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中专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分析

2007/9/13 11:59:14 浏览次数 4017  

马秀梅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附属园林中专 体育教研组,上海200432

摘要:
    本文依据中专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课性质认定、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等方面,从现状到实质,分析中专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并简略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专 体育课程 改革 分析

    当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思想正从“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又一次产生新旧交替;为与整体中专教育思想相适应,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也在缓慢而艰难地进行。
然而,比较其他专业课程,中专体育的课程改革更难以深入,大多数中专校仍维持原来的体育课程不变,少数学校增加几门选修课或活动课,鲜有自主开发具有本行业、本中专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其原因何在?

1  对中专体育课程性质的认定分歧较大
    中专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从管理层面到教学层面至今未取得共识。
    传统意见是把中专体育作为学科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中专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因此中专体育是学科课程。
    近十年涌现出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方面,体育是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必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如人体生理学、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因此中专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课程。
    还有一部分意见认为体育课程是不可比拟的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的课程,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体育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属性。
    其二,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 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区别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其三,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具有竞争性或是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其四,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以生理负荷为主),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加速新陈代谢过程, 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这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其五,.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体育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
    这三类意见对中专体育课程性质的认定应当说各有道理,并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但课程改革首先要认定的就是课程性质,正是这个比其他任何中专课程更大的分歧,导致相当部分的课程改革在入口处便横在路口,不得其门而进。

2  体育活动课是“课程”还是“课(活动)”看法不一
    一种意见认为. 体育活动课是“课程”,既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主体。 课程与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课(教学)是实践的层次,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但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体育活动课既然是“课程”,就应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不加以必要区别,中专体育教师就弄不清改革的侧重点,甚至造成无所适从之感。
    另一种意见认为. 体育活动课是“课(活动)”,是体育课程的辅助形态,应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目前中专的体育活动课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体育活动课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体育活动课中教师的重点是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既然是“课”而非“课程”,则一方面是以满足学生兴趣、活动和锻炼身体为主;另一方面当然也不必花费大的精力在此改革。
    这二种意见从立场而言是针锋相对的,其影响也大。因为当前中专学生有体质测试的国家要求硬指标,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和家长都不敢掉以轻心,第一学年大多数中专校是严格按国家体育课程大纲执行,而且基本上运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校和教师打算改进或改革的体育课,一是第二学年、尤其是第三学年后的选修课,二就是体育活动课。如果活动课没有大的改革,相对分散且种类繁多的选修课作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就更大了。

3  中专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这在中专教育系统中也是极为普遍的事。在一些中专学校和体育教师中,只知道有体育课,不知道有体育课程并不鲜见。甚至那些积极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体育与保健》教科书的改编。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可见一斑。而中专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有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
    中专体育课程改革意味着中专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角色。他们不仅需要较强的体育理论和技术水平,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要具备基本的课程开发技能,能善于和别人合作处理、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而且要成为体育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这对大多数中专体育教师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高职和普通中小学,大多数中专、职校体育教师的学历、教育教学水平又相对较低,并且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课程论方面的培训,缺乏基本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技能。
     中专学校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也必然是缓慢而艰难。

4   相当数量的中专校尚不具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实施课程改革的学校大体上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
    学校要根据本校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宗旨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学校是很难进行课程改革的。
    第二,要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课程改革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产物,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交流体制发挥作用。在这个结构中,人们正式接受领导的根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而不是仅仅凭借权力。因此,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包括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合作的能力;与教职工进行不断的对话并鼓励合作的能力,以及必要时运用权力而又不至于强加于人的艺术;必须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有开放意识。
    第三,要有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校园文化。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能营造一种责任分担和积极追求的氛围,包括教学骨干力量的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第四,要有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克服和消除课程改革固有的缺陷与隐患,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不断地反思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改进,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除此之外,要保证课程改革成功,还需要主要包括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设备、办公室等“物质资源”和主要包括针对课程、教学、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的“制度资源”。
    当这些基本条件和“物质资源”与“制度资源”不具备或不完善时,实施课程改革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了。

5  对策
    一是展开对中专体育课程性质的讨论,去异存同,争取有一个统一的认定;也可以按各自认定的课程性质进行试验性开发,在运行中比较各种认定的利弊优劣。
    二是从中专体育的现状和实际出发,先把体育活动课定义为“课(活动)”,以满足学生兴趣、活动和锻炼身体为主;但并不反对作为课程进行改革。
    三是对中专体育教师加强课程论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基本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技能。
   四是从上级行政部门到中专职校重视并完善实施课程改革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既要注重硬条件,更要增强软条件。

7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 陆作生.提高体育教师课程理论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作者简介:马秀梅(1975—),女,上海市人,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附属园林中专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298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