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5期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7/11/7 10:49:13 浏览次数 7251  

鲁志强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  116023

摘    要: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十分不均衡,统计显示:国内体育强省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近四届全运会西部9个省的优势项目不足东部城市的1/10,体育大项在世界范围处于中低水平,优势项目人才储备不足。各省市体育项目发展过于集中和浪费,协调能力欠缺,潜优势项目和可发展项目不能结合当地特色有效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城市圈竞技体育发展计划并建议性的提出了各省市具体发展项目。
关键字: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城市圈发展

1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面临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跃为金牌榜第二位,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得到认可。中国人的声音在国际体育界越来越响亮,无论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提高中国体育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体育与国际接轨,还是对国际体育组织积极开发中国体育市场,都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奥运战略的思想再次得以明确,要以新世纪我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可见,实行奥运战略不仅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体育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总体实力亟待加强,如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一些基础大项和群众喜爱的集体球类项目总体水平较低,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呈现 “一头倒”的现象,综合竞争能力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从1992--2004年的四届夏季奥运会的成绩和项目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具有夺取金牌实力的项目平均仅有9个大项,获得的奖牌数平均仅占奥运会奖牌总数的6.5%,冬季奥运项目仅有少数小项达到世界水平;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某些优势项目一直未能走出低谷,男子项目仍然是薄弱环节,篮、排球等重点集体项目队伍萎缩,增加了发展的难度;体育尖子和后备人才严重不足,
    经费短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伴随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体育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能灵敏反应和及时适应发展变化的体育实践。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从国内第七届--第十届全运会赛场各省成绩来看,东西部差距明显,体育大省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十运会期间江苏排名第一共获得56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1.6%,而西部9个省份共获得25枚金牌不足金牌总数的1/10。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非均衡态势表现出来,国内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的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因此,我国的体育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重视程度、着力解决阻碍和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问题。

2  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急待拓展

    科学化训练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代奥运竞争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奥运强国,必须拥有优势项目群,且优势项目群的涵盖面大小及其竞争效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竞技实力。正因如此,各体育强国先后纷纷制订了适合自己具体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田麦久在(2000)《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把运动项目按照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简称体能类及技能类)两大类,继而以各项体能或技能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把体能主导类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把技能主导类项目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五个亚类。在本研究中, 采用巴雷托截集法分别赋金牌4分,银牌2分,铜牌1分。通过对各奥运强国近四届奥运会奖牌的赋值计算、进行截集后,得出各国的优势项目。统计显示:游泳、田径等体育大项均是美国、俄罗斯、德国的优势项目,中国仅在乒乓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羽毛球具有优势,项目发展和金牌数量都难有突破。
    总体看来,各竞技体育强国均有特色性的优势项目群,按照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的数量划分美、俄两个第一集团国家的优势项目群配置合理,其在众多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项目上均有相当实力,而第二集团国家的优势项目群项群特征明显,欧美国家以体能主导类为主,亚洲国家(中、韩)则以技能主导类见长。我国优势项目群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主要集中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项群(见图1),但与美、俄相比,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群对奥运奖牌总量的贡献率太小。在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上,除速度力量的举重项目上获得10枚金牌,无论是在快速力量的跳跃、投掷、速度性项目、耐力性项目均明显处于落后的现象。在技能主导类的项目上,中国的足球、篮球等大多项目则仍难与世界强国一较高低。第二集团国家的奥运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竞技体育强国澳大利亚,其游泳项目的迅速崛起与近年来我国游泳项目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翔的110米栏只能说是中国在田坛的一个亮点。总体看来,我国在未来的世界竞技体育比赛中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建议未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应在保持现有技能主导类优势项目水平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体能主导类优势项群中具有竞争实力的运动项目的水平。即我国在确保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和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水平的前提下,对游泳、田径等项目特别关注,以遏制竞技体育强国对我国的冲击。

图1  27-28届中国奥运金牌分项统计

 
注:图中数字为各项目获得的金牌数量

    从更广阔的层面看,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能培养出的精英运动员数量虽多,但全体人民的体育意识、水平、软硬件设施,以至整体健康和体格素质,显然和先进国家尚有一段距离。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固然为国争光,但内陆地区的贫穷和落后状况,不少人仍无法达到基本的健康生活水平,却同样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因此,在庆贺中国奥运大丰收之余,国人必须清楚认识到中国体育发展要走的路仍然漫长,并非数年内就能够做到“超俄赶美”。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最终仍有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拓展——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提出与实施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并逐渐进入强社会、弱政府的社会格局,普通民众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且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经济理性在不断萌生,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性的“公共规则”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探讨中国的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原有“举国体制”的优势,探索新的改革之路。这就需要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地域和传统特点挖掘自身潜力择优选项,重点发展一两个或两三个优势项目,以省为重点扶持竞技体育项目。

    (1)“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的指导思想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各省的体育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的局势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国内的全运会赛场东部沿海城市获奖牌的数量高歌猛奏,西部省份连年下滑。这不仅影响了体育弱省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同时影响了其省内的群众体育的开展。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爬坡阶段,推出以各省为重点“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对保持各省的体育发展上升趋势,增强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是根据自己省内体育特点,打造自己的“体育精品项目”,不仅能够提高本省竞技体育水平,还能影响群众体育发展。一提到大连人们马上会想到足球,没有人特意给大连冠足球名,只是足球在大连的普及,在国内(外)赛场的成绩,国人把足球与大连联系在了一起。政府、企业的资本注入不是无限的,它是有选择的支持,为什么中国女子在国际赛场屡获佳绩,而在国内却面临经费短缺的“金融危机”;中国男足徘徊在世界中低水平,却能享受高额“津贴”?这就是体育项目品牌效应问题。如果各省都能扶持出自己省内的“精品项目”,把它做好、做大,做到全民参与,不仅给自己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来源,也大大拉动本省经济的腾飞。

    (2)“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的战略布局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不尽相同,这样就决定了各省在实施“拓展计划”战略时,要充分考虑本省的地域和文化传统特点,挖掘自身潜力择优选项。本文在统计分析第25--28届奥运会、第7--10届全运会各省比赛成绩基础上,设计了省域“重点项目”布局,“城市圈竞技项目”发展的设计是把竞技体育项目分散到各个省市,鉴于体育大省的优势项目较多,而部分体育弱省在项目发展上受约束,我们采用优先在弱省市挑选发展项目,强省带弱省,用优势项目影响弱势项目,最终促进各省市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3)“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的实施路线
    “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不是把每个省份都建设成像江苏、广东等体育大省,而在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项目时,选择一个或多个有利于本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并且能拉动省内经济增长、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项目品牌。由于我国的整体优势项目不多,国内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几个体育大省,体育弱省竞技项目表现不突出,基于以上原因,各省划分的体育精品项目并不代表在国内外绝对的高水平,表2的设计是在省间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推出,为各省今后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各省在实施“城市圈竞技项目”拓展计划时,要避免与经济发达地区攀比,在布局方针上除了根据自己的实际外,还应该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移,人热我冷”的战略方针。对于获奖效益不高,且竞争激烈的项目可暂不发展。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选准突破口,做到有的放矢,在省内一盘棋的框架下,实事求是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培养和造就自己的精品项目。只有走自己的“精品”之路,才是“双赢”之路。使各省市的业余训练能够优势互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网络。这样,才能解决“尖子不多,尖子不尖”的问题,推动各地区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因此,各省的思想战略应该是“扶强不扶贫”的政策,强化重点项目的发展,以“重点带动一般”,省内经费分配制度上体现“马太效应”,既突出了经费分配上的奖优罚劣,又鼓励和支持了经济发达地区挖潜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精品。这种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是协调发展策略的上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1995年7月6日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3年8月8日
[3] 田麦久.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雅典重组”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4] 汪广茂.建设体育强省与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 ——广东省体育现状与发展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
[5]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http://www.olympic.cn/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703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