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5期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结构与特征

2007/11/7 15:36:47 浏览次数 7868  

常瑞宏   何晓丽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合作    747000

摘  要:利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文化质态上,可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艺术文化五个层次;在文化主体形态上,可分为干部体育文化、教师体育文化、学生体育文化;在文化时间形态上,可分为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两个层次;在文化空间形态上,可分为西方校园体育文化和东方校园体育文化两个层次;在文化职能形态上,可分为体育决策管理文化、体育教学学术文化、体育日常生活娱乐文化三个层次。先进性和学术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典型特征,它们体现和贯穿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特征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现象。这实际是高校进入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新阶段后,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发展上对学校进行自主特色定位的体现。但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对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众多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不加区分地罗列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既无助于认识深化,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现实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开放、丰富多彩、立体的,据此,我们必须按照校园体育文化结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并立体地把握校园体育文化,这是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多形态多层次的交叉结构进行探索。

1  校园体育文化存在质态的层次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艺术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五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是艺术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同心圆结构。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学生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过程。[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它主要以体育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精神文化包括身体观、健康观、运动观、体育观、审美观、道德观、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体育意识、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信念、精神理念、实践能力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理想、信仰、意志、态度、情感及行为,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浓浓的人情味,要创设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的精神氛围,来养成全体师生员工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态度、情感及行为方式。形成科学、求实、民主、竞争、创新、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拼搏进取、刻苦求实、勤学活练、集体主义、法制意识等精神。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体育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体育精神风貌的一种学校体育精神形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精神。学校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就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如清华体育,源远流长。体育传统的形成与保持源于校方及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倡和悉心指导,其思想根源在于清华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2]许多有特色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相反,没有提炼出学校体育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可能是松散的缺乏凝聚力的。
体育艺术文化既不同于体育物质文化,也不同于体育精神文化,它处于二者中间。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间不断地靠近、接近与汇合,出现了一个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广阔领域。前苏联学者莫•卡冈说:“在最远古代时代体育运动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仅限于舞蹈的范围内,再晚些时候体育运动—艺术的混合性成了杂技艺术的基础。现在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的影响愈益广泛和多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今天,体育运动取得了这样的群众性,这样牢牢地进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早操、生产操、中学和高等学校里的体育课,群众体育团体的工作的形式,最后还以在露天或卫视转播节目中观看的表演形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正如狭义的技术一样。当然体育技术同物质生产技术一起要求当代艺术掌握它的资源,以使艺术语言尽可能与当代人的世界观相符。由此产生了这种新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成为如此普及的——艺术品种,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群众体育检阅节。”[3]因此有学者曾预言,未来体育的发展将走向艺术体育;苏珊•朗格曾指出:当今艺术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连体育也有重返艺术的迹象。[4]已退休的前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我们把体育与艺术看作是一回事,艺术和体育就是我们奥林匹克的定义。”[5]今天人们观赏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者的优美动作既可作为“流动的艺术品”供人视觉观赏,在他们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即兴创新动作等又作为“物质中的思维”和爱国主义与个性的张扬联系起来。他们这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表演难于用其它符号表达,故它应该隶属于体育艺术文化体系。
    体育艺术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体育绘画;(2)体育雕塑;(3)体育工艺;(4)体育建筑艺术;(5)体育表演艺术;(6)体育欣赏。动作示范艺术——体育教师准确、优美、熟练、协调的示范动作、体育挂图等;体育表演艺术——体育表演有两种含义,一是通过体育动作表现自己的美,提高对美的表现把握能力,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观看别人表演,提高自己欣赏美的水平。如武术表演、各种团体操表演、表现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冰上芭蕾、健美操、花样游泳、体育舞蹈、健身衔舞等;体育欣赏——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选择的重要内容,这些比赛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运动技巧和拼搏精神特别适合发泄观众的感情,这是任何表演和体育表演所难于达到的。体育艺术性的追求——体育艺术作品如运动会会徽、会旗、会歌、宣传画、纪念品、办公用品、服装等,它们以艺术形式表现自然与传统,更重要的是表现各项运动缔造者不仅继承传统、还要引领各项运动未来的壮志雄心;以体育为题材的摄影、图片、绘画、美术作品、多媒体、雕塑。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工艺品、体育建筑艺术等。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有时会产生一种“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和艺术的追求是很相似的,从体育中产生的“身心一致”、“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溶于自然”等体验具有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难以侵害的特点。
    现代生活中体育与艺术或艺术与体育的广泛融合现象,是体育游离实用中心向着艺术逐渐推移,艺术游离审美中心向着生活实践领域(包括体育运动)逐渐推移,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结果,是文化发展史内部方向相对,作用不同的两种历史性律动形式相反相成的结果。[6]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体育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公约、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考风等,它们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和作风,倡导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健康观、审美观一致的学校体育风气,是体育精神文化在学校各个方面管理上的体现。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及相应的机制表达出来,就难以转化成客观的体育文化存在,形成不了新的体育文化风尚,就起不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进步的作用。当新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转化到了制度上时,既标志着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又标志着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落实。一所高校包括体育制度创新在内的体育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体育文化创新,正是体育文化的魅力给了创新强大的生命力。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和思想观念,相对来说高校现行的部分体育规章制度还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成为阻碍高校体育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阻碍。如果高校不能加快制度创新,那么将在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将付出长期巨大的“成本”。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同时,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的:“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没有不断的体育制度创新就不会有体育体制改革的真正深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的体育建筑、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教学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由此,空间逐步产生了分化。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做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各种各样的体育物质文化。它们既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规模甚至质量。体育物质文化处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层,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结构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积淀着师生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是否自觉接受先进体育精神文化的指导,校园体育物质形态上所承载的体育文化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建设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最直观区别高校有无体育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优秀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反之,不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健身活动的开展,而且不利于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比如一所条件简陋、空间狭窄的学校,是很难使人们与高校应有的大气、宽容、活力、学术尖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著名学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形态,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是其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体育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体育物质文化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体育物质文化中领会特定体育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健康观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物质进行交流、对话。人总在一定的环境知觉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体育物质文化的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体育文化信息,获得新的健身经验、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同时,环境知觉中人类世代相传的信息筛选方式,空间设计之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经验、健康观、价值观也在解读过程中得到确认、强化和丰富。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教学性、学术性、各种健身活动、各种娱乐性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利用、体育绩效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身体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表达情感、态度,最直接感受的活的体育文化形态,它与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体育行为文化来说,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便有了资源性或环境性的作用,从内部支撑着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并形成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活跃“界面”。由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因此它比内层文化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与生活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撑它的内层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接受体育艺术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对内层文化有反作用,它总是在承受现在的内层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内层体育文化有所改变。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内外层文化这种承受与改变的交互活动过程的产物,不断在各层次间内在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发展动力。学校的每一代人决不是简单地再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承受下来的校园体育文化,而是在努力更新已经存在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
    从体育文化的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及改革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的外层,即物质文化层次与行为文化上。涉及体育制度、管理组织的改革较少,而对于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艺术文化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  校园体育文化主体形态的层次结构
    人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其主要载体,是活力最强的校园体育文化构要素。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首先着眼于人,它的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它既包括校园成员的体育文化水平、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态度、语言艺术、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科学化训练水平、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成绩、健身水平、服饰内容和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等素质的教育与培训、体育作风的培养、主体体育精神的树立与发挥,从整体上提高校园成员的素养与水平,也包括贯穿学校全部和制度中学校体育精神的宣传、灌输和渗透,更包括了充分发挥以名师名生为代表的群体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充分给予他们在教学、科研、训练、健身过程中展示个人魅力的机会和时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特色的定型根本上是主体的结果,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主观追求、设计与创新。但是由于学校内不同群体的身份、角色不同,因此从主体方面来考察,校园体育文化客观上存在干部体育文化、教师体育文化、学生体育文化有区别的3个层次。学生体育文化处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最表面、最活跃的层次,教师体育文化处在中间的、稳定的层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方面,干部体育文化以学校决策管理层为代表,是校园体育文化整体自觉发展、主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干部体育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决策层、高校二级管理单位的领导集体以及系部的领导集体。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及能否目光敏锐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通常是加速或延缓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发挥巨大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一个好领导等于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集体对校园体育文化有预见的倡导和长期培育是形成特色显明的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源泉,他们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态度,会极大地左右学校跨文化交流方式与内容,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吸收世界体育文明及创新的进程。学校领导集体尤其担负着学校政治文化、道德文化与健康文化的建设的重要责任,在代表先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管理宽度上应做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体育文化的主体是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职工以及离退休人员。这部分人构成了高校的精华,是一所高校社会地位和声誉的决定因素,是教学、科研、训练、健身和社会服务的主角,因此,也是体育文化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教师的体育思想道德、体育文化修养、学术抱负及生活态度、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科研、训练、健身和社会服务中的活动,也影响着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化主体作用,目前教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被普遍自觉地重视。更未重视退休教职工和其它职工的体育文化潜力,而他们又是积极进行健身活动的主力军。
    学生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各办学层次的所有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运动技能与健身方法,培养能力,提高身心素养。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形成、发展和传播,是学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体育文化又最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它会表现在教学、科研、社团、文艺、俱乐部、课外活动、娱乐活动、野外活动、健身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文化节、体育周、体育比赛、运动队训练、讲座、竞赛、讨论、宣传、演讲、网络、多媒体等学校的一切方面。正因为学生体育文化的表现人多面广,因此很多人就把校园体育文化局限在学生体育文化层次。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固有的东西少,较少条条框框地束缚,容易接受新东西、新思维、新事物、新观念,同时他们也往往是各种文化传播的重点对象,所以学生体育文化经常是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和最活跃的部分,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中文化冲突乃至社会政治冲突的焦点。

3 校园体育文化时间形态的层次结构
    从体育文化演变的时间过程上看,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两个层次。
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发展过程形成的习惯、历史记录、传统的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体育文化传播中的思维定势、体育文化环境和体育文化心理等,它是学校体育发展史上被广大师生认同并传承着的东西。一所学校中一直延续的办学方式与教学方式、专家学者治学育人的事迹、教学科研中的成就、师生员工健身的优良传统、运动员刻苦训练比赛的感人精神、运动成绩的历史记录、运动项目的历史记录、档案资料,甚至于办学的条件、环境、就业学生对本校体育文化的传播等等,它们积累着学校广大师生的体育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校风、教风、学风、考风、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体育文化的内涵。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对现实发挥出基础性的影响和作用。现实的校园体育文化总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呈现出来,学校体育精神往往首先浓缩在其传统体育文化中,并在不断吸收现代体育文化中更加丰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它可能是有形的,学校历史上的知识学者和他们的名著,如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马约翰的《体育的迁移价值》、袁敦礼的《谈谈体育一词如何解释的问题》、张廷华《观女子体操学校学生试演技击纯熟为赋七古一章赠校长徐一冰》。又如牛津剑桥赛艇比赛;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大学的赛艇比赛等等。它也可能是无形的,是习惯和风气。一个大学不会因为一两位学者的离开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先辈学人走过的足迹,却无形地留在了学校的传统中。一流大学值得羡慕既是读“书”又是读“人”,既学知识又健身。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即学校集体通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它是学校体育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力量,它对生活在校内的每一个人的道德教育、感情陶冶和精神塑造,耳濡目染,如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田。学风是指一个学校有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它体现了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风气。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需要通过学校师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可一蹴而就。
    校园现代体育文化是指具有时代特色的、在体育文化交流中出现和形成的体育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制及物质设施和新变化等,如校园网及网络体育文化的发展、精英体育教育向人人健康教育转变后的观念方式变化与体制机制变化、远程体育教育和多媒体体育教育建设的重视与体育观念的变化、对校园教学环境、生态环境和建设的重视与环境观念的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和言行、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节奏与人体健康观念的变化、现代尖端科技在体育中的出现及年轻专家学者的大量涌现等等。校园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在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融合中走向体育文化的新领域,形成新的体育文化精神,使广大师生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即“能级”的跃迁。
    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共同构成现实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校园体育文化在它们的相互溶合中继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它们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中发展。比如e--sports文化、网络体育文化、远程体育教育和多媒体体育教育是一种开放的超越学校与社会界限,甚至于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象征,它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带来大量有益的东西,丰富了知识、运动技能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手段方式,同时又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体育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4  校园体育文化空间形态的层次结构
    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后又发表系列文章,于1996年结集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2003年第一期刊发了国内学者编译的塞缪尔•亨廷顿的《再论文明的冲突》一文。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中国体育界的关注。
    人类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同时,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价值判断、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文化空间形态上,我们既可以从最大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据此,我们在较小方面把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分为西方校园体育文化和东方校园体育文化两个层次。西方从开放性的海洋地理环境,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泛的民主传统等方面演绎出代表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自我超越等特征。西方体育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这是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竞技运动项目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二战后,由于新国际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西方体育文化分成两大流派:一派以前苏联、东欧为代表,这派体育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统一计划的规范下、由行政指令统一指挥下,实行举国制的体育文化模式;另一派以西欧北美为代表,这派体育文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发体育市场,不依靠政府拨款,实行全民体制的体育文化模式。[7]中国从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乏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由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8]今天我们所接受的体育文化,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文明成果。它既有受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固化而彰显的东方体育理念及色彩,又具有经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碰撞而相融所显现的时代特征。新中国50年来,中国体育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两派体育文化的精华,促使一种新型的、复合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形成。即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苏联与东欧派体育文化和西欧派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模式唯中国所有,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如今,这种体育文化模式在中国发挥着作用。[9]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来源于国外,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从教会学校传入,直到1903年在清朝政府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才正式规定了中国各级学堂都开设体操科,由此正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也具有西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与东方校园体育文化两个层次。这一点尤其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得显著,如在校园中看到广播操、健美操、健身衔舞与少数民族舞蹈共存的场面。

5  校园体育文化中职能形态的层次结
    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通常由于学校不同部门的分工而有了职能的特征,从而使文化渗透影响的方式出现差异。按照职能特征,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体育决策管理文化;体育教学、学术、训练、健身文化;体育生活娱乐文化三个层次。
    体育决策管理文化是指学校体育决策与管理的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度、方式、结构、原则与行为等。不同理念、结构、制度、方式、原则与行为下形成的决策与管理,反映出来的体育价值观念与体育文化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透过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人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一所学校体育文化品位。因此从职能上,决策管理文化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校园体育文化层次,而且居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心枢纽地位。
    体育教学、学术、训练、健身文化是在教学、科研、训练与健身行为、结果和制度上积淀起来的文化。体育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层次和建设主题,良好的体育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文化对于高校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与保证办学质量都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当体育教师视自己的学术生命为第一要务时,学术抱负就转化为强大的体育精神动力,求真敬业的良好教风、训练作风与健康第一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当创新教育蔚然成风时,杰出人才的出现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良好的学术文化同样是大学生学习创新,提高素质,建设良好学风、考风与健身风的强大精神动力。不同高校或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课程,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科技文化与人文化各有侧重。但是体育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文化是共同具有的,体育文化与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构成校园文化整体。
    体育日常生活娱乐文化是工作学习之外,在全体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与闲暇娱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现象。按赫勒的理解,所谓日常生活,是“指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0]日常生活从生命价值的确证和维护、以主体间的交往行动摒弃对人的工具性规定、参与并担保文化的延续、使个体不断融入这个世界并获得对世界的认同感等方面展示了其积极的意义。[11]体育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作用于人的生活价值观。体育是生活的符号,身体运动积淀着文化。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体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它处在学校主流文化的外层,与体育决策管理文化、体育教学、学术、训练与健身文化既有相关性,相互间的作用又是十分紧密的。这是学校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表现在各种有组织或自发的活动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松散性。校园体育生活娱乐文化、大众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相关内容有重合与交叉之处,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6 当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放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上,校园文化只是一种亚文化,而校园体育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我国社会大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本质特征的一致是亚文化能够溶入主流文化的基础,本质特征的不一致性,就可能造成文化冲突,亚文化就成为“反主流文化”。[12]当社会主流文化坚持先进方向时,“反主流文化”就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当社会主流文化走向没落时,“反主流文化”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多元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体现着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这集中反映在“四有人才”和“三个面向”上,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人才和教育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上,体现着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这代表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先进方向。校园体育文化具备了先进文化的价值趋向,它不仅是人类一种生存方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人格个性的充分展现;它调节人的身心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不管从社会属性上还是本质属性来说都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体育精神和体育法规则为社会公平、公正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高校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传播媒介比较完备,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已成为它的三大特征。由于处于社会文化潮流的前沿,学校成员对各种社会现象、体育现象、思潮、社会风云比较敏感,表现出明显的关照。对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一般具有趋善求美的理性的自觉性,理想主义色彩较浓。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新世纪的潮流,网上传播现代体育的信息把整个全球浓缩到一个虚拟空,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有着一定的先导性,能够迅速地集传各种体育信息,及时地反映或预示体育动态和体育科技发展水平。因此,高校担负人才培养与知识、技能、制度创新的社会职能,体育教学、科研、训练与健身是主要的工作方式,学校体育的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科研、训练与健身来运作,这种独特的工作方式会给师生员工的体育思想和行为方式留下深刻的烙印的,从而使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显示自身的特殊性:即学术性。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社会其它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术性活动的本质是追求体育科学真理,在以科学、求真的方式来把握体育文化时,真理的内在价值是第一位的,真实完美本身就是追求,也是体育工作者唯一的真正使命。学术性的体现不一定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活动形式,而是融合于诸如教师、科研人员与决策管理者的科研、授课、训练、健身、决策、管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报告会、讲座、座谈,以及更多形式的讨论、交流甚至改革(如课程、专业、学科、运动会的改革)等等方面。学术性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强调活动内容、过程、结果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坚持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以学术性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必定尊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科学、生命科学与生态科学,崇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因此,科学性是校园体育文化不能脱离的本质特征。学术性活动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尊重民主,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兼容并蓄,主张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因此民主性是校园体育文化不能缺少的又一个本质特征。

7  主要参考文献:
[1] 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P:27
[2] 王向阳.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P:91
[3] (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三联书店,1986.P:258
[4] 转引自:王岗.文化结构法则与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1.2.P:8
[5] 转引自:周志明.夏五四.对体育文化的耗散结构剖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P:35
[6]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p:48
[7][8][9]茹秀英.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2003.3.p:1—5
[10](匈牙利)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
[11] 杨国荣.日常生活的本体论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P:1
[12]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9804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