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5期
 
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反思

2007/11/7 11:22:22 浏览次数 4746  

覃立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文章从体育(与健康)课课时偏少,评价标准的困境等方面,指出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偏差实质,提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理应根据不同对象和目标,进行分化,区别对待,并认为体育教学的知道思想应该定位于“传播体育文化”。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 反思

    自1999年“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提出以来,虽然在对批判“工具本体”的教学误区、巩固学校体育的地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对“健康第一”的认识、立场、观点,还存在诸多分歧,对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方法、操作还有较大的混乱,对如何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的功用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之间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们在此摆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吸引根多的人来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

1 “健康第一”难以实现体质健康
    首先,我们从对体质健康的实现与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强身健体”是“健康第一”确立之前曾经存在过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现在普遍的看法认为:“健康第一”是对“强身健体”的超越与进步,否定了学校体育仅关注学生的体质的做法,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认为,“强身健体”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过,这个指导思想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落实于实践。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一周两节,每节45分钟的体育课无法使学生强身健体。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之前的学校体育对课外活动是极其漠视的,这大家都有目共睹过。其最大的“功绩”就是造成了体育教学过度重视技术教学和增加学生负荷量。而在每周四节体育课上的大运动量对学生增强体质能有多大帮助呢?其结果造成了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排斥。
    既然“强身健体”没有施行,那么说“健康第一”是对实际教学中只重学生“强身健体”的超越是不准确的,这只能算是理论上的进步,而不是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是说,“健康第一”的枪口对准的是一个现实不存在的、仅仅是观念上的目标。所以,“健康第一”的历史任务,不仅仅是对“强身健体”的批判,重要的是弥补“强身健体”留下的漏洞。
    那么,以“强身健体”为指导思想都未能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健康第一”能达到这个目标吗?
    仔细分析一下,情况依然让人失望。“健康第一”仍然无法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原因同上:时间不够。一周两节,每节45分钟的体育课课时安排没有改变。而体育课时能够增加吗?不能!因为体育课也和其他课一样,只是一个科目,更何况是非主干课程。
    课时不能增加,那么课外活动可以弥补吗?可以!但是别忘了,这是课外体育活动,不属于体育教学。既然连学校体育最基础的“体育教学”都不能实现健康最基本的“身体健康”,谈“健康第一”准确吗?或者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经验,废除体育课,改为体育俱乐部,这完全行得通,当然,这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但在当前体育教学模式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实值得商榷。
    有人提出:当前少年体质逐年下降,其原因就是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的忽视,所以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然而,学生体质下降不是学校体育过错——至少不全是——而是校园对学生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我们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校园内,把他们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他们哪有时间和空间去运动?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把学生关在一个鸟笼子里,为了让他们感到些许自由和快乐,就放点树枝进去,让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自由和快乐。学校体育现在就是充当着鸟笼里的树枝的角色。不管树枝怎样美丽,总还是逃不脱鸟笼的束缚,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而现实中,我们却一直在说学校体育要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于是就加上了健康教育,但又无法舍弃技术、技能教学,这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好比是看不到小鸟是关在在鸟笼里的,反而使劲往里面塞树枝,那么就会使原本已经很狭小的鸟笼空间更局促,反而让小鸟更不自由、更不快乐,是害了小鸟。
    以前,体育课很不受重视之时,学生的体质也不见得比现在的弱,因为以前没有现在这样多的高楼大厦、交通事故等社会不利因素。以前的儿童没有背负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他们有“自然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身心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完善和丰富。
    此外,我们提出“健康第一”是不是只看到了城市孩子体质下降的现状?我们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适合提出这个指导思想吗?有的农村学生每天早上要爬山路好几里去上学,放学也一样,他们还需要在体育课上增强体质吗?劳作的辛苦不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吗?
    所以,我们需要跳出体育看体育,也不能武断地认定学生体质下降不是体育教育的严重缺失造成的,而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学校体育现在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弭这种负面影响。

2  评价标准的困境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不能回避的实质问题之一就是评价标准问题。这关系到课程设计、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师考评等诸多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普遍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1)生活方式因素。指因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它包括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饮食习惯、风俗、运动、精神紧张、劳动与交通行为等。(2)环境因素。“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这些无疑对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恶劣气候、有害的水和气体、噪声和污染物等,又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3)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除了明确的遗传疾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4)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包括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系统,必要的药物供应,健全的疫苗供应与冷链系统,足够的医务人员的良好服务等。
    显然,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评价某次乃至某期体育教学是否实施了“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是否实现了“健康”的目标,有何令人信服的标准?学生身心健康,不一定是体育课的功劳,学生身心不健康亦不能归咎于体育教师的失职。或许有人会说:“健康第一”仅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适当的模式和方法来贯彻促进健康的思想,原本就不奢望从根本上解决彻底健康的问题。真若如此,那不如以“科学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得更为贴切和务实。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若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健康”实现与否的标准困境。

3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偏差实质
    那么,陷入如此的尴尬境地的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健康第一”的偏差实质之处在于把“体育”的功能生搬硬套于“学校体育”的功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虽然学校体育和体育一样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的,但是学校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校体育可以分为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训练三个部分。体育教学(也就是体育课)占主要部分。而恰恰是这一部分,每周只有可怜的2课时。试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吗?这还没有除去课堂上整队、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
    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名无实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缺乏重视,没有计划和措施,更无需谈管理和监督机制。
    课外体育训练则是面对少数有运动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在此不需予以讨论。      
    综上,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体育活动少之又少,时间、负荷难以对提升他们的体质产生显著影响。学校体育根本担负不起“强身健体”的任务,更勿需说“健康第一”的重担。有人可能会说,健康观已经扩展到三维、四维,你仅仅只谈到了体质健康。那么试问,如果连基本的体质健康都不能保证,那又如何称得上是“健康第一”?即使对发展学生的体质有那么一点的帮助,难道就能凭此上升到“指导”的地位吗?也有人会说,“健康”是完整的概念,不能人为地分裂开来,不能陷入身心二元论。其实,这不是分裂与否的问题,而是有或无的问题。体育课不着重关注体质健康,还能关注什么呢?这正是体育课的根本和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意义。至于各个部分所占的比例,那又另当别论。
     “以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的功能之一,而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成人的生活可以分为“工作和休闲”两大块。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学习与休息”两大块。成人在“休闲”时可以以体育运动为主,从而增进健康。但现在我却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健康,这合适吗?一天有24小时,除去8小时睡眠,成人以一天8小时来应付工作,8小时休闲中抽时间锻炼绰绰有余。而我们却要求学生在8小时学习中通过体育课完成健康的任务,这合适吗?更何况一周才两节体育课,再者,学生学习的8小时还要学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等主干课程,这可能吗?
    我们认为,体育课需要摆正位置。体育课就是一门非主干课程。语数外物化生等才是主干课程。况且,我们问一句:学生学体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主要为了能在休闲的时候有可玩的东西吗?实现“健康”不是体育课上的事情,而是体育课外的事情。
    总之,学校体育的功能不等于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的本质也不等于体育的本质。看看其他课程,有哪一门提出过要解决类似“学生健康”这样的大目标?连语文、外语、数学这些学科都说自己是工具性学科。对,体育本身需要超越工具主义,但学校体育就是要定位于“工具”!

4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理应分化
    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应该如何确定呢?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应该一分为三。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总的目标,我们认为太过笼统和武断。学校体育三个方面(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训练竞赛)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意义、功能等相差甚远,以一个指导思想概而括之不太合适。具体来说,即(1)体育教学——传播体育文化;(2)课外体育活动——健康。“课外体育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如果引导、实施得当可以直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3)课外体育训练——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体育教学为何要以“传播体育文化”为指导思想。
    如果以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学校体育,那么我们传授的所有有关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都归总为体育文化的传授,我们进行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都是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
    传播体育文化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他们现在和将来投身体育运动创造条件,发挥体育运动(而不是学校体育)的“强身键体”功能。
    学校教给学生运动的技术、技能,让他们掌握之后在学校之外的场所、毕业之后的生活中都能利用这些技术技能进行强身健体、休闲放松。能够流传下来的,富有生命力的运动项目都是人类社会精心创造的文化财富,我们教授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就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开设尽可能多的运动项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最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学生的心智还在发展,他们对一些运动项目还看不到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有时也需要采取一些硬性的措施和对策来实施某些项目的教学。
学校体育传授体育知识的任务则普遍不受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满足于技术技能教学,对体育知识的传授仅限于体育笔试前的划重点。我们应该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内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他们的体育认知、激发他们的动机、培养他们的情感。最终使学生爱好体育、投身体育。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可感到欣慰了。
    如此看来:体育教学应该是联通学生与体育的桥梁和通道。体育教学无法直接实现学生的健康,应该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接触、认知、喜爱、接受体育,以求发挥体育的功能(包括其中之一的健康功能)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身心。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科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一天就能见成效的(数学课教给一个公式学生立刻就可以用)。体育对人的健康作用是坚持不懈的积累过程。而体育教学由于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主干课程,没有足够的时间(一周只有2节课,每节45分钟),达不到足够的强度、负荷来完成健康(至少是身体健康)的任务。
    因此,要把体育课看成是普通课程之一,不要赋予体育课太多的功利性任务和要求。试问,其它任何课程提出过要解决类似于“人的健康”这样的大问题吗?我们只有站在学校教育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学,才能还原体育课程的本质价值和真实功能。

五  小结
    在教育领域,我们曾听到过“德育第一”、“安全第一”等各种第一式的口号。现在又出现了“健康第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第一”?仔细分析,其实之所以会提“第一”的口号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对某方面注重不够,为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力度,所以才提出“某某第一”。由此可见,这种口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时效性,是一种短期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纠偏,达到目的之后,就又会针对另一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另一个“第一”。
    应该说,“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批判“工具本体”的教学误区是卓有成效的。然而,正如先前所述,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可搞“一刀切”,而是理应分化,要根据学校体育下面的三个子系统的各自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指导思想,以更务实、更人性化地促进学校体育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8176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