目标的体育志愿者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我国体育志愿者工作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工作做一些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1.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1.1 经济欠发达是首要因素
    体育志愿者活动的普及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比较普及的国家,相对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比如,体育志愿者工作堪称世界一流和典范的日本和美国,还有英国、德国、瑞典、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此前一直不断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志愿者活动中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
1.1.1 经济的欠发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大众的日常生活,民众还普遍缺乏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使得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无法形成规模。体育活动严格说来是一种生活“奢侈品”,只有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会热衷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从各国的体育人口比例就可看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至60%,日本达到77.4%,新西兰甚至达到了94%,而我国目前的体育人口比例还只有34%左右。正是由于大众体育活动普及程度不高,对“社会体育志愿者”的需求量相应也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我国此前举办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因而对“赛事体育志愿者”的需求也有限。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有需求,才会发展。
1.1.2 体育志愿者活动是一种高尚行为,许多人把参与志愿者工作当作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无疑它更是一种生活“奢侈品”。而处在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的大多数人首先必须着眼于物质需求,过大的工作压力和过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体育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1.1.3 尽管体育志愿者大多是不计酬劳的义务工作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展志愿者活动不需要资金投入就能顺利运作。前期的一些组织、培训、设施配备以及后续的激励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美国等国家体育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投资、社会捐赠及个人资助。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的慈善捐赠往往主要用于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事业,比如,希望工程、防灾救灾、扶贫帮困、重大疾病基金等等。志愿者工作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大规模的开展志愿者活动,资金的来源主要还得依靠政府投入。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体育志愿者事业,显然是不现实的。
1.2 起步晚,缺乏重视
    我国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拉开了志愿者工作的序幕。就在这一年的美国,单单体育志愿者的数量就有2000多万,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相当规模。当然,虽然起步较晚,但总算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然而,由于缺乏重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志愿者工作,特别是体育志愿者工作没有什么建树。一直到了21世纪初,联合国把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者年”,志愿者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受此影响,我国成立并启动了“中国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并在当年8月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启用了4万名“彩虹志愿者”参与,同年11月广州举办的第9届全运会也是招募了10万名志愿者为大会提供志愿服务。这两次运动会的圆满召开,体育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志愿者的价值,期待着体育志愿者队伍有进一步的发展。
1.3  民众的志愿意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
    由于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时间不长,民众的“志愿意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民众对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宗旨缺乏了解,对志愿者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曾经在第一届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发生志愿者在如愿获得一名网坛巨星的签名之后立即“辞职”,在一些比赛开始后观众席上出现数量可观的志愿者,他们在志愿服务时间内离开了他们应该坚守的工作岗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国外的先进做法是从小就培养参与志愿者服务意识,让志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我们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些时日。
1.4 机构少,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缺少倡导建立民间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机构的鼓励性政策,因此民间志愿者组织机构偏少,志愿者服务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发动。体育志愿者服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面组织开展,有时会使民众产生似乎是行政命令、摊派的错觉,从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依照国际惯例,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给有志于志愿者工作的民众公平的参与机会。但是,基于国情,我国目前主要还是采用独特的双轨制模式招募,即少量来自社会,大部分来自指定的高等院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也是采取这种模式)。这主要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上的体育志愿者组织工作还不够活跃。与社会上的体育志愿者相比,来自高校的体育志愿者无论从组织性、纪律性还是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上都略胜一筹。而且,从高校招募的志愿者,高校承担了大部分的培训任务,为大赛组委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目前我国体育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而言,这样的体育志愿者运行机制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当然这样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志愿者活动的发展进程。
1.5服务经验少,影响积极性
    前文提过,由于我国此前举行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体育志愿者缺乏参与大型赛事服务的经验。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上有12名中国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志愿者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赛事。曾经有记者对比中外体育志愿者在一些大型运动会上的表现,觉得中外志愿者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无甚差别,差异较大的就体现在心态和经验上。国外志愿者心态非常放松,他们对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认为人人都是参与者,只不过岗位、任务不同而已,因而他们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他人,在服务过程中脸上的笑容也更自然、更具亲和力。西方人天生具有一种“见面熟”的机能,他们在服务过程中有时还会以他们特有的幽默方式与服务对象开玩笑,,使得双方在轻松的气氛中消除距离感,使他们的服务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又顺心。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少大赛服务经验,我们的志愿者几乎做不到这点。中国人向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面对不熟悉的人。因此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往往显得卖力但拘谨,一丝不苟但缺乏生动,使彼此显得很客气,不易融合。其实这样的效果,对我们的志愿者来说,体累心也疲,享受不到服务过程中应有的愉悦心情,更重要的是可能因此影响到以后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 加快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对策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进程,使体育志愿者队伍在过去的时间里发展缓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许多领域都与国际接轨,体育志愿者工作也不例外。我国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扩大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规模,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蓬勃发展的大众体育事业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我国大力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能坐失良机。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2.1 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体育志愿者发展战略
    体育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许许多多体育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视,群众性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目标计划到2010年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0%。体育志愿者队伍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发展目标计划。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期间,我们应该两手抓:一手抓当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工作;一手抓长期的体育志愿者培养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养不应该局限于仅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志愿服务,要有长远目标,要着眼于奥林匹克志愿服务精神的永恒传递。因此,应该借北京奥运会契机,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体育志愿者发展战略。
2.2  制定政策,大力倡导、鼓励建立民间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组织
    国家要大力倡导团体、企业或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所谓的“民间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应该是指那些得到政府批准的,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创办并负责组织管理的,旨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工作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团、协会等组织。这些“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可以大到全国性的,小到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民间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组织将极大地方便有志于体育志愿者工作的各界人士的参与,也更有利于对体育志愿者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
2.3 借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模式,招募“前期体育志愿者”
    体育志愿者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展开。借鉴北京奥组委志愿者招募“前期志愿者”参与奥组委各部门筹备工作的经验,在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方面,首先由政府出面招募一些“前期体育志愿者”。这些“前期体育志愿者”可以是专职的、带薪的“特殊志愿者”。由他们负责进行前期市场调研、论证,然后制定出体育志愿者长远的发展计划、目标、规模、运行模式、实施方案及志愿者组织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前期体育志愿者”可作为未来体育志愿者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志愿意识和服务意识
    志愿意识是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前提。目前我国民众的志愿意识和服务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体育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又利已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事业,我们应该加大对体育志愿者公益形象的宣传力度,及时深入地报道体育志愿者工作情况,特别是感人事迹和先进事迹,经常开展“优秀体育志愿者”评选活动,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志愿者工作、关注体育志愿者工作、认识体育志愿者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志愿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组成部分,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一种品格。借着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无私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让志愿服务意识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意识。进一步扩大体育志愿工作的社会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崇尚和争当体育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2.5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
2.5.1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将成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和潜在资源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的许多行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奥运会密切相关的体育志愿者事业更是受益非浅。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需求大约10万名。早在2005年6月5日,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就进入了筹备和计划阶段,到了2006年8月28日,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奥运会志愿者的报名、培训、选拔工作正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着。相信这10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将对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10万名奥运会志愿者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这10万名仅仅是奥运会志愿者需求中的核心部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还需要数十万名的城市志愿者,分布在北京以及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代表北京、代表中国,迎接海内外宾客,为他们提供周到的志愿服务。这数十万名的城市志愿者都将是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坚定的潜在资源。
2.5.2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为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要求所有申请成为赛会志愿者的报名者都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且欢迎所有关心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各界人士参与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与有愿望参与志愿者培训工作的有关机构交流合作。这些将为大力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2.5.3 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遗产转化项目”为大力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提供重要保障
    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遗产转化项目”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为社会发展进步发挥长效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2008北京奥运会将是对中国志愿者服务精神的一次全方位检验。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收获的不仅是金牌、体育基础设施,还应该包括无形的志愿服务意识的普及和发展。10万名奥运会志愿者的服务工作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是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将激发中国大多数人的志愿服务意识。这将为大力发展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提供重要保障。
3  结语
    体育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程度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纵观国际体育志愿者的兴起与发展,可以看出,现代体育志愿者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是以许多发达国家体育志愿者的蓬勃发展为代表,它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衍生物。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相似的。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体育志愿者事业也必将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公益事业政策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民众志愿服务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契机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丛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6
[2] http://bbs.sports.sohu.com/r-zz0191-2899-0-2-0.Html
[3] 李炳华.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启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9)
[4] 夏琼华.我国体育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模式探究.湖北体育科技,2006,(2):136-138
[5] http://www.beijing2008.cn/59/00/article214020059.Shtml
[6] http://www.singtaonet.Com/sports/comment/t20021005_47736.Html
[7] 丛宁丽,万勇.析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3-28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305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