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6期
 
论 我 国 后 奥 运 时 期——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地位演变的趋势

2007/12/18 10:50:19 浏览次数 5328  

严  燕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2008年奥运会将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么举国关注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在奥运会的前后时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根据我国目前处在筹备奥运的特殊时期的两者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在后奥运时期的两者演变趋势:竞技体育的地位将较目前有所下降,而群众体育的地位将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演变趋势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全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作为一个体育大国,能承办这一国际最重的体育赛事,对我国社会各层次尤其是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针对世界其他的奥运举办国的经验,举办国的后奥运时期也同样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后奥运效应中人们讨论较多的是奥运会后对举办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运动水平及体制的变化;及对社会其他方面一些深层次的影响。那么,北京奥运的举办对我国的未来体育走向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状能否有实质性的改变呢?

1  回顾我国申奥前的体育模式状况
1.1竞技体育的模式状况
1.1.1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政策倾向
    一直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工作都全面纳入在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的轨道上, 推行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支持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国家体育的成绩主要看竞技体育。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坚持竞技优先的原则。
1.1.2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状况
    举国体制确实为我国迅速改变竞技体育的落后面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机制日益显现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体育行政机关的机构也一直试图进行改革,但职能没有能真正改变,管理和办公没有分离。机构没有精简而是变相的膨胀,从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分离出去的各项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只是政府职能的转移和延伸,各运动协会成为政府的另一张面孔。
1.2  群众体育的模式状况
1.2.1在国家政策方面
    群众体育发展的现行主要政策性文件是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充分调研,经过1999年、200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修改,制定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40%左右;竞技体育保持亚洲领先;体育产业初具规模等。此《纲要》也是我国体育今后很长时间内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但由于在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各行政部门对办群众体育绩效的信心不足;国家区域广、差异性大,执行部门空头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等原因,使得《纲要》的在对群众体育这一块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1.2.2在政府管理方面
    国内的各项社会体育团体仍然受制于政府管理机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团体在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下很容易形成垄断式的管理方式,体育的服务质量降低,从而很难满足公民对体育多层次的需求。” 我国现有的各单项体育协会,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而对发展群众性的普及活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重竞技轻群体的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1.2.3 群众体育设施落后
    群众体育历来相对来说是个软任务,一直以来对各体育行政和管理部门尚无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体系,其资金投入主要靠体育彩票等公益资金。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众体育的现象还十分明显,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体育人口仅为33.9%” 。场馆器材明显地不适应广大人民对群众体育的要求。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乡镇、农村群众体育设施相当落后,发展极其缓慢.全民健身已提出好几年,但农村体育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亟需有待加强。

2  申奥成功后对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影响
2.1竞技体育方面
2.1.1在国家政策方面对竞技体育的倾向
    北京奥运周期的竞技体育政策,主要反映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发布的《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竞字[2002]160号)文件中。该纲要提出,在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金牌数排名第3位,并提出了一系列完成任务的政策措施。可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北京奥运周期既定的中心工作。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形象和既定的29届奥运会的夺金目标,为了祖国的荣誉,虽然看到了竞技体育沿袭原有体制的不少弊端,但却不敢枉然大动干戈,领导阶层仍然将主要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体育赛事上。这使得在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竞技体育的原有体制不但不会削弱而是加强。这与时代发展要求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性矛盾。这一矛盾将持续到08年北京奥运任务的完成。
2.1.2  08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成因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以后,全国上下都积极投入到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中,在举国体制下,2008年奥运会我国将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搏世界第一. 从历史经验来看,奥运举办国都会在举办赛上将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推到极至。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将奥运金牌的意义扩大化了.目前这种“金牌魅力”还引领和激励着国内一大批已到退役边缘的大龄运动员在继续拼搏着。坚持到08年北京奥运,并在家门口获得奖牌便是支持他们本该到了退役年龄却还没有下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于一个中国运动员意义尤为重大。由此领导阶层为了更可靠地去争取2008年奥运会的冠军,也放弃了多个项目中正在进行的新老队员的交替,一个个豪赌不可避免地正在上演。一个项目想要发展,新老交替本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过,竞技规律与现实成绩这样一对矛盾,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存在的。在奥运成绩的压力面前,又有谁能逃掉功利之心?在面对08奥运冠军的渴望时,许多项目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向老将要成绩的决定。全国上下都集体卯足一股劲,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势必会在08年奥运会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1.3竞技体育机制隐性矛盾的突显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1)使得大量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队员就少了培养的机会。因此可想而知,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储备方面也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2)花费国家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块金牌上值的还是在群众体育设施和人民健康上值的呢?人们在热闹的奥运之后都会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2008年奥运会之后无论中国取得什么样的名次,中国的竞技体育体制都要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不能否认今天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时,我们心中仍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自豪.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金牌已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体育精神的全部内涵,体育事业也不仅仅是指竞技体育,还有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以往的举国体制在新的社会时期也日益凸现出其不可逾越的弊端,这种弊端在08年后奥运时期势必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2 群众体育方面
2.2.1 在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25日在京正式颁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提高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还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除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外,还将重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到2010年全国有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符合规划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些都在宣告:随着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我国的大众体育时代即将来临。
2.2.2申奥成功成为群众体育崛起的机遇
    目前,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中广泛举行了全民体育节,深入开展群众体育。全国各大城市的全民健身热表明北京的申奥成功及各项筹备工作所带来的体育热,不仅给全民健身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意味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奥运的举办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和保障。
    (1)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硬件保证
    即将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既为全面展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各项目的承办城市都大力投资完善和新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和相应体育设施配套服务体系。据《中国体育网》称,国家将在奥运村内及大型比赛场馆周围建设一批精品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这一措施也能为奥运会后,奥运村及奥运场馆更好地综合利用创造良好条件。为后奥运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硬件设施保障。
    (2) 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促使群众体育观念得以更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投入到健身运动之中,普通居民的体育健身观念得到更新,健身将成为其生活必需。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人们的经济收入将进一步增加,体育消费支出也将成为日常生活支出的一部分。显然,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必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加速作用,并对我们制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体育方针产生积极的影响。
    (3)北京奥运理念、体育知识的普及和深入促进群众直接参与的意识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以及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群众体育来讲,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带来体育知识的普及、体育技术的推广、体育意识的增强和体育热情的高涨,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新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热潮。北京奥运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人文奥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体育的大众化,其本质就是体育的人性化、普及化、平民化,就是要将奥林匹克精神推演到大众体育的领域,实现体育权利的人人平等。每届奥运会不但是竞技水平的展示,也是一国大众体育的展示。这一理念,使中国人民广泛接受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这对于人民群众认识体育文化,培育体育文化精神,参与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及将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如此声势浩大的奥运文化运动影响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必将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
    (4)举办北京奥运使体育管理经验得到提高
    奥运的举办过程对于我国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都会有突破性的提高,对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和群众体育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群众体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在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将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3.结论
    比较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演变:后奥运时期体育体制必将进行改革,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在达到奥运顶峰之后将会较目前有所“降温”,竞技体育的地位将有所下降并趋于平稳;而群众体育的地位将乘此大好运势得到大幅度提升,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阶段。
    竞技体育作为世界舞台的“敲门砖”,国家用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形象。综观世界上众多体育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后,这些国家又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转向了群众体育。在近三十年中,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心主要是竞技体育,使得群众体育的发展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已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相信08年在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因为全国上下的一致空前的努力,竞技体育的实力也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综观世界其他奥运举办国的经验,奥运会举办国在体育方面的最大的收获是将本国的竞技水平达到顶峰,而收获的差别就在于举办国能否利用这个契机有效的推动本国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竞技体育的发展最终有赖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因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市场”或“消费者”。
    因此,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将更应该重视和发展群众体育,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适当倾斜,以弥补我国在08奥运前期群众体育发展方面相对较软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举办奥运会也应该收获群众体育[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 : 24
[2] 谭  华. 后奥运效应及其对我国体育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 : 23-24
[3] 吴朝霞,樊 奇. 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报,2003,22(4):24-26.
[4] 马宣建.北京奥运周期的中国体育政策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6(30):1-6
[5] 国家体育总局.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 体育科学 2001,5(3):1-6
[6] 国家体委  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J] 体育科学 1997,17(2):1-8
[7] 国家体委  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J] 体育科学 1997,17(2):1-3
[8] 贺凤祥.群众体育与人文奥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2):7-8
[9] 张振峰,彭昆.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7(4):35-37
[10] 王家忠.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  2005,7(3):120-122
[11] 舒为平.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2(29):15-17
[12] 关海涛,薛兴华.2008年奥运-举国体制的转折点[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1)129-131
[13] 韩盛祥.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1):16-18
[14] 苗启元.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探悉[J].体育与科学,2003,24(4):30-32.14.
[15] 中国体育网 新华社北京体育专电 2006,7(2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2849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