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体育人文沙龙 : :
道德文章:当老师的本分 ( 卢元镇)
2006/10/8 19:21:07   浏览次数: 5204 次 

                                 卢元镇 (体育学刊编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我从教整整40年了,这40年中我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未敢懈怠。师从于我的研究生百余人,本专科学生达数千人,听过我讲学的人有几万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我与学生、研究生和年青教师朝夕相处,与他们交朋友,共同学习和工作,我常常想起我的导师曾对我说的一句话:“教师是一种可以终老的职业,因为它永远与青春和活力相伴”。今天,要让我讲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我说不出什么,只有一点体会:在学校这一种教育机构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职业分工的,是没有时空边界的,一个教师只有当他不再意识到有分内分外、工作和业余之别、教书与育人的对立,才能把书教好,才能无愧教师的称号。

      春风化雨,将育人溶于教学的每段时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一直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更有“道德文章”的治学做人规范,这和马克恩主义教育观中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致的,都要求教育者在施教的同时,必须注重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伦理方面培养,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理念呢?我一直尝试把育人的工作渗透进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时段和每一个环节,让育人的温暖自然而然地流淌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内容上,我不仅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而且更注重思想性、教育性,要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加入育人的因素,如讲竞技体育的特点,就在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方面多些笔墨,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讲体育社会问题,就在抨击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上特别激愤,让学生善恶分明,如讲科研方法,就针对学术腐败,科研道德堕落,讲述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往往是进行育人的好时机,我总是用三言两语将教育因素渗透进去,如有人迟到就向学生说明惜时守时是现代人的必备品德,如上课时有人响了手机,就向学生说明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认真教书,才能获得育人的“准入”条件
      我一贯认为教书与育人是不能割裂的,更不能做成两张皮。作为老师教书是本分,只有教好书才能心甘情愿地听你育人,教不好书绝对育不好人,一个教学效果很差的老师,“育人”只能是说空话说假话。因此,我十分注重教学质量,我始终认为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是我的最大工作动力。因此我的教学追求是:“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精神享受和灵魂沐浴”。确实,世上没有不愿意听课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与其埋怨学生不如考量自己。
我每门课开课只点一次名,但学生会越来越多,不仅外专业的要来听,外系的也来争抢座位。一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样写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和激情,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每一次课都提前十多分钟到达教室。对待教学和科研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我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问和不解都认真地、详尽地解释,也煞费苦心地循序诱导,不断地激起和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是需要权威性的,育人更需要权威性,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前者的显形教化,后者才能潜移默化。另一位研究生说“从您的课上学到了很的理论知识,但我想学到的更多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怎么样去教授学生。

      答疑解惑,把握教书育人的每一次机会
      我的每一节课都要安排给学生答疑。这不仅是解惑授业的好机会,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好时机。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敢、不愿、不会提出问题,我就耐心说明做“学答”和做“学问”的本质区别,鼓励他们发问,我要变“学答式”教育为“学问式”教育。于是学生就开始试探性地提出问题,以后就越来越胆大,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开始的问题仅是专业知识的,后来就开始提时事见闻的,再后来就开始讨论人生价值。这是一种送上门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是一定不能轻易放弃的,在这时学生们没有“接受”思想教育时的那种“心理屏障”,非常愿意与你共同讨论问题,接受你的一些观点。回答学生的问题是一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机会,此时此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十分敏锐,只要不是空洞说教,都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育人的效果。
今天,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毕业后的出路,因此而怀疑在学校学习的必要性,我对他们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让人突感惊异的生活,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把握这一前途的,因为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同。当我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怀着几分敬畏的心情时,我们会有收获;而当我们怀着过度的功利目的去对待它的时候,它会离我们远去。
      有的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试图走捷径,我就劝导他们要具备真才实学,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自己独立完成课题,接受科研训练。当然,也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完成课题是遇到的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乐趣。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精神,我常对他们讲,“你们有几个界限分不清楚,如什么是饿,什么是馋,你们区别不出来;什么是累,什么是懒,你们也分辨不清”,他们对苦乐观、金钱观、人生观中的许多问题愿意与我讨论。我就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年青教师和研究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弥足珍贵的不仅是金钱和物质财富,而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精神财富,前者会在一夜之间让人一贫如洗;而后者将终身伴随于你。在多数人都浮躁不安的时候,谁能安贫乐道,谁能守得住冷板凳,谁将来就会有出息。当然,我并不主张要做知识的苦行僧和守墓人,谁能用知识造福社会,并换来个人财富,才是这个社会最受人们尊重的人。

      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视觉效果重于听觉
      教书育人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这是要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做起的。
我非常注重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举一动,保持与学生的适当距离,因为距离过远高不可攀,失却示范作用,距离太近称兄道弟也同样不利于施教。比如现在的学生已经把上课迟到作为家常便饭,为了纠正这个倾向,我煞费苦心,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思想转变的:“印象极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对于迟到的态度。卢先生说自己如果八点有课,六点钟起床准备,七点一切整理停当,可以坐一个小时等待上课。因此先生对于迟到者不能说是深恶痛绝,但是起码应是无甚好感。于此,我学到重要一课,成功与否,首重态度。一个人的成就如何,看他背后的工作。我当以先生为模范,严以律己,认真做事。”
      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疾病,但在上课时我坚持做到站立教学,有时连续上课5个学时,甚至上下午连上,课间还要回答学生的提问,一直站立着,有时半天下来腰酸腿痛,唇干舌燥,但我已经成了习惯,因为我认为站立教学是二种师德的体现,不仅容易做手势动作,便于走过去与学生亲近,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与学生沟通,求得与学生平等相处。
老师的某一句话,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经常有一些老毕业生见到我,重复我十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叙述我二十年前做过的一件事,而我早已忘记了,他们却记得那么真切。这时时提醒我:教师的责任如山,身教重于言教。

      宽严适度,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分寸
      现在有人以为提倡“以人为本”就是学生至上,于是就出现了迁就学生兴趣,姑息学生去恣意妄为。我一直认为在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就是从学生的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利益出发来开展工作,而不是为了他们短时的利益来取悦他们,更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降低教学质量,容忍违纪事件发生。我在多数情况都是和颜悦色、平易近人的,然而有的时候也十分严厉,甚至大动肝火发脾气。有一位研究生沉湎于恋爱生活,学习非常不努力,在开题报告的会上,试图搪塞过关,我毫不留情地当众指出她的问题,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弦更张后,她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任务。有一个学生考试作弊,我整整同他谈了四小时,告诉他“上帝允许年轻人犯错误”,但有些错误上帝是,不允许重犯的,而有的错误是上帝一次也不允许犯的。这位研究生回到本单位后,刻苦学习和工作,受到大家的好评。
      教书要一丝不苟,要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学生的精神享受;而育人要宽严适度,既不能苛责,也不能放纵,放弃原则、视而不见是误人子弟;简单粗暴、不教而诛则害人非浅。这是我多年教学遵循的信条。而这一信条的根基在干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满腔热情。
四十年来,我给了学生们—点点,而年青朋友却回馈了我千千万万,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1703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