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6期
 
中华武术的“整体劲力”思想及其对竞技体育力量训练的启示

2008/6/11 16:49:56 浏览次数 5857  

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  邓运龙

    本文拟通过中华武术“整体劲力”的视角,在肯定竞技体育“核心力量”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引发整体力量训练的指导思想及其运动训练以外的思考。

1  中华武术及其“劲力”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千载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最为著名的武术流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
    武术最讲劲力,劲力俗称气力。劲有明暗之分,也有虚实之别。更讲六合的配合运用,六合又分“内三合”和“外三合”[1]。内三合就讲到,“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合。武术讲究内外合一,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防中带攻,攻防并重,运手柔,着手刚,后人发,先人至;讲究吞吐浮沉,刚柔并济。其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刚脆精巧。武术在演练与实战中都讲究“应意生力,以气催力,发声助力”,把人体的潜力发挥至最大。
    所谓劲力,即在人的思想意识引导以及气的催促下,以人体各部关节为枢纽,通过人体骨骼、杠杆作用与肌肉的收缩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特殊力量,它既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中的“爆发力”,也有另抒西方柔软体操的软绵力。由于劲力的作用,武术的技击招法才显示出一定的威力,攻防特性才得以表现出来,套路等的连贯性、变化性才得以展现。
    在武术中,最厉害的就是那种浑厚朴拙的劲力。这种劲力以内功为基础,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意气合一,形神合一,可按周身的潜力在刹那之间调动起来,借助身体的某一部位爆发而出,或手或肘,或肩或胯,力生锋棱,犹如放电。在应敌时,这种劲力几乎不需要借助什么招式,只要接触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就会即刻发出。心意甫动,劲力已生,击敌于无形之间,发劲于随意之中,不必预先作势,更无须死缠硬拽。太极、形意、意拳都着意追求这种极为潇洒的武学至境。“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非深通武术者不能为此言。而武功略有根底的人,往往被各种招法所诱惑,乐此而不返,岂不知在诸多招法之后,还潜藏着一个更广阔、更神秘的武学天地。当你一旦跨入这个新天地,才会豁然开朗,领悟到武学的真谛并不在于什么招法,而最厉害的招法就是没有招法。无法为法,这才是武学领域中的“自由王国”,而大巧若拙,恰恰是登上这自由王国的最后一步台阶。

2  中华武术的“整体劲力”思想与训练方法
    武术的劲,是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种融於武术技术的力。这种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呐和肌肉舒缩的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有序化配合”指气息吐呐和肌肉舒缩。动作的技术规格又制约着劲的方向,大小和长短,兼用意到气到。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力聚为一整劲。武术劲力训练,强调静练与动练结合,内功与硬功结合。劲力是武术中各种运用劲力方法和技巧的总称。按劲法的基本运动形式,可分为蓄劲、柔劲。按劲力的外部表现,可分为明劲、暗劲、化劲。按劲力的运动方向,可分为直劲、横劲、十字劲、竖劲、斜劲、圆劲(螺旋劲)。
    我们有时看到好的拳技演练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那样的“整”,就是由于这样一种动作的内部关系所决定的。武术界认为,运用肢体某一部位发出的局部力量是“力”,而调动全身的力量从肢体的某一部分发出的整体力量才是“劲”。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2]。如太极拳的:“命意源头在腰隙”,长拳的:“凡用力不当者,皆腰髋中求之”。从力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增大动能质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3]:(1)扩大发力动作的肌肉范围;(2)提高拳脚运动的速度。武术发力不只是手臂运动,而是内外合一,上下协调,由脚到腿,由腿到腰,由腰到躯干,由躯干到手臂,全身各部分的有关肌肉都配合运动,产生有效能量,最后才由手上发出最大的整体冲力。
    桩功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手段,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通过浑元桩训练,把全身各部肌肉、关节、神经元甚至毛发充分调动起来,用正确的意念假借作用于生理,加大加强对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调动周身各部肌肉、关节(包括筋骨)同时同步相互配合运动。这种运动是保持正确、规范的桩架进行整体的同时同步微动、小动、大动、缓动、速动来摸索、培养、锻炼浑元力的整体运动。
    如八卦掌法的入门之基为夹马桩(肖海波,生于1863年也即清同治二年,河北固安县人,所传八卦掌偏重于江湖搏杀功能,基本功是“百炼不如一站”,即站桩。见《肖氏原传八卦掌精髓》一书)。拳法的任何变化必须是拓朴变形,每步一桩,每拳一桩,每动必桩。身体各部都依从地心引力,关节定位,互反屈伸,互让牵引,互为固定。肖氏八卦掌的桩功,是武技的根基,习者在桩功锻炼过程中,因骨胳有相应的内在活动,从而使骨胳坚实,骨髓丰满,提高抗断、抗弯、抗压的机械性能,并能使肌肉健壮、伸长有韧性,长出“摽骨筋”,改变后天习惯上的片面发展素质。技击上能调动筋骨力量。运用整体力,在刹那间通过某接触点起作用,发出强大的劲力能量。从而达到动静相兼、虚实互换,松紧交替,上下周全,内外相合,刚柔相济。基于此,再进行人体四肢、躯干等各处动作的锻炼,形成一个“整中有分,分不失整”的完整统一体。其训练原则是通过间架的静力定型而拉伸人体的筋骨及改造内脏系统和呼吸的平稳状态。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后,再求上下肢和腰身各处形成的合力协调一致。八卦掌对整劲的认识是上肢与背部的筋力连结,下肢与腰围的筋力连结,腰背与胸腹的筋力连结,四肢、躯下、头、颈、整体腹背两面各成系统的有张有缩的筋力连结,以及内脏各器官的呼吸配合下周身筋力张缩的一致运动。
    试力是桩法的延伸与放大。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4]:“力由试而知”。站桩求取浑元力时,周身有很多不得力、微弱之处。通过各种不同方位的试力训练,将站桩中体会阻力微弱,不得力之处,在各种试力中加以放大进行锻炼,使周身各处充分协调统一的调动起来参与运动,进行试力中的放大训练。使周身之阻力向更远处乃至更大的空间延伸与放大。试力中的意念假借同时延伸与放大。这种训练,把站桩细微不足之种进行锻炼。充实桩法内涵。弥补站桩摸索浑元力不足之处,使浑元力锻炼更加笃实、浑厚,周身更加灵动、活泼、自然。达到“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在试力训练中真正做到神意不断,力不空亡。意生则力生,意断则力止,这是需要长期地揣摩体认。严格按照意拳原则原理规范、正确地做试力。譬如最基础的丁八步开合试力。在试力时,双手分开与挤合,着重体会,两手掌指肘,臂之间有弹簧缓缓分开,缓缓挤合之意,指尖前方各有五根弹簧相拉。分开时缓缓拉开,挤合时,缓缓挤压回去。身体随手之分开。重心缓缓向后坐靠,由前五后五,转换成前三后七,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相争。前脚趾扒地,着重体会身体向后挤靠水,挤靠树之意。求取这种阻力感,而双手挤合,同样身体配合向前挤靠水,挤靠树之意,重心由前三后七转换成前五后五。同时前脚微微下踩,后脚下踩前蹬微微上站,两腿微微挤合,头与前,后脚相争向上领起。都同时同步去运动体会阻力,仔细的用意不用力去摸索。正如前辈所讲[4]“意力水中行”;“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周身无处不同时同步动作,一动周身无有一种不动,一止周身俱止。动即手之开合是大动,身体转换重心是小动。些许细微之处是微动,甚至周身毛发都与假借弹簧牵拉徐徐而动,动乎其微。此乃周身生生不已之意,生生不已之动,生生不已之力,日积月累,渐达至意即力,力即意,意力不分。举手投足挥洒自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身手挟风裹浪起风雷,有如霜杀草木”之境。

3  中华武术的“整体劲力”思想与运动训练的“核心力量”
    近两年以来,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关于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却是个新的课题[5]。据文献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6]。
    核心(Core)通常反映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尤其对运动中的身体基本姿势、人体基本动作和技术起着固定和支持作用。这是由其所处的身体位置及肌群所储备的能量所决定的。从身体位置来看,核心力量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胸部至大腿中部),不仅对身体的姿势起着稳定和固定的作用,而且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用力还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训练的关键点在于处于腹背部失去平衡中训练。
    核心力量对于竞技运动员来说,是重要的、必要的,是一群肌肉的工作。它与中华武术的“整体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相比较,其中的“宰于腰”是相一致的。笔者没有考证,而以中华武术的历史、发展与用力要诀来考虑,“核心力量”可能非“舶来品”;是个局部力量的概念,并突出了“核心力量”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我们既要学好、练好、用好“核心力量”;也要思量不同专项的“整体用力”,不能因噎废食,忽略了靠腿脚支撑运动项目的“发于腿”,如跆拳道,发动于“核心力量”,使用腿脚攻防,其根基也在于腿脚,不然“核心力量”就成了空中楼阁(而对于游泳等在水中、空中运动的项目,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我们在不少时候,没有把祖宗的好东西或现成的、成熟的东西领悟好、应用好,并有所创造。这同其他不少方面,如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和工艺品等一样,祖宗的好东西有的让别人学了去、使用好,我们再引进,谓之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于是大家如获至宝、一哄而起。再引进是件好事,引进者也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引进后我们不能总是就事论事,不然我们会失去的太多。向前说,丢掉了不该丢的东西;当前说,多少有些浮躁,也反映出我们理论文化知识存在一定的不扎实、系统的地方,总结创新又不够,或有时急功近利了些,总想别人提供现成的、管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向后说,仍然存在着认识上较为肤浅、观念上较为陈旧,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操作方法,没有坚持不懈的恒心等问题。过去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局限或错误的东西,我们只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关系,没有继承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无所谓继承,才能真正把手中的活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姜建民.试论少林武术与今后的发展,少林功夫文集[EB/OL]. www.shaolin.org.cn/asp/lec_article.
[2] 佚名.南拳[EB/OL]. www.wohsai.com/Article_Print.
[3] 佚名.气贯长虹力拔山——八极拳力、气、声的探究[EB/OL]. www.wushuboji.com/html/200707/05/081010826.
[4] 韩禄全.意拳桩法、试力概谈[EB/OL]. www.yiquan.com/v3/cn/file/21207.
[5]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31.
[6] 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10):封三.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27839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