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6期
 
谈中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8/6/11 9:25:07 浏览次数 4014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李恩伟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从培养体育兴趣、创新课堂教学、学习环境创新、利用竞赛机制、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丰富的知识经验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具体措施。最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还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同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朱镕基总理也指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1]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竞争和创新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意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是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顺应时代的需求,也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试结合本人的体育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一、兴趣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里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 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2]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3]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了解中学生的运动兴趣的特征,并掌握培养这种兴趣的方法,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例如,助跑起跳摸高挂物的练习,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身高,不同起跳能力设置不同高度的高挂物,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小组,还可以让学生随时调换适合自己高度的练习小组,给学生“学练”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重视学生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5]

二、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创新
    “堂堂如此,没有新意”。教师堂上怎样讲,学生怎样听,教师怎样示范,学生怎样模仿。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想象、观察、思维活动机会,学生学起来就没兴趣,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以往的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善于思考的新一代,如果我们照搬教条来教学,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就决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法体系,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从“要我练”到“我要练”,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做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法更新。观念更新是要求我们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束缚,使学生从过去的顺从型变为积极的参与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知识更新是要求我们教师应用现代一些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教法更新是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中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一项比较枯燥单调的教材,练习中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性,甚至个别学生无动于衷。如果改进教学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可采用让距离跑的方法,即追逐跑,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起跑。这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创新。改革教法、学法和课的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每节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新颖,富有启发性,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先让学生自练,再进行检查、辅导,形成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创造力。比如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先让学生试跳,开拓他们的思维,跳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只要按规则就行了,然后让学生中一些做得比较接近标准的同学出列示范,教师再进行讲解并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其它同学跟着练。这样,学生觉到挺身式跳远这动作是自己创作出来一样,学得快且有兴趣。至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而未能掌握动作的学生,则强调他们做到快速助跑、有力起跳就可以了,管它什么式,能跳得远就行,使这些学生也能看到成绩的提高,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再分小组进行练习,经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分析,既能使动作不断完善,又能提高动作质量。又如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在学生掌握做准备运动的原则、要求和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交代清楚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编徒手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并规定后做的学生不能重复前面学生带过的内容,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体育才华的机会。这种活动,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起到热身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身心的参与、情感的投入,挖掘了学生内存的潜能,而且给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再如学生创编的游戏“叫号赛跑”,从简单的叫号发展到数学算式叫号再到英语叫号。这样,每节课学生都感到新鲜,每节课学生都有所创新,并且还是学生的创作,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竞赛机制来培养学生创造性运动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托伦斯认为,在竞争条件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将有明显的改善和发展。每个人都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热情,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就感,更主要是在竞争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创设竞争氛围,将竞赛、比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进取,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运动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6]如篮球投篮接力赛,以分组形式进行比赛,根据比赛要求,无论学生采用何种投篮方法,都必须投中篮一次后,才能捡球传给下一位同学投篮,如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完成为止。又如:进行“合作学习”比赛时,让学生自由组合,创编三人合作学习的多种完成任务的方法。于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动作体现出来了:有的学生选择“三人四足跑”、有的选择“抬轿子”、有的选择“二对一搬运”……通过竞赛活动,每位学生都不甘落后,都想力争上游,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和战术思维能力,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证明,要具有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诸如自信心,勇气,意志,毅力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跨栏教学,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教材,要求学生具备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才能完成的练习。因此要适当加大运动量,完成一定的练习任务,这对学生意志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启发,使之依靠自身意志达到要求,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勇气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复杂的动作技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为创新活动打好基础。从某种意义说,创新实际上是对知识经验的综合组织能力和创造性发挥。就拿短跑教学来说,要跑得快,那就必须让学生懂得一些人体运动生理和人体形态结构等知识,学生就能根据已掌握短跑的有关跑步知识经验和自身身体素质特点,衡量是采用加快步频还是选取加大步幅来改善跑姿,从而提高速度,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由此可见,知识经验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就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教学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机制,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塑造出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当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育科学与教育科研知识,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必须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实自己、拓宽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邓永明,马红地. 对体育教学民主化的探讨[J]. 体育教学,2002,(1):24.
[2]李建周,刘慎年.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7
[3]刘平江.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评价学生的兴趣和态度[J].体育教学,2002,(3):25.
[4]张惠琴. 怎样使学生爱上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1,(4):11.
[5]教育部.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6]洪明忠. 创新教育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2006,(3):2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441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